
武山县融媒体中心9月1日讯(记者 郭永强 王正平 王继明)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经过深翻、播种、施肥,在这个秋季,武山县鸳鸯镇漫山遍野的水果玉米丰收了,年初整治的2100多亩撂荒地变成良田。

“倒、倒、倒……”处暑时节,再一次来到海拔1900米的鸳鸯镇盘古裕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水果玉米种植基地,还没下车,就听到指挥倒车的声音。下车一看,原来是工人正从三轮车上往大卡车上转送刚掰下来的水果玉米。
“欢迎欢迎,欢迎你们再一次来见证我们的成果。”看到记者,正在忙碌的鸳鸯镇盘古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建赶上来,手里拿着一棒刚烤熟的玉米说,“先别急,尝尝我们的玉米味道怎么样?”

吃着焦黄的香甜玉米,看着漫山嫩绿的玉米株,思绪回到了3月份。
今年开春,鸳鸯镇把撂荒地整治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切入口,通过合作社流转、集体耕种和激励群众复垦复种等方式,做大做活土地文章,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这其中,就涉及盘古村王家屲组的630亩撂荒地。村上用一天的时间把630多亩撂荒地流转到盘古裕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随后种上了水果玉米。

“撂荒地整治完就开始种,面积比较大,用2台机械种了将近20多天。种上后紧接着就是放苗,苗子放出来后打岔,打岔后还要施肥、打药、防虫,光防虫这一块就3次。”合作社负责人包吉平介绍,经过细心管理,水果玉米长势良好,喜获丰收,而他们也和县城的水果玉米厂签了收购协议,预计一亩地能收入2000元左右。
撂荒地里种出了水果玉米,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附近的村民在丰收季也分得一杯羹。“今天有14个女工,七八个男工,一天60元钱,来劳动也好着呢,也是一个收入。”来务工掰玉米的盘古村村民包玉花说。

“通过撂荒地治理,把土地全部流转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总共630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这土地上试种水果玉米,现如今,水果玉米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非常成功,撂荒地问题也得以治理。”王小建表示,水果玉米的丰收是对撂荒地治理的一个肯定,明年将继续优化种植模式,让更多的荒地变良田。
同样,在海拔2200米的大林山,武山县牧农草料加工有限公司在流转的300亩撂荒地上种植的水果玉米也正吸收着阳光,等待最后的蜕变。

“这包谷是5月份种的,现在最后一次锄草,再有十几天到二十天就成熟了。”鸳鸯镇大林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世有介绍,由于是第一年种植,加上海拔高,玉米成熟较晚,但通过成功种植,撂荒地问题也解决了。
“今年在全镇各村共整治撂荒地2100多亩,种植水果玉米2300多亩,在榜沙河流域和漳河流域种植正茬架豆1800多亩,复种1200多亩。当前水果玉米正处于采摘期,正茬架豆已经采摘结束,亩均受益能达到1万多元。撂荒地的整治,切实提高了群众的收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了力量。”鸳鸯镇副镇长李福海说。
(天水在线编辑:马文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