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人文天水>>正文
天水在线走遍天水古巷,为你撩开一座古城神秘的面纱(图)
(2017/6/27 21:23:41)  来源:天水在线  打印本页

(枣园巷)

  在这个似水的季节,温暖的阳光洒进心扉,收拾好行装悠然地踏上旅程,寻觅藏在身边的那一抹幽静。美丽的心情不知不觉踏着天地清新的韵律,步履款款,在一份悠闲中,寻找到久违的驿动,足下,踩醒了一池的梦幻细语,用心聆听着时代记忆的悠悠歌唱,窥探着一条条古巷里原汁原味的秘密,把古城天水的夏日,用古老和宁静渐渐渲染!

(飞将巷)

  在这个盛夏的早晨,细雨过后的朦胧阳光中,天水在线一行再次踏上古巷之旅,用脚轻轻地叩响了一条条古老的小巷,撩开了它们神秘的面纱。走在悠长圆润透着青灰色的石板路上,看着斑驳的土坯高墙,错落有致的黛色屋檐,充满古典韵味的门窗,狭窄淳朴泛着点滴微光的小巷里的天空,似乎听到了它们缓缓地诉说着,诉说着天水古巷历经的悠悠往事……

(枣园巷)

(枣园巷)

(枣园巷)

  枣园巷,民国年间称“东团巷”、“荣誉巷”,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其名“枣园巷”。该街区位于小西关城,伏羲庙西侧,面积2.1公顷。枣园巷是传统的街巷民居,街巷格局和古建筑保存完好,在使用性质上以居住为主,保持安静宜人的生活居住氛围。撑一把花伞,步入泛着点点阳光的枣园古巷,油亮的青石板上有足音跫跫,好像从几千年前的古道踏歌而来,声音回荡在悠长的古巷,慢慢清晰而后悠悠远逝,心,融入时光在深巷里静静流淌,感觉周遭格外的清宁。

  枣园巷,为何叫它古巷呢,感觉它虽身在最为热闹的伏羲广场边,却似乎脱离了这个世界,独立存在着。听住在巷子里的一位老人说,这里的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有上百年的历史,从最初起它就是这个样子,不管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它依旧没变。 

(三新巷)

(三新巷)

(三新巷)

(三新巷)

(三新巷)

(三新巷)

(三新巷)

(三新巷)

(三新巷的古宅)

  三新巷,原叫“石头巷”,后以荣氏企业“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为名,改成“三新巷”,由于口传或笔误,后称“三星巷”,今又更名为“三新巷”。该街区保护区位于古城墙遗址以南,聚宝盆以东,由自由路以北的三新巷两侧和自由路、三新巷路口东南部地区组成,面积2.65公顷,绿化良好,古建筑保存完整,使用职能以居住为主。

  多情的三新古巷,浸润在夏雨的微凉中,眼前古老的土坯墙,那斑驳皲裂的墙面,如风干的皱纹上洒了层层霜露,透着萧索与寂寥。青古的屋檐下一张张火红的对联,那温馨的明艳,润暖了我的眼眸,似在梦中,又仿佛醒在画屏里。

  一只鸟儿落在了泛着古老记忆的大树上,四处张望,好奇地打量着树下的不速之客,“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似乎是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此刻,古巷依然是静静的,鸟儿的啼鸣,更加让它多了一份悠闲和自在。 

   一位穿着旗袍的女子从我的眼前飘然而过,她那婀娜的背影,引人遐想,高跟鞋敲击石板发出的清脆响声,余音袅袅,犹如一首老歌,将我带入了梦一般的境地。在远去的身影里,我仿佛看到了她童稚时的天真烂漫,少女时的情窦初开,盖上红盖头时的娇羞......时间过滤去了她的浮躁和激情,让她变得沉稳而恬静。

(赵家巷)

(赵家巷)

(赵家巷)

(赵家巷)

(赵家巷)

(赵家巷)

(赵家巷)

(赵家巷)

  曲折幽深的赵家古巷和大小巷道则更像静静流淌的小河,在秦砖汉瓦覆盖的城区无声无息地穿行。那一座连一座的深宅古院如泊在河岸的古船,紧紧依偎在小巷两岸,把一支支古老悠远的谣曲从古巷深处吹送到街市上,弥漫全城。

  徜徉在平仄诗韵的赵家古巷,行走在时光深邃的大小巷道,静静地倾听风划过季节的轮回。还有那巷子深处的一所所老房子,很平凡很平凡的屋子,但在每个天水人的眼里却是格外亲切,那古老的门窗,还有那院里星星点点的花草……

(大小巷道)

(大小巷道)

(大小巷道)

(大小巷道)

(大小巷道)

(大小巷道)

  轻轻地推开厚重的“时代之门”,踏入幽暗的屋子,一股历史般的幽韵徐徐袭来,透过雕花的轩窗,聆听从岁月深处飘来的微雨声,古老而深沉。星星点点的细雨敲打在鳞次栉比的青屋瓦面,叮叮咚咚,如千年前的编钟敲击的古乐,声音清越而空灵。时光绵软而清凉,它所滑过的地方,也被晕染上了浅浅的薄凉,古城天水的夏雨,滴落在这一条条幽静的古巷里,时光顿时清寂而清凉。

   

(大小巷道)

  回眸望去,古巷是安宁的,但至今依然涌动着难以抑制的活力;古巷是微小的,却分明让人感受到了它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那金黄的墙,深灰的瓦,墨青的路,每每一处无不渲染着时代的记忆,寄托着天水人儿时的回忆。它们是这座古城里最鲜活的历史标签,就像一幅幅淡然优雅的水墨画,在烟雨飘渺中,远远近近,浓浓淡淡,给古城天水的繁华时时刻刻增添着一份宁静与温馨。 

(飞将巷)

(飞将巷)

(飞将巷)

(飞将巷)

(飞将巷)

(飞将巷)

(飞将巷)

(自治巷)

(育生巷)

(育生巷)

(务农巷)

(务农巷)

(务农巷)

(澄源巷)

(澄源巷)

(务农巷)

(务农巷)

(赵家巷 )

天水市历史街区古民居院落简介

  一、枣园巷历史文化街区

  枣园巷,民国年间称“东团巷”、“荣誉巷”,新中国成立后恢复其名“枣园巷”。该街区位于小西关城,伏羲庙西侧,面积2.1公顷。枣园巷是传统的街巷民居,街巷格局和古建筑保存完好。在使用性质上以居住为主,保持安静宜人的生活居住氛围。 

  1、枣园巷6号:该院为马家宅院,清代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枣园巷11号:该院原主人姓宋,是商宅,往日商队如云。 

  3、枣园巷15号:该院为孟家院,清代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小巷道历史文化街区 

  该街区位于伏羲庙东侧,作为伏羲庙外围的历史环境加以保护,面积1.4公顷。 

  1、士言巷4号:清代建筑,为一代天水儒尊任其昌宅院。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任户部主事。后返归故里,全身投入天水教育。该院落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士言巷5号:该院为任其昌其子小任山长任承允故居,任承允光绪甲午(1894)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后归故里继承父业,主讲秦州、陇南书院,培养了冯国瑞、邓宝珊等天水名流。 

  3、大巷道5号:清代建筑,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4、伏羲路96号院:明清建筑,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三、三星巷(三新巷)历史文化街区 

  三新巷,原叫“石头巷”,后以荣氏企业“茂新、福新、申新”三大企业为名,改成“三新巷”,由于口传或笔误,后称“三星巷”,今又更名为“三新巷”。该街区保护区位于古城墙遗址以南,聚宝盆以东,由自由路以北的三新巷两侧和自由路、三新巷路口东南部地区组成,面积2.65公顷,绿化良好,古建筑保存完整,使用职能以居住为主。 

  1、三星巷9号:明清建筑,为清代武举赵子培故居,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2、三星巷11号:明清,为清代武进士张珍故居,张珍因战功显赫,被朝廷赏一等侍卫,二品顶戴,封定国将军,誉满桑梓。新中国成立后拍卖给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成为荣氏企业在秦州的办事处,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3、三星巷16号:清代建筑,为董家大院,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三星巷25号:宋代建筑,为宋代抗金名将张俊府。字伯英,与岳飞、韩世忠合称南宋三大名将,所部称张家军,官至郡王,后与秦桧造成岳飞冤案,成其不光彩的一页,死后追封循王。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5、三星巷39号:清代建筑,为葛家院,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三星巷41号:清代建筑,为萧家院,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三星巷49号:明清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8、三星巷51、53号:清代建筑,为民主革命者葛霁云故居。为中共早期党员,西北地区党的负责人,也是甘肃籍第一个共产党员。 

  9、三星巷67号:明-清建筑,为西厢张氏张和故居。张和,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创建秦州诗社,有《绍香堂诗草》留世。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0、解放路74号:明代建筑,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赵氏天水堂。 

  11、飞将巷9号:明清建筑,飞将军李广故居,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12、赵家大园3号:清代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13、赵家大园4号:明代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四、育生巷历史文化街区 

  育生巷,原名“张家巷”,清同治年间改为“三阳巷”,光绪年间改为“二郎巷”,后取世英先生为巷名,便为“育生巷”,是西关片区面积最大的历史街区,该街区位于育生巷两侧,包括解放路以南,南民路以北、忠义巷以西、务农巷以东的大部分地区,面积6.4公顷。该区古建筑分布广、文物古迹众多、街巷格局完整,是目前西关乃至天水古城内保存较好的历史街区。用地性质基本以居住为主。 

  1、育生巷14号:清代建筑,已批文物点,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2、育生巷28号:明清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3、育生巷42号:清代建筑,为张氏民居,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育生巷43号:清代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育生巷56号:清代建筑,为张氏民居,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6、育生巷60号:清、民国建筑,为张氏民居,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7、务农巷2号:明清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8、孙家大院12号:明代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9、孙家大院16号:清代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10、孙家大院17、18号:清代建筑,为王家院,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1、忠义巷6号,始于元代至清代,忠义祠,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忠义巷26、28号:清代建筑,为邓家院,26号院为邓宝珊将军出生地,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3、忠义巷42、46号:明清建筑,聂家大院,富商;46号院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14、白家大园13、14号:清代建筑,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澄源巷历史文化街区

  澄源巷,自哈氏一族入住以来,回汉两个名族融合的故事一直流传,于是此巷又叫团结巷,新中国成立后改为澄源巷。该街区位于澄源巷北段西侧,北接原城墙遗址,面积较小,仅0.7公顷。但院落、建筑保存完整,是西关保存最完好的历史街区,规划使用职能以居住为主。 

  1、澄源巷11号、13号、15号、17号:清代建筑,为哈锐故居。哈锐为光绪壬辰恩科进士,先后在京任刑部主事,四川等地知县,为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回民翰林公。辛亥革命后,走实业救国之路,开创甘肃民营工业先河。该组院落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澄源巷21号、23号、42号:明-清建筑,为张庆麟宅院。张庆麟为咸丰庚申科进士,曾任河北广平县令,归故里后,因“品行高洁、乐善好施、济危扶困”而名著乡里,秦州人尊称其门为北门张氏。该组院落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澄源巷28号:明代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4、澄源巷88号:明清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  

  六、自由路历史文化街区 

  位于交通巷以东,解放路以北,自由路以北、以南的大部分地区,紫线划定保护面积3.3公顷。保护范围包括陕省会馆、山西会馆等文物保护单位。 

  1、自由路2号、91号:清代建筑,为刘永亨故居,刘永亨为光绪三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侍读学士,内阁学士。官至户、工部侍郎,总督仓场侍郎。善书法,工楷书。光绪十二年(1886年)任兰州求古书院山长。该组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自由路12号:清代建筑,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自由路14号:明清建筑,现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已批文物点。 

  4、自由路45号:清代建筑,为汪家院,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自治巷历史文化街区 

  自治巷,旧名下河里,最早是一片洼地,后又名和平巷。西厢张氏早年分家时,长房住下河里,随着城市的扩建,下河里不再是河滩湿地了,或因张氏长房创业自治,或因河滩居民自治,便名自治巷。该街区位于解放路中段以南。紫线划定保护面积5.09公顷。 

  1、自治巷44号:清-民国建筑,为吴鸿宾宅院。吴鸿宾,早在“五四”运动前后,吴鸿宾和天水籍热血青年葛霁云、岳跻山、王承舜等20多人在北京投身革命,成立了天水学会,创办《新时代》季利,宣传革命思想。随后在李大钊等人影响下,于1926年在北平大学读书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与彭真、张友渔等同学共事。后来成为我党西北的重要力量。首任兰州市市长。该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自治巷57号: 明-清建筑,为张深世孙张焕斗故居, 张焕斗,字敬褆,秦州“西厢张氏”世序78世、迁秦19世。光绪十六年(1890年)乡试中武举。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武进士,任甘肃新编陆军二标管带。民国二年(1913年)解职返里。民国三年(1914年)五月,白朗乱秦时,总领民团协办,防卫于城防。白朗军撤走后,北洋军以少将衔敦请其复职,张焕斗一再推辞坚不受任。该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3、自治巷59号:明-清建筑,为张裕故居,张裕(1842--1905年),字顺侯,秦州“西厢张氏”乐善之长子。世序78世,迁秦19世。世居59号院。同治元年(1862年),举孝廉,同治年例举入仕,任职宁夏训导,训导任上有政绩,擢升为奉政大夫,五品同知至终仕。其时为秦州名士,师道尊严,身行重教,博得陇南书院山长任士言之称赞,说:“师表善行,书院楷横。”其故居为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建造。该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4、自治巷61号:明-清建筑,为张深故居,张深,秦州“西厢张氏”世序73世、迁秦14世祖,世居下河里。清乾隆六年(1741年)中举,迁四川凉州千总,任上恪尽职守,剿匪平叛,足智果断,勇猛无比。知府视为将才,奏请擢升为守备之职。乾隆十二年(1747年),因平叛有功,授广威将军,至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因患病去职返乡,以四品广威将军衔终仕归里。该院落现为秦州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石家巷 

  石家巷在天水伏羲庙东南角,原叫尚武巷、爱武巷,后因天水名人石作瑞而得名。 

  石家巷1、2、3、4、5、6号,建新巷5号:清代建筑,为石作瑞宅院。石作瑞,秦州人,其大约生活在清乾隆初年(1737年)至嘉庆十二年(1807年)之间。祖居秦州区关子镇东南朱槽沟村,世代为农,耕读传家。后其先祖移居秦州城西关,以斗行(经营粮食)为业,相继为朝廷代筹粮饷军需,遂实家业。后被朝廷委以四川任知县。初任川北清溪县令;后任彭县县令。于乾隆十四年(1788年)擢升永宁道道台。后平西康廓尔喀叛乱,朝廷赐“顶戴花翎”。不久遂升为四川建昌道道台。乾隆六十年(1795年),达州(今达县)又生变乱,乾隆分派石作瑞总管军需。他刻苦勤劳,“在任上督察防守器械,储备粮草。并兼安抚收容难民,为稳定社会秩序尽力做事”。故此朝廷授以按察使衔。后蒙不白之冤,查之无过,官复原职,调任赞参军营,协助军务。后任永宁道道台。朝廷念其功德,曾赏金五十两。他悉数捐献桑梓,以作天水伏羲庙修缮之资。相传石作瑞为乾隆义子。其子石钧勒嘉庆十二年为石作瑞曾立墓碑,其文曰:“大清诰授通仪大夫,历任四川永宁、建昌、川北道兵备道加按察使衔,石作瑞墓”。石作瑞清廉为官,勤劳刻苦为政,曾有德于蜀地人民。后因积劳成疾,逝世于官邸,享年70余岁,后葬于秦州城西南赤峪河畔。该组院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共和巷 

  共和巷原名明德巷、东仓巷,因纪念孙中山民主共和黄铖秦州起义而得名。相比西关的巷道,共和巷处于现代楼群中。 

  1、共和巷31号:明代建筑,据传在清康熙年间是吴贞、吴良两位将军的故宅,曾被称为“将军府”。后张氏先祖买来,其后张直忱先生就住在这座老宅子里。辛亥革命爆发后,张直忱先生从此巷走出,第一个剪掉了束缚了一个民族近300年的辫子,让天水这个古老的城市沐浴了民主共和的微光。 

  2、共和巷33号:清代建筑,为冯国瑞故居。冯国瑞,为甘肃文化史上一位颇多建树的学者、诗人。在文学、诗词、历史、考据、金石、文学以及书法艺术都有颇深的造诣和令人瞩目的成就。该院落为天水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忠武巷 

  忠武巷原名周家巷道,系澄源巷和自由路周氏发展壮大后迁入东关,居住一巷,便命名为周家巷。后因纪念周务学,以其带领的忠武军取名为忠武巷。 

  忠武巷13号:明清建筑。虽然现在的13号院被现代的零星建筑分割的失去了后存的风味,但天井中有一株树,主人称之为乌龙柏,植物学中称大叶低丁香。一逢花季,扑鼻的花香溢出小院,洒满巷道。这株树盘曲环绕与天井之上,如蛟龙飞舞,别具一格。院内有两株沙枣,沙枣树源自沙漠干旱的西域,天水并不常见。  (资料来源:天水市名城办)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01页  0102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走进澄源巷(图) 天水在线赴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参观 天水藉河红桥段开始蓄水(组图) 天水在线航拍玉泉观(图) 《桃李梅》在长春精彩上演(图) 宝兰客专天水南站(图) 天水高考第一天掠影(图) 天水在线航拍东岔站(图) 天水人的夏天从一碗锅鲰(面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