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故里在秦安
□伏荣玺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先世因罪迁徙西域,生在中亚碎叶,长在绵州(今四川绵阳)属彰明县青莲乡。二十五岁时,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关于李白故里之争我个人认为先必需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古成纪问题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云:成纪“以庖羲氏孕十二岁后得名,汉其地置县。”《汉书·地理志》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元和郡县志》云:“成纪县,本汉旧县,属天水”。陇上才俊明嘉靖胡缵宗《秦安志》记载:“自庖羲氏开辟,已为成纪地(阳兀川何氏地掘一石砖上有‘成纪’二字)。《甘肃新通志》云:“成纪故城在县(秦安)西北30里”。古史志关于成纪天水秦安说不胜枚举,虽然记述的角度不同,但古成纪秦安说这点上与当代专家学者的观点相一致。
与史料相印证的是闻名遐迩的大地湾文化,从其出土的糜子、油菜子,饲养的猪、狗、羊等兽类及其蚌壳饰品来看,人类社会早在7800多年前除了从事原始的农耕活动外,还从事着渔猎和养殖业,这与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充庖厨”相一致。大地湾晚期第九区地层中出土的残陶,这是男性生殖器崇拜的物证。除了先祖对性文化的崇拜的同时,也反映出这一时期男性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天水武山傅家门出土一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瓶,瓶绘一特大粗壮的人首麟身动物,这与传说伏羲“人首蛇身”密切相关,同时也是最早的龙雏形和龙图腾。从其文化层和出土的文物的连续性可以看出,这里是一幅人类社会从蒙昧野蛮迈向文明的完整生活画卷,是整个原始社会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生活场景的缩影。伏羲这位伟大的父系氏族社会首领无疑在这里生活过,距大地湾不远葫芦河下游的卦台山向人们诉说着远古时期曾经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切。江泽民总书记1992年“羲皇故里”的题词,天水地区沿续几千年来其龙的子孙五体投地的祭拜。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中的“龙城飞将”,有许多学者认为“龙城”就是今秦安“陇城”,其实质寓义就是“成纪飞将”(《甘肃新闻网》2007.10.12)。
综上所述,秦安就是先祖伏羲诞生地古成纪,陇城就是这一地域的圆心,其文化光芒辐射四方。
四川江油、湖北安陆从古其地称“成纪”者至今尚未闻也,这与“白,本陇西成纪人也”形成悖论。

二、李白与成纪
李白生活在氏族门阀刚开始衰落的隋唐,对出身门弟高低在人们头脑中仍留有深深的烙印,这与造成李白的身世之谜有着很大的关系。
首先,一个人对自己故里的认定,最有发言权的只能是他自己。我们看李白自己是怎样自报家门的,李白在自己的作品中有三处关于自己身世的表述:《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自述:“白本家金陵,世为右姓。遭沮渠蒙逊之难,奔流咸秦,因官寓家”。《与韩荆州书》中自述:“白本陇西布衣。”《赠张相镐》诗中自述:“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苦战竟不侯,当年颇惆怅”此外,李白常以羲皇人自称,所谓“学道三十年,自言羲皇人。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清风北窗小,自谓羲皇人。”“羲皇”就是被史家尊为“三皇”之首生于陇西成纪的伏羲。
其次,李白死后与李白同一时代的人是如何记载其身世的。李白从叔李阳冰《草堂集序》云:“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魏颢《李翰林集序》云:“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李阳冰、魏颢、范伦之子范传正都是李白在世时或去世不久时的人留下的文字,史料价值极为珍贵,它们无不证明李白生前所述“家本陇人”即陇西成纪人是真实可靠的。
其次,我们再看后人是如何考证李白故里的。“白本家金陵”,郭沫若则认为“金陵”是李暠在西凉所设立之建康郡(该郡实为李暠之前身,前凉太守张骏所设)。清代学者王琦认为“金陵”乃“金城”之误。我认为王琦考证极为得当,因为从古至今“金陵”专指南京,传说,春秋战国时楚王游南京时发现南京虎踞龙盘王气太盛,在狮子山埋黄金以镇王气,皇家习惯称地下建筑物为陵,这就称南京为“金陵”的来历。关于李白的籍贯,《新唐书》等正史籍皆言白为陇西成纪人。这实非出自白口述,而为作史之成法。正为史论家刘知几在其《史通·邑里》篇所述:“近代史为王氏传云琅琊临沂人,为李氏传曰陇西成纪人”。那么,李白生前为什么不敢将自己的这一段身世写成文字,而要在他死后,由他的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公之于世?想必,其中定有隐情。近代一些学者,根据李白的“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等诗句进行分析,认为李白是“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属于西汉李陵、北周李贤、隋朝李穆这一支系的后裔,但是,李白生前无论是著作,还是与人交谈,都只承认是李广的后代而不承认“出自蒙古李陵一系”,这一点,我认为在氏族门阀刚开始衰落的隋唐,李陵是飞将李广的“不肖子孙”是汉的“民族败类”,况且自己父子刚从中亚迁来,李白要跻身于当时的上流社会,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当时李唐王朝的统治者看来“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李白在追求其“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嵩莱人”的“冶国安邦”伟大抱负时,李白死不承认是李陵后代就不难理解了。当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时,他选择了“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借酒消愁”的遁世思想,当然这也与李唐王朝推崇道教有关。雷达指出,“故里”专指其人的故乡,家乡,原籍,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他的祖辈如果没有在此地生活过,他本人生活的时间再久也是不能叫“故里”的,其特点是具有惟一性。四川、湖北只是李白人生旅途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旅站而已,而故里是其根,是其灵魂归宿的地方。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陇西成纪李分为狄道李与成纪李,李白是成纪李的后裔,是“飞将李广”的谪系。秦安就是李白的故里。

三、李白与秦安
秦安自古以来文化发达,文人辈出。整个唐朝出了三个文公,李翱和权德舆两个是秦安籍,这与当时重文的社会风气是分不开的,其不乏有李白之影响。李白在其诗中提到的“世为右姓”,秦安西北有“右九十八庄”全是李姓,清以前这里就建有李氏祠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王士力主编的《中国古代史》等高校教材关于李白的故里记述都在秦安,秦安凤山建有“太白祠”、“邀月亭”、民间文人自发组织的“谪仙诗社”等,这些无不说明秦安人民从来就没有忘记自己伟大的游子。
李白故里在秦安是不容争辩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