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图:天水在线)
从熙熙攘攘的广武门什字向东行进约300米,在广后街4号有一个与周围林立的高楼大相径庭的院落建筑群,俗称“邓家花园”,这里曾是已故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首任政府主席、省长邓宝珊将军的私宅,现为甘肃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邓家花园”
邓家花园本为清代兰州先农坛。据“邓园简史”记载,北洋军阀时期,省政府因地方财政困难,将先农坛以闲置公产拍卖,1922年,先农坛被甘肃督军张广建的副官韩仰鲁购得,辟为私家花园,取名“仰园”。邓宝珊1932年出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主任后,邓夫人崔锦琴于次年从韩氏后人手中购得此园,增植花木,整修假山,辟为别墅。
抗战时期,邓宝珊奉命总军榆林,崔锦琴将花园无偿借给国民党空军第四路司令部办公。
1941年6月30日,日军飞机轰炸兰州,崔锦琴携二子(允文、允武)一女(倩子)在黄河北沙沟防空洞避难时,防空洞被震塌,四人全部罹难。邓宝珊军务繁忙未能亲理丧事,其亲友受嘱将崔夫人葬在园中假山之下。后于右任到兰视察,亲临园内凭吊并手书“慈爱园”三字并赋诗一首,制匾悬挂于园门,花园由此改名“慈爱园”。今天,“慈爱园”匾额仍悬挂在正门门楼上方,正门东侧则是启功的墨宝——“邓园”。
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省政府将此园稍作修缮,作为邓宝珊省长居住和办公的地方,从此人称“邓家花园”。邓宝珊之子、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邓成城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起,邓宝珊曾三次将花园献给国家。1982年,邓宝珊先生的子女又将慈爱园捐献给国家。1985年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投资修缮后,改为邓家花园,简称邓园。
邓园南部为仿古建筑群,园中假山重叠,叠石累累。池里荷叶间喷泉泻珠,游鱼戏水。东南曲折回廊通向一座小院,小院东南侧有一排出檐木结构平房,木雕的窗棂使平房显得清秀古雅,房内置茶几、沙发,墙上挂着名人字画。
西部一排平房现辟为游艺室、画室。向北一堵漏窗短墙中间开着一道月亮门,题额“邓园”。院西南一隅为邓家子女住的地方,中间是邓宝珊曾经办公和住宿的地方,现在全院辟为邓宝珊纪念馆,馆内陈列着邓宝珊用过的实物。
东部为花园,花木繁茂。园北部为邓夫人崔锦琴墓,碑正面是于右任书“邓夫人崔锦琴之墓”。
邓宝珊在园内接待过邓小平、贺龙、陈毅、梅兰芳、叶圣陶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著名人士。邓小平首次到邓园,观赏一番后慨叹:“这简直就是个茅屋么!”

革命征程
“邓宝珊故居”展览室陈列的墨迹中有邓小平亲自题写的书名:“邓宝珊将军史料专辑”。
邓宝珊名瑜,1894年11月10日生于甘肃秦州直隶州(今天水市),其父邓尚贤原是一介穷儒,后弃文经商,家境方有了起色。邓宝珊幼年曾读过几年私塾,但13岁时父母即相继离世,家道中落,他不得不辍学到兰州谋生,在父亲的朋友马尊义所办的“骏川成”水烟厂当学徒。
1909年夏,新疆伊犁新军在兰州招募新兵,邓宝珊报名应募。当时他虽不满16岁,但身材魁梧,面貌也很老成,因此“蒙混过关”。一个多月后,邓宝珊等人到达伊犁,被编入新军标统杨缵绪部,不久被指定为士兵中的司书。从此,他业余拜师发奋读书,以致在以后的戎马生涯中也从不废读,琴棋书画无所不学。
1910年,邓宝珊经新军协统部书记官金伯韬(甘肃人)介绍,与同盟会伊犁负责人冯特民相识,并于同年7月加入了同盟会。武昌起义的次年1月7日,伊犁革命党人发动新军起义,邓宝珊参加了攻占清政府伊犁将军署和副都统署所在地惠远城的战斗,他手携仅有五发子弹的五响马枪随队作战,新军很快攻下了惠远东门,进而控制了整个伊犁,成立了新伊大都督府,宣布“五族共和”。
新疆巡抚袁大化调兵准备消灭伊犁革命力量,双方在伊犁以东精河、沙泉子展开激战,战斗中,革命军右翼攻击部队指挥官阵亡,邓宝珊挺身而出代理指挥,并向杨缵绪建议包抄敌人左翼后路,此举致使敌军阵脚大乱,全军溃退。
后来,原清政府镇迪道兼提法使杨增新在袁世凯支持下控制了新疆军政大权,杨用阴谋诡计分化和镇压伊犁革命力量,冯特民等革命党人遇害,邓宝珊也遭到通缉,不得已潜赴宁远,设法从沙俄领事馆取得护照,经霍尔果斯取道西伯利亚,绕经东北、京津返回甘肃。
邓宝珊在家蛰居了一段时间后,于1914年前往陕西,与同盟会会员刘蔼如等革命党人和进步人士聚集在陕西华山脚下的杨家花园,以听同盟会会员郭希仁讲学为名,组成“共学园”,密谋举旗反袁,称之为“华山聚义”。
袁世凯称帝后,陕西的武装斗争此起彼伏,“华山聚义”成员参与了许多斗争的发动和领导。1918年1月,邓宝珊与董振武协助张义安在陕西三原发动武装起义,为组建陕西靖国军奠定了基础。5月,于右任回陕西任靖国军总司令,邓宝珊隶属于胡景翼的第四路。1921年11月,胡景翼接受北洋政府改编,邓宝珊持反对意见,曾派人向孙中山反映情况,孙中山致函邓宝珊,批评胡的行为,鼓励邓宝珊“坚持初志,百折不挠”,为在中国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而奋斗。
邓宝珊还亲历了两次直奉战争,特别是在1924年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亲身前往滦平与冯玉祥会商,促成冯玉祥、胡景翼、孙岳联合组建国民军,反戈一击,导致直系大败。战后,邓宝珊升任国民二军第七师师长,参与了欢迎孙中山北上主持国事的事宜。

“共产党的朋友”
邓宝珊很早就和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合作。1984年,在民革中央纪念邓宝珊90周年诞辰时,薄一波题词赞誉邓宝珊为“中国共产党的老朋友”,王震也赞扬其为“中华民族著名的爱国将领”。
1924年底,李大钊领导的共产党北方组织开始在国民军中进行活动,邓宝珊深受影响。1925年春,邓宝珊部驻防陕县,他开办军官传习所,任命共产党员胡重差为所长,还聘用了三名苏联顾问。李大钊派邓宝珊的同乡、共产党员葛霁云到邓宝珊部工作,被委以秘书长。
1926年驻马店兵败后,邓宝珊返回陕西。冯玉祥五原誓师,邓宝珊立即通电拥冯,被冯玉祥委为国民军联军援陕前敌副总指挥,他在乾县开办军官教导队,聘请由苏联归国的邓小平担任政治教官,对学员进行民主革命教育。
1927年1月,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在西安成立,于右任任总司令,邓宝珊任副总司令,共产党员担任了许多部、厅、局领导职务。驻陕总部创办了两所干部学校(中山军事学校和中山学院),均以共产党人为学校领导:邓小平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部主任,陕西中共组织创建人之一李子洲任中山学院副院长。邓小平去苏联学习时,邓宝珊还曾资助过他200银元。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冯玉祥所部被武汉国民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邓宝珊任第五军军长。宁汉合流后,邓宝珊不愿意投靠蒋介石,离职赴沪暂住,经杨明轩引见结识了周恩来。
大革命失败后,蛰居西安的邓宝珊同许多共产党人保持着友谊,对遭受迫害的共产党人与进步人士,也尽力给予掩护和帮助。刘伯承在四川发动“顺泸起义”受挫后,辗转来到西安,一行人只剩下两块钱的路费。邓宝珊虽与刘伯承不相识,但闻知情况后立即让秘书长葛霁云设法转去600银元,并开具通行证明,帮刘伯承等人摆脱了困厄,经武汉顺利到达南昌,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委邓宝珊为第八方面军总司令,不料师长焦文典哗变投蒋,将邓宝珊挟持南行,准备交给蒋介石,邓于途中逃脱,转往上海法租界隐居。在上海,邓宝珊与中共中央联系密切,受到国民党特务监视和拘捕,后经友人、家属营救,方得脱险。“九一八事变”后,邓宝珊复出政坛,1932年2月出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行署主任,主管军事。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邓宝珊受到感召,奔走晋、冀、鲁三省,会晤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榘,恳劝他们同仇敌忾抗击日寇侵略;又到西安与杨虎城、张学良晤谈。红军长征经过甘肃境内,时任新一军军长的邓宝珊对蒋介石堵截红军的命令采取消极、敷衍态度。“西安事变”发生后,邓宝珊赞同张、杨义举,并应邀前往西安相商善后之策。他根据中共中央一致抗日政策的精神,努力做各派之间的团结工作,事后到南京见蒋介石,劝说蒋介石让杨虎城“出国考察”并亲自将杨虎城等人送上轮船,才放心回转兰州。“七七事变”后,邓宝珊驻防榆林,与陈其涵、肖劲光等达成和平相处的默契。他叮嘱手下军官:“维护陕甘宁边区到榆林这一段公路的交通安全,保护来往车辆和人员顺利出入!”整个抗战期间,邓与陕甘宁边区一直保持着睦邻关系。不仅如此,邓宝珊次女邓友梅15岁独自离家到延安参加革命并加入共产党,因患肺病,在毛主席亲自过问下被送往榆林疗养,后病逝。
邓宝珊还多次到延安,与毛泽东、朱德、贺龙等晤谈。续范亭在毛泽东、周恩来住处赠了一首诗给邓宝珊:“三十年来土与尘,欣君五十刃尚新。半生革命总同路,一世交情有几人?”毛泽东后来在给邓宝珊的信中说:“八年抗战,先生支撑北线,保护边区,为德之大,更不敢忘。”

“和平将军”
抗战胜利后,邓宝珊回到三原“养病”,不愿卷入内战漩涡,因胡宗南再三催促,才重返榆林。1947年夏,爱国民主人士刘绍庭携朱德及续范亭的信去见邓宝珊,要他当机立断举行起义,邓宝珊复信表示:“只要有机会,决当为人民革命事业尽一番力。”
1948年4月,国民政府召开“伪国大”,邓宝珊目睹“选举”丑态心灰意冷,又回三原“养病”。8月,“华北剿总”傅作义邀邓驻节包头,邓于月底飞北平,就任“副总司令”,晋升为上将。12月,傅作义接受人民解放军的和平谈判倡议,经马占山建议,傅以邓宝珊和共产党历史关系较深,且有威望,安排其出任谈判代表。1949年1月13日,邓宝珊由周北峰陪同,前往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部队驻地,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会谈,经过三天谈判,达成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毛泽东表示,经邓先生达成的协议是可行的,我们对邓先生完全信赖。
1月22日,傅作义正式宣布北平和平起义。31日,人民解放军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举世闻名的古都北京回到了人民的怀抱。邓宝珊对北平和平解放的努力,受到了人民的称赞,北平《新民晚报》的文章标题为:“北平和谈的一把钥匙——邓宝珊将军”。
1949年8月,傅作义、邓宝珊乘铁甲火车头前往绥远,协助董其武完成了“九·一九”绥远起义。在绥远期间,邓宝珊还对宁夏马鸿宾做了不少工作,直接促成了马部的起义。邓宝珊因此被誉为“和平将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邓宝珊又回到甘肃工作,先后任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席、甘肃省省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被任命为国防委员会委员。邓宝珊和毛主席、周恩来、朱德等党中央领导一直保持着友谊。每年到京开会,毛主席总要在中南海约见他,以老朋友相待。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以及杨明轩、南汉宸等到兰州,都要到邓宝珊家中,和他倾心畅谈。
邓宝珊一生有很多的朋友,除了政界、军界、文化界的很多名人之外,还有许多普通朋友。上世纪50年代,邓园一带是农田,邓宝珊每天下班后换上便装,就去农田边散步,有时还到农家去聊天。他说,认识那些农民总能了解很多民情民意。
邓宝珊在甘主政18年,人民受益良多,赞扬其为“我们的好省长”。文革中,邓宝珊也受到冲击,周恩来总理派飞机把他接到北京。1968年11月27日,邓宝珊在京病逝,终年74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