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流寓秦州,全家人几乎以乞讨为生,虽然有从侄杜佐的接济,但难以长久维持。本来在秦州找一块理想地方住下来的打算,或者说,原本想在东柯“卜居”,那种“只想竹林眠”。“对门藤盖瓦,映竹水穿沙,瘦地翻宜粟,阳坡可种瓜”的想像田园生活终于破灭了,此时,同谷县令捎书邀他去同谷,诗人以把同谷想像为“无食问乐土,无衣思南州”(“南州”为“同谷”),“汉源十月交”、“惘然难久留”。诗人对同谷已向往,和急想离开秦州。于是诗人携带家眷又西行,从《发秦州》开始,夜走赤谷,冰穿铁堂峡,观盐井,取长道,通过法镜寺,越过青羊峡,踏过龙门镇,翻过积草岭、泥功山,终于到达同谷。谁知同谷县令避而不见,诗人一家过着“岁拾橡粟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和“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的凄惨生活,后又携眷南行,过栗亭,攀木皮岭、大地坝,渡过白沙渡、水会渡,沿嘉陵江南下入川。从秦州发起到同谷,从同谷走起进入四川地界,前后两个月时间,诗人饥冻相逼,贫病交加,跋山涉水,艰苦旅行,但一路上,目睹了山的奇特雄伟,山的险绝峭峻,于是有了一地一诗,一山一诗,一诗一景的风光山色,描写了陇右山川的雄、奇、险、峻美的显著特点。
山峻雄伟
雄壮,气势深厚磅礴,其特点是: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气昂威武,气吞山河,气度豁达,气宇轩昂等。杜甫笔下的陇右山势以最准确、最形象的描绘了它的雄壮绝妙。
如:“莽莽万重山”,以冈岭重,峰峦密布,无穷无尽的高山,气势浩烟,又像威武的军人一样座座雄赳赳、气昂昂。一个“万”字,将人带到那站在山巅观望浩瀚如烟的“莽莽”众峰,身临其境,美景如画。“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铁堂峡山峰的高深,直插苍穹的雄伟,又盘曲而伏,那悬岩石崖与大地分裂,十分壮观。“朱甍半光炯,户牖餐可数”。高耸入云的雄伟山势,那法镜寺悬在壁腰半空仰望所见,那红色的屋脊,闪着光亮,鲜艳的门窗,历历可数,这里虽描写的法镜寺,但悬崖半空的法镜寺镶嵌在雄威的高山上,更加熠熠闪光,生动传神。让人读此句陶醉在美景之中,一饱眼福。“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岗峦相径亘,云水气参错”。青阳峡的高峻雄姿描写从视觉、听觉、触觉和意觉等几个方面写出了“雄”的壮观,尤其“林回硖角来,天窄壁面削”的硖角劈面而来,把后边的林子也抛在远方,崖石从旁边横冲而来,石壁陡立如削露出窄窄的一线天,那岩壁迎面参天而立,“奋怒向我落”的雄伟险恶。“连峰积长阴,白曰递隐见。飕飕林响交,惨惨石状变”。诗人旅行跋涉的艰难,却看到积草岭层峦叠嶂,阴云连着山峰,自日时隐时现,林涛寒风飕飕作响,山石也阴森,形状变化多端,这些给人的感受是既艰难险阻,困忧叹息,又给人展现雄伟壮观的画面。
奇,杜甫陇右诗写山的“奇”,运用夸张的艺未手法,极其形象生动地将山势的“奇”以特写与景有机地融和。如:在《铁堂峡》中“山风吹游子,缥缈乘险绝,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缥缈”山势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凌空高远,铁堂峡之形状,不但“险绝”,而且“奇”在犹如一座藏在峡谷间广大宽阔的殿堂一样,峡形壁色奇特,又犹如“铁”累积起来,壁色苍苍。同时还写到“修纡无垠竹,嵌空太始雪,威迟哀壑底,徒怀惨不悦”。峡谷两岩崖,高耸屹立,犹如被刀剑劈裂,高峰上青竹白雪镶嵌峰巅,雄伟壮观。从山风、峡形、壁色、壑底、山径、山石、修竹、积雪等紧扣“险绝”的奇特、奇妙、借景抒情,山形更“奇”景。再如《石龛》,用夸张手法写八峰崖腰半的石龛,(即八峰崖石窟),此诗虽然写的是因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痛苦,但从“悲歌上云梯”之句写山形的“奇”险,由于笔直的竹子已砍完了,没有办法向官府交差,只有只得舍命攀山岩去高处采伐了,同时从环境的侧面描写熊咆、虎啸、鬼哭、狼嚎的阴森恐怖,与冬季出现的彩虹现象相陪衬,给人从听觉、视觉上的感受到了山势之奇,地貌之特异。“山寺”的“山园细路高”,“园”实际是座椭圆形的山,“园”与“圜”相通,麦积山山腰宽圆,顶尖,加上“乱永”、“悬崖”描写加重了麦积山的岩壁陡峭的奇特现象。“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描写《凤凰台》石峰幽异神奇,遂设想用“万丈梯”来登上凤凰台,虽说“上上头”三字引出山上雏凤,但将凤凰台更描绘的充满奇壮美的浪漫色彩。“山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削成根虚无,倒影垂澹澍”。诗人在同谷观赏《万丈潭》写下了通过万丈潭幽美神奇的景色,由于山奇险高峻,给“万丈潭”蒙上了一层神秘奇异的光彩,那“两壁对”的崖壁陡峭,相对峙和“削成”的岸崖笔直,加之又是俯视,“崖脚”见不上,奇异的山势美在“削”与“垂”之中,形象逼真传神。杜甫描写的山奇,是把陇右的山势之奇有机地融和在景色之中,给人一种状物的生动形象美感。
险要,陇右的山多居险无不比比皆是,只要人们一出家门,途之所径,目之所睹,道之所遇,而杜甫把个人流亡,艰难的行程等作了生动真实的反映,将途中所遇到的“险”,又与叙事、抒情、写景和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美的景色展现在其中。
“野人矜绝险, 水竹会平分。”(《秦杂·十六翔 》)
“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青阳峡渤》)
“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寒峡》)
“停骖龙潭云,回首虎崖石。”(《发同谷县》)
“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l》)
“畏途随长江,渡口下绝岸。”(《白沙渡釉山高壮美)
杜甫在东柯自称“野人”(指外来之人)夸耀这里的山峰峡谷的险绝景象。在青阳峡,说五里石好像发怒一样就要向我滚落下来,非常险要、惧怕。在寒峡,因‘珩迈日悄悄,山谷势多端”的山谷跋涉,看到千岩万壑,险峻“势多端”山的气势,写出了山高、谷深的“势”,姿态险要的“端”,再写到人的感觉,“积阻寒霾”的寒冷、阴森,上为绝壁,下为寒水,“险”境横生,在同谷,停住马车“回首”看到的是飞龙峡口西山的岩崖,形状如虎的“险”境。在《木皮岭》,诗人以“五岳”来衬托木皮岭的崇高艰险,以及攀登的艰难,显示木皮岭的壮观美感。渡《自沙渡》,诗人登船遥望,只见岸壁陡峭、江水宛如“银河”,以“高壁抵嵌金,洪涛越凌乱”来写伟岸奇险, “山岩”与“江水”联成整体画面,使人感到山势更加高峻奇险。杜甫笔下的险怪异崛的山势,给人自然而然的一幅美丽的画卷。仇兆鳌在评杜诗目“势险而气寒,云门乍转,却途绝岸,积阻之处,又霾天寒,此所谓势多险也”。此句主要是对《寒峡》而言,但却代表了杜甫陇右诗的千岩万壑,姿态各异的山高险峻。
峻秀,是指清峻峭拔,在形态上体现为高大幽绝,气概上显示为豪峻。杜甫陇右风光之峻,无不形成山水的风光特色。
“西岸特秀发,焕若灵芝繁。”(《木皮岭淞》)
“回回山根水,冉冉松上雨。”(《法镜寺》)
“高萝成帷幄,寒木垒旌旆。”(《万丈潭》)
“仰看日车侧,俯恐逾陇坂。”(《青阳峡淞》)
“石门云雪隘,古镇峰峦集。”(《龙门镇》)
“山峻路绝踪,石林气高浮。”(《凤凰台》)
《木皮岭》据《徽县县志》载:突兀高峰,云烟万叠,为邑之西南屏峰。此山草木茂盛、秀美。杜甫笔下的“特秀发”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此山的幽雅景致,宛如仙境,给人一种清峻、险峻、秀峻之感。 《法镜寺》的“回回山根水”描写了西和石堡的五台山,漾河水山绕回流,山上松枝含宿雨,仰望所见五台下的美景使人清幽秀美。《万丈潭》的岸边, “高萝”草木简直像帷幄,那“寒木”又像象垒起的旌旗,说明“万丈潭”的周围奇险高峻,状似其多,胜景秀丽。 《青阳峡》的“仰看日车侧…”诗人用想像的手法,夸张山峰的奇特和高峻、挺拔,把峭壁上的山石比喻到极点,让人联想到这里的山石恐怕连地轴也承担不了。《龙门镇》的所见所闻将吉镇披上了一层神秘感,四面环山,石门窄狭高耸峻清,以“云”与“雪”和“峰峦集”夸张山势的峻美。《凤凰台》的“山峻,人不至高顶”,全诗充满神奇壮美的色彩。高天佑先生在《杜甫陇蜀纪行诗注析》注解:“山峻”、“石林”二旬写实,“路绝踪”、“气高浮”为下文展开想像作铺垫,正因其高峻,故有“安得万丈梯”的发问。《凤凰台》由于山峻高耸,积石如林,没有山路可走,从艺术手法上,有力地表明了凤凰台的峻险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