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扇揭开神农文化研究的窗口
——浅谈王钰先生主编的《神农山与神农文化》
“三皇”故里在何处?这是一个世人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远古人类活动缺乏文字记载以及考古资料的不足,至今这一问题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不过,史学界普遍认为,伏羲、炎帝、黄帝早期均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近年来,关于“三皇”生地之争沸沸扬扬,祭祖、泛祖化现象风靡全国。对于伏羲、黄帝诞生于天水这一观点,目前学术界已渐少争论,但同为“三皇”之一的炎帝究竟生于何处,仍然是学术界争论很大的问题。最近,由王钰先生主编的《神农山与神农文化》一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大量值得参考的资料。该书共分为五部分,其中“神农文化学术研究”一部分为全书的核心内容,里面汇集了大量有关神农文化研究的佳作,从不同角度考证了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以及活动区域、迁徙路线。纵观这些论文,不乏精僻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它不仅填补了天水在神农文化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极大地丰富了神农文化研究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学术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最主要的成功之处是基本上搞清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炎帝神农氏出生地域问题,二是神农与神农山关系问题。炎帝神农氏究竟出生在哪里?《国语·晋语》说:“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姬水即今天的渭水,“渭水”之名见之史书较晚,天水是姬水(即今渭河)的主要流经地区。但姜水究竟在哪里,却一直众说纷纭。一说源于齐寿山南的西汉水,古称漾水。古代姜、羌同音,指牧羊人或牧羊女,漾指以羊肉为主食的人民所生活栖居的水流。二说源于西和、礼县乃至岷县境内。《汉书·地理志·陇西郡》上说:“羌水出塞外,南至阴平入白水,过郡三,行六百里”。阴平至岷县在六百里范围之内。而西和有仇池山,即古常羊山。三说在清水县境内。《水经注》及《中国历史地图》上,所绘姜水亦位渭水之北,与此相合。当然,也还有宝鸡等地之说。但无论怎样,大都在陇右或毗邻地区。明确了羌水的位置,神农生于何处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神农山与神农有关,它位于天水历史古镇街亭,距羌水的直线距离又很近,对于古代流动性很大的先民来说,便于他们往来活动。因此,从这里入手考证炎帝活动足迹,是较为恰当的。一是当地有大量关于神农的故事传说,也有许多保留至今的远古遗俗、民风民俗及古方言,这些“活化石”是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为考证神农山和神农增添了重要依据。二是大量的文献记载。除上述外,《三皇本纪》、《山海经》、《说文·水部》、《秦州志》、《天水县志》等典籍中,都有关于炎帝生于羌水的记载。羌与古代游牧民族羌人有关,“羌”即指牧羊人,而羌人本身就生活在陇右。三是神农山出土了大量的古人类生活过的遗迹,碳灰层很多,又有大量石斧、石铲、陶罐等。特别一提的是,还出土了数块“祭天石”。这大概是远古人类用来祭天用的玉石,因为古人有祭天后埋玉的风俗。再加上天水存在的大量史前文化遗址。除已发掘出的人类在八千年前生活过的大地湾遗址外,还有五百余处尚未发掘的遗址。这些遗址都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就是人类早期生活繁衍过的地方。将传说、考古资料、民俗与文献资料结合,神农与神农山联系综合进行研究,从理论上也是能站住脚的。神农最早诞生、生活在陇右,最后才由渭水逐渐东移,向关中、中原、华北及长江流域发展迁徙。神农山位于渭河南岸的街亭古镇,街亭是历史上的咽喉,是古关陇道与蜀陇道的十字架,是古城天水的“千秋聚散地”。我认为神农山是神农活动和东迁的必由之路。
今天我们研究神农文化,主要是因为他对中华民族作出过伟大的贡献,神农是传说中农耕与医药的发明者。相传他创造了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为人医病。不仅如此,他还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而对神农山与神农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伏羲文化研究的深入,有利于黄帝与炎帝研究的对比,有利于开发神农山旅游文化资源。这对于丰富天水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提升天水的知名度,带动天水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将神农与伏羲、女娲、黄帝联系在一起研究,可使天水远古文化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完善,有利于中华文明史的探源。前不久,在神农山举行了祭祀神农活动,并召开了神农文化研讨会。除市内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外,还有来自兰州大学、山东大学的教授以及韩国儒学专家。我想,开发、研讨、推介神农山与神农文化的意义,大概也就在这里。
与任何领域的研究一样,神农文化研究历来就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争论由来已久,至今尚争论激烈,而且可能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主要是研究过程中存在的误区所造成的。就目前来看,不少人把神农当作一个自然人去研究,用今天的思维观点去思考问题,试图把神农出生、活动过的地方固定在某一范围。这种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势必会把研究引入歧途,从而产生诸多自相矛盾的结论。其实,神农是远古时期由母系氏族过渡到父系氏族的一支强大部落的首领。这支部落经历了数十代人的繁衍,其首领也有无数的更替,但都使用同一图腾和名号。该部落在神农本人及其继任者的领导下,经过多代神农氏完成了由渔猎向农耕的过渡,使部落日益发展壮大。神农部落的存在,不是一朝一夕的时间,而是一个跨度很大的时间,估计应在千年之久。其活动范围也相当地广泛,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活动区域。由最初的渭水流域不断东迁,逐渐向东、向北、向南扩展。都打着“炎帝”的名号,而许多发明创造也正是在这种发展过程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来的。这就解释了华夏大地上有诸多神农尝百草、种五谷之地以及炎帝祠遗迹的原因。事实上,神农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在他身上所集中的许多智慧和发明创造,是以神农本人为核心的整个部落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代接一代积累的宝贵财富。用这种观点去认识研究神农,就会避免孤立的观点。客观地讲,炎帝与黄帝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作为炎黄后裔的我们共同研究炎帝文化,其目的主要是藉此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努力。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本着求同存异、互相促进的原则,避免单纯争祖先、争地域的狭隘地域现象,真正把研究引向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品读王钰先生所编著的这本书,如果能达到这个目的,也就实现了编者的愿望。当然,尽管这本书为研究炎帝提供了大量资料,但就其选编上还存在着选题不专,体例欠推敲,缺乏考古资料支撑,内容过于庞杂等问题。克服这些不足之处,也应该是编者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安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