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到秦安县境内距今八千年的大地湾遗址观光旅游时,可曾想到过这里曾经是茂密的原始森林,然而为什么现在眼前看到的尽是荒山秃岭?曾经的“风水宝地”那里去了?沿着历史的轨迹,从天水森林的变迁中或许为再造山川秀美新天水一些警示和启迪。
天水原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地方,在古时渭河、嘉陵江和西汉冰上游的河流干、支流两岸都密布天然森林。渭河以北古代森林密布,水草肥美,原始时代的领袖人物伏羲氏、女娲氏就生息在这一带。
在西周时期由于森林茂密,水草肥美,畜牧业发展,多产良马,《史记·秦本记》“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汉书·地理志》“天水、陇西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直到宋初,天水渭水及以北地方森林面积还是很大的,《续资治通鉴长编》“秦州夕阳镇(今麦积区新阳镇),古伏羌县之地也,西北接大薮,材植所出……”。葫芦河西小河流域在清代仍然森林郁郁葱葱,在清道光年间编写的县志中记载当时森林动物有豹、鹿、麝等30余种,飞禽有雁、鸳鸯、锦鸡等19种,清乾隆《甘肃通志》记载秦安县西北四十里的神仙山“草木荟蔚,宜于畜牧”。渭河以北与陕西邻界的关山,古称陇山,陇坂,古时山地森林密布,明朝胡缵宗《陇头水》“陇头林密,水流其内”,“陇水到地,陇木到天”;渭河以南的小陇山,素有陇南林海之称,明万历《秦州直隶志》记载“山林蔽亏,原、陧敷衍,群山环峙,相错如秀”;渭河以西的西秦岭古时也是森林地带,宋代时今甘、武渭河沿岸森林茂盛,明《伏羌县志》载“木脱羌山出,其南山层峦重壑,茂林确石,车不得方轨,马不得并骑”。
从以上文献记载和考证,天水原来森林茂密,分布面积很大,由于经历几千年的破坏,面积逐渐退缩,形成今日关山、西秦岭、小陇山三个林区,而中部和北部地区林木稀少的格局。
那么造成森林锐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原始森林遍布的天水渭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加,森林也逐渐遭到破坏,森林由多变少,森林质量由优变劣,原始森林也逐渐演变为次生林。考其原因,有自然的,有人为的,但有史以来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活动影响最大,成为破坏森林的主要因素。
一是毁林开荒。《孟子》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西汉桑弘羊《盐铁论》就主张“伐木而种谷”,这种刀耕火种的习俗流传了数千年,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随之扩大,加速了毁林进程。清代官员曾作诗愁叹“行过山程几万层,野田荒土尽人耕”,1950年著名林学家、林业部梁希部长在小陇山勘察时,见到山区农民烧山垦殖的景象时作诗叹到“百栽乔林一炬红,三年田作又成空,老农他去觅新地,烧到山荒人更穷”。
二是过量取柴。从古代到近代,木柴和木炭一直是人们生产生活最主要的燃料,天水位于“丝绸之路”上,往来商人、官员、使者、僧侣络绎不绝,城镇的繁荣,人口的增加,需要大量的燃料,致使大量木材作为燃料而烧掉。另外,天水冬季漫长而严寒,烧炭取暖历史很长,从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木炭和炭窑。清乾隆《伏羌县志》载“山为求薪形渐瘦”,《两当县志》载“老树无有尽作薪”,可见过量取柴和烧炭对森林破坏之严重。
三是战争破坏。天水在军事上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几次大的战争就在天水一带进行,《史记秦本记》“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东汉初光武亲临陇山,派大将来歙、冯异戡定愧嚣,战场在今关山林区一带;三国魏蜀争战,蜀诸葛亮兵出祁山,今古战场摆在清水、秦安、西和一带。战争耗费大量锱重,要来之于森林,特别有些战争在林区进行,烧毁和破坏森林十分严重,据1950年专署建设科调查资料,小陇山林区及武山林区大部分森林火破坏,约在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5年),回汉民族大残杀之后,中梁凤凰山森林也毁于此时。
四是历代王朝大兴土木。历代统治阶级修建宫殿、陵寝、庙宇、寺院等,毫无节制地采伐,是天水森林资源耗竭的一个主要因素。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为修建宫室,在宝鸡等处监司采伐岐山、陇山森林,使天水以东陇山森林遭到破坏,到了宋代大量采伐天水木材,《秦州直隶新志》载“秦州设置之砦止以采取林木供亿京师”。历代修建庙宇等建筑用材量也很大,始建于十六国后秦的麦积山石窟,据《太平广记》“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巅,从上凿其龛室佛像”,故今明谚“砍完南山材,修起麦积崖”,可见耗木之巨,毁林之广。
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同人口的增长相关,由于人们索取森林资源的强度日益俱增,使天水森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使天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建国后,在植树造林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要实现把古城天水打造成陇上最佳人居环境,建成一个林茂草丰,山青水秀陇上江南的目标,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