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水武山人头骨化石
地球上的生物,最早出现在水中,大约在古生代中晚期(约3亿年前),出现了水陆两栖动物,到了中生代(约2亿年前)出现了爬行动物,到新生代中期(约2千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灵长类动物,一千万年前出现了类人猿,到了第四纪约距今300万年左右才出现了人类。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人有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直立行走和使用工具。我国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一。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有:1988年在云南元谋最新获得距今25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被命名为“东方人”;1965年在元谋县发现的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化石;1963年在陕西蓝田县发现了距今70万年的蓝田猿人化石;1927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距今40万年—69万年的北京猿人化石;还相继发现了稍晚的距今20万年一30万年的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等化石和I万年—5万年的柳江人、资阳人、山顶洞人等化石。这些古人类化石,比较完整地把我国这一段古人类发展历史系统地连系了起来。由于这时的人类刚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而且是简单的初加工工具,主要是经过打击制造和撞击制造的石器等,因此,考古学家把这段人类历史称为旧石器时代。
1984年秋,国家核工业部地质大队在武山县鸳鸯镇苟家山大沟发现了一个古人类颅盖骨化石。该发现地层为更新世晚期的杂色粘土结构,经兰州大学地理系C14实验室测定为距今38400年±500年,与内蒙古萨拉乌苏河流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河套人”化石年代相当,属于晚更新世中期。1988年,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时在距原地点约1.2米处,又发现了人头骨化石、人肋骨及石器(尖状器和石球)。两次在同一地点发现人头骨及石器,这说明古人类曾在这一带长期活动过。

图5 武山人头骨化石
旧石器时代晚期,根据植孢粉分析,天水地区为湿冷环境,所以这时比较喜暖的动物种类已不复存在,而出现了我国北方晚更新世中晚期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包括蒙古野驴、野马、羚羊、河套大角鹿和鬣狗等。这时的黄土高原是暖温带型的阔叶落叶林、常绿针叶林地带,山前缓坡长着低矮的树和草,河湖边水草丰美,这样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应许多喜冷的动物生存,也为古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时人类使用的工具也由早期比较粗笨的大石器改进为便于使用的细石器,发明了细致的边刃石片和投掷梭标、石球,并且发明了具有穿透能力的尖状器。从同一时期宁夏水洞沟黄土峭壁上发现的遗址来看,有一层黑色的灰烬,其中夹杂有兽类碎骨化石和人工打制的石块。无疑,这是当时人类的一个聚居地,说明当时人类已经能用火来熟食和防御猛兽的侵袭。这一时期,猎人们的生产工具有较大程度的改进,可以获得较多的食物,人类最早的氏族社会开始形成。
将“武山人”及泾水、渭水流域发现的晚更新世古人类化石与整个华北地区所发现的同期人类化石、石器材料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化石、石器材料基本相同,都处于晚期智人阶段,它们所显示的人种方面的特征都与蒙古人种相符,体质和形态与现代人十分接近。总之,旧石器晚期的人类喜欢生活在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和附近河湖众多的地方。这样,人们既能就近取水,也可在河中捕获鱼、蚌、蛙、蛇之类,还可在草原上、森林中捕猎野兽,采集野果,捡拾柴禾。
武山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充分说明天水境内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