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天水古生物化石与人类化石
(一)天水古生物化石
摘自《天水馆藏文物精粹》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已有45亿年一60亿年的历史了。地球上,最早出现生命大约是在距今约30亿年前的太古代晚期,其演进过程经历了由水下到陆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质的变化,有些物种消失了,又有新的物种诞生了,生命就是这样不断地演进变化着,而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变化,生物体内的有机质与周围的物质发生作用,形成化石,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物种的演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年代。
天水一带的古生物化石,数量多且种类丰富。许多化石主要分布在两区五县山沟间,被称为“甘肃红层”的一种岩层里,最著名的出土地点有甘谷牛蹄湾、秦安云山、黑咕堆;秦城川口、罗玉沟、吕二沟;北道麦积山、街子;武山鸳鸯镇、水帘洞;张川龙山。
已出土的化石从种类来看,主要有鱼、铲齿象、剑齿象、猛犸象、嵌齿象、犀牛、羚羊、鸟卵、鹿、蚌、海螺、水藻等,其中以史前时期的各种热带犀牛、大象遗骨化石居多。这些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当地古气候、古地貌的变迁和古生物的进化程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根据已出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分析,天水所在地区(指地理上的而非行政区域上的)曾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地质构造变化时期。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前,由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相碰撞,古地中海逐渐消失,原来低洼的青藏高原开始抬升,秦岭海槽也慢慢上升,于是形成陆地,秦岭山脉也相伴出现。那时候,陕甘川三角地区气候炎热,生活着大量热带动物群,如恐龙、鸟类和鱼类等。后来青藏高原、秦岭山脉继续升高,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从此这里便变得寒冷干燥起来,大量喜热的动物被迫南迁。大约距今200万年到10万年的时候,由于气候干燥寒冷,北面极地的大风夹带着沙土,年复一年吹来,当风力风速减弱时,沙尘便降落下来,于是形成了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引起动物群生息地点和生存环境的变化,不同的地质层中埋藏着不同的动物群化石。
这些古生物化石由于过去被误认为“龙骨”、“龙齿”,并具有很高药用价值而引起民众乱挖滥采,致使许多珍贵的化石标本被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事实上,根据药物分析,所谓的龙骨是人体根本无法吸收的无机矿物质,根本没有医药疗效作用。
天水市两区五县各博物馆、文化馆收藏的大约近百件古生物化石,为研究天水市境及其周边地区的古地质、地貌、气候和古生物变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1、鱼化石(泥盆纪)

图1 鱼化石
鱼化石标本于1961年出土,现藏清水县博物馆。该化石标本长9厘米,最宽处有2.4厘米。鱼体石化于水成岩中,鱼体纹理清晰可辨。从鱼化石标本看,其头大尾小,眼珠突起,头和尾微微上翘,鱼身下垂,鱼的脊椎弯曲成弧形,脊椎节及鱼刺骨清晰,给人一种鲜活、挣扎的感觉。同时出土的另一块鱼化石长7厘米、宽2.5厘米。其活蹦乱跳的形态依稀可见。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早在大约3.5亿年前就生活在地球上,在地球上还没有爬行动物之前,它们就是那个时期地球的主人。后来鱼又分别进化成为两栖类动物和爬行类动物。
2、象牙化石

图2象牙化石
象牙化石1980年出土于西和县马元公社金星大队,该化石长110厘米,重12.2公斤,已经完全石化,表面严重剥落。据分析,象牙化石属于地质史上的第三纪晚期,相当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大约200万年——500万年。同时出土的另一件象牙化石长110厘米、重8.2公斤。象牙是象的门齿,也是象防御其他动物进攻的武器,这件象牙化石现藏天水市博物馆。
3、象牙臼齿化石

图3 象牙臼齿化石
象牙臼齿化石于1988年在北道区街子乡王家碾村出土,长21厘米、宽14厘米、重2.3公斤,臼齿齿面为横行排列呈八道齿状,每两行齿状之间为凹槽。臼齿是动物用来研磨食物的牙齿,臼齿齿突表面磨损的程度,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和辨识其成长年龄的依据。这件象牙臼齿化石属于地质史上的第三纪时期,距今约200万年——400万年。现藏于天水市博物馆。
4、鹿角化石

图4 鹿角化石
鹿是一种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四肢细长,尾巴短,善奔跑。一般雄鹿头上有角,嫩角上有茸毛,内含血液,是珍贵的药材。这件鹿角化石属第四纪更新世中晚期,距今约l万一20万年。该鹿角化石长99厘米,重2.5公斤,鹿角上分
枝叉数枝。据分析属于一头成年雄鹿的右角。
这种大角鹿是由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00万年)的肿骨鹿进化而来,在晚更新世(距今大约20万年一l万年)时期,在我国华北、西北及河套地区大量分布,成为当时古人类的主要捕猎对象之一。现藏于天水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