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了望于清康熙十年初春,离开福建省同安县知县宝坐,同年深秋时节回到了阔别二十余载的故乡——陇西。在故乡居留不久,就来到了他向往已久的秦州(今天水),并在秦州生活了十多年。寓居秦州期间,来往于北关弥陀寺、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南郭寺、瑞莲寺等寺观庙宇和名胜古迹之间,访游了甘泉寺和朱家后川以及清水县陇东山区的农村。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王了望逝世于清水县陇东乡,走完了他人生最后一个驿站。
王了望在秦州生活的十多年时间里,给神圣的秦州大地留下了极为丰厚的诗词歌赋文化遗产和书法艺术瑰宝。
王了望,字胜用、荷泽,又字予望,号闽海遗臣、绣佛头陀。巩昌府陇西(今陇西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卒于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4年)终年81岁。明末清初陇上文学家、书法法、诗人。王了望出身在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兄弟二人,了望为长。幼年,父母双亡,由亲友抚养成人。了望自小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年长学识渊博,文博通载。性格耿直,豁达高洁。号称陇西才子。
受岷州(今临洮)学政所举荐王了望于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到京师国子监深造。不久,就被晋升为翰林院文林郎。在北京度过了8年时间,其间结识了不少京城文人雅士,其中就有傅山、倪元璐、黄道周等著名书法家。王了望在这些书法高手的影响下,诗文才学大有长进。同时,他耳闻目睹了清初政避变帮和发生在京城里的重大事件,诸如李自成推翻明王朝,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清朝取供暖朝的封建专制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所占领地区的统治,在军事戟的同时,招募和御用了大批汉族文职官员以充实地方政要。王了望亦入此列,随清军南下被任命为福建省同安县知县。
王了望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初春,已是66岁的王了望才离开福建省同安县,于这年的深秋时节,回到了阔别20传余载的故乡陇西,又于这年的冬天来到了秦州(今天水)寓居秦州以后,开始了他晚年的访游生活。为避险祸,他长期藏匿于陇南山中,往还于寺观庙宇之间,常与僧人道士为伍,吟诗作赋,抒发情怀,寄托抱负于山水之间。远游陇上胜景,曾去过陇西天竺寺,漳县贵清山等。他还长时间居住在秦州北关弥陀寺,数次游览了麦积山、仙人崖、净土寺、南郭寺、瑞莲寺等名胜。每游一地他都留下了不少诗文墨迹。游仙人崖时他撰写了一幅对联,联曰:“在何所在试参来青莲叶底谁拜月;音实无音聊说起碧海潮头作堪观”(此联现藏《瑞莲寺》)。游南郭寺时,撰写的对联,曰:“谁拈起孤月寒潭好摹虚空作果位;偶皈依青莲慧照却分姓字好如来。”还作一首诗,诗曰:“出门有兴便贪山,老柏青苍护酒颜。已是双株看不足,翩跹鹤影又飞还。消沉人代几何传,欲问佛天谁后先。只记少陵称尔老,于今沥落又千年。”为麦积山题写了“无等等”匾额。为麦积山《瑞应寺》撰写的对联是:“面背既无何复有名象分殊一缕香中观绀发;去来自在岂真为月潭掩映万缘患处见青莲。”上述这些作品至今尚存。从这些极富哲理、饱含深奥禅机的诗联中,可以看出晚年的王了望才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王了望75岁时,仍不顾年老体弱和旅途劳累,远赴永靖县炳灵寺观光,写下了《石窟考证游记》一文。80岁时只身一人去漳县贵清山观瞻,回天水后他便去了清水县陇东农村访游。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清水县田冰先生对王了望在清水的足迹进行过考察(见1998年8月17日《天水日报》“王了望清水遗墨遗事”),考察中发现了不少在清水的诗文墨迹,以及他曾经使用过的几件遗物,特别是发现了《王占一了望之墓》碑,县文管部门立即将这通墓碑由陇东朱家庄常家沟移于县博物馆保存。于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了望在秦州期间,正是他的晚年时期,他在秦州生活了长达十多年,秦州是他的第二故乡,传奇般的生活经历和飘逸洒脱的风格,都为秦州人推崇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