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清水会盟
摘自《文化天水》
唐代吐蕃国自西勃兴,与唐王朝敌国对峙,分庭抗礼。时而进犯,时而求婚;时而掠地,时而请和。而唐廷则或征伐防御,亦或绥靖安抚。这种战和交错的局面自634年至842年,约略持续了二百余年。唐蕃两国之间尽管有多次战争,但正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分析,由于“经济文化上的需要,促使两国的基本关系,不能不是和好的。”其中有一次讲和会盟就是德宗建中四年正月,在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县)举行的。(见图)《旧唐书·土蕃转》记载的这次盟好的全过程:

诏张镒与尚结赞盟于清水。将盟,镒与结赞约,各以二千人赴坛所,执兵者半之,列于坛外二百步;散从者半之,分立坛下。镒与宾佐齐映、齐抗及会盟官崔汉衡、樊泽、常鲁、于頔等七人皆朝服。结赞与其本国将相论悉颊藏、论臧热、论利駞、斯官者、论力徐。等亦七人,俱升坛为盟。初约汉以牛、蕃以马。镒耻与之盟,将杀其礼,乃谓结赞曰:“汉非牛不田,蕃非马不行,今请以羊、豕、犬三物代之。”结赞许诺。塞外天豕,结赞请出羝羊,镒出犬及羊,乃于坛北刑之,杂血二器而歃盟。文曰:唐有天下,恢奄禹跡,舟车所至,莫不率俾。以累圣重光,历年为永,彰王者之丕业,被四海之声教。与吐蕃赞普,代为婚姻,固结邻好,安危同体,甥舅之国,将二百年。其间或因小忿,弃惠为雠,封疆骚然,靡有宁岁。皇帝践祚,愍兹黎元,俾释俘隶,以归蕃落。蕃国展礼,同兹叶和,行人往复,累布成命。是必诈谋不起,兵车不用矣。彼猶以两国之要,求之永久,古有结盟,今请用之。国家务息边人,外其故地,弃利蹈义,坚盟从约。今国家所守界: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暨剑南西山大渡河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会,西至临洮,东至成州,抵剑南西界磨些诸蛮,大渡水西南为蕃界。其兵马镇守之处,州县见有居人,彼此两边见属汉诸蛮,以今所分见住处,依前为定。其河河以北,从故新泉军,直北至大碛,直南至贺兰山骆驼岭为界,中间悉为闲田。盟文有所不载者,蕃有兵马处蕃守,汉有兵马处汉守,并依见守,不能侵越。其先未有兵马处,不得新置,并筑城堡耕种。今二国将相受辞而会,斋戒将事。告天地山川之神,惟神照临,无得愆坠,其盟文藏于宗庙,副在有司,二国之成,其永保之。
代表唐蕃会盟的是张镒和尚结赞。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德宗即位,拜张镒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尚结赞,吐蕃宦族称为“尚”。结赞为其名,尚结赞是吐蕃大相。从会盟盟书看,唐廷以“国家务息边人,外其故也,弃利蹈义”为理由,承认吐蕃当时所侵占的唐州县为吐蕃领土,并暂时划定守界,唐廷“泾州西至弹筝峡,陇州西至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及剑南大渡河东岸为汉界”吐蕃则占有了原属唐朝的兰、渭、原、会诸州。并约定唐蕃各自以兵马处为守,“不得侵越”实际各自维持现状。
唐蕃清水会盟,由于唐德宗急于求和,对吐蕃软弱退让,采取息事罢兵,安于现状的策略,而吐蕃大相尚结赞则看到唐廷内乱频繁,认为时机可乘,怀有野心,对清水会盟实际并无诚意,会盟很快失败,终酿成后来平凉会盟上捕杀唐廷盟官,盟使浑碱逃遁的劫盟恶果。
(王廷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