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非物质文化遗产
天水民俗
女娲祭典
《补本纪·三皇本纪》云:“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日希女”。《说文》十二说:“女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女娲,亦称娲皇、女皇、阴帝、神媒,风姓,与伏羲同母,史书记载女娲的主要事迹有补天立极、抟土造人、化生孕育人类、制笙簧,帮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华夏古代人类和古代文明的伟大缔造者。
相传女娲生于成纪,据《辞海》等权威著作记载,古成纪即今天的秦安陇城镇一带。陇城是关陇重镇,此地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风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这些地方均在陇城镇东侧附近。在风沟的半崖上,有一个很深的女娲洞,洞道一缩一放呈葫芦状,传说女娲在此洞中诞生,或说女娲曾在此洞中生活过,亦有说女娲在此洞中修行过。陇城镇还有一眼泉水,世称“龙泉”,建有一处“龙泉井”,此井神秘之处在于一年四季无论天气阴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变,从不枯竭,传说当年女娲就是汲此泉水,抟士造人。
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汉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 《春秋繁露》中载“雨不霁,祭女娲”。女娲作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历来都享受着国家和民间的祭祀和供奉。陇城镇有着信仰女娲的传统,汉代以前,陇城镇北山上就有女娲庙和塑像,下街的古牌坊上有“娲皇故里”四个大字,下有石碑、壁画,可惜毁于十年动乱。1989年陇城镇群众为了纪念女娲的功德,筹集资金在城南门内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娲大殿。如今每年的正月十五,陇城还有盛大的女娲庙会,每月的初一、十五,虔信女娲的人们也要去庙里进香。
古代许多史学家把秦安说成“娲皇故里”,都是有古老文化根据的,与此地相距6公里的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也佐证了伏羲女娲的传说和秦安是“两皇”故里的真实性。
“巍巍庙貌冠三皇,肇始文明第一章。德被中华光万代,千秋万世永流芳。”对首次拜谒的女娲神来说,无论是昨日的被淡漠,还是今日轰轰烈烈的祭祀,其实都是一种表象,而真正的魅力来自于女娲的始祖地位,来自她创造的博大精深的远古文化,这将永远成为世世代代“娲皇”子孙生活中不可磨灭的精神支柱。
玉泉观上九朝观
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九,天水市市民就会倾城而出,去天靖山麓的玉泉观“朝观”,朝观是天水最大的庙会之一。
正月初九据说是玉皇的诞辰日,后世道观皆于每年此日设醮祭祀。天水市玉泉观是西北著名的道教胜地,现辟为玉泉观公园。从正月初八晚上开始,市民就会像潮水般涌向玉泉观,观前观上,曝竹喧天、灯火通明、热闹非凡。到零点时,人流几乎水泄不通,钟磬声、鼓乐声、欢笑声相融相合,游乐盛况空前。夜半之后,人流渐歇。初九庙会日,远远近近的人们扶老携幼,三五成群云集玉泉观,掀起“朝观”的又一高潮。观前美食香气诱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杂耍娱乐使人目不暇接。这时,朝山会上身着古装的夹板队踏步而来,旗幡飞扬中夹板声声,使庙会气氛达到顶峰,打夹板本是天水祭神古乐的延续。
在清嘉庆年间,因为祭罗玉河水神,向天许愿,朝山会才于每年正月初九确定下来,且规模越来越大。天水朝山会所用的夹板约有一尺五寸长,在打夹板的过程中附有旋转的舞技,铿锵有力的夹板声中谐伴鼓、钹、锣、箫、唢呐等民间器乐,给人以粗犷肃穆之感。一时间,秦风秦韵引得古城万人空巷,组成一幅既有传统民间文化特色,又有现代生活气息的人间游乐图。
天水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自演自娱的活动,它来源于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对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每年正月,天水各地就会举行社火活动。

①女娲祭祀仪式。2 006年4月12日,秦安举办“天水市公祭人文始祖女娲大典”。

②.③天水社火。

④玉泉观上九朝观,市民焚香燃烛祈求来年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