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宗教
(一) 衣食住行民俗
(1) 衣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当年报刊摘言
“十棉不如腰里一缠”——民谚
在民国年间及其以前,由于国家经济落后,工业基础很差。衣着自纺、自织和自缝。男女穿着十分简单,冬季一般是上穿棉袄,下着宽腰棉裤,男的腰系布腰带。因当是物质匮乏,大部分人不穿内衣。男劳力在隆冬出外劳作时,多用五尺土布或两条相连的羊肚子毛巾、系在腰中,将腰部棉袄裹紧,以御风寒。故家乡民谚中有“十棉不如腰里一缠。”之说。天气转暖后上身穿短褂,下身着大腰单裤。冬天穿自缝的布袜,着麻鞋或自制布鞋,进小砍柴,割柴时穿手织的羊毛袜或缠毛练子(用羊毛织成宽五寸,长三至四尺的长布,裹在脚上及小腿上)。家道贫穷户的南童,天暖后赤身裸体。胸腹处只穿一个裼(ti音替)肚。由于我村石咀李姓人家开了染房,高峰时期多达四家,从业人员十三、四人,日均染土布200余匹,较大的促进了我村种棉。手工纺织的兴起。除极少数无地户外,几乎户户种棉,家家纺织因此我村大部分农户的衣着要好于邻村。少数家道富裕的户走亲、访友、赶集、看戏时,衣着长袍,有些还有配套的马褂。极个别富裕户单夹皮棉均有,同时布褂也相对考究。
1949年以后,村民开始穿机织布,因机织布纹理细,布面宽,价格也比较适中,自纺自织的土布逐布被机织布所代替。1956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后,由于口粮偏紧,村上各生产队很少种植棉花,自纺自织的土布一度退出了历史舞台。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票证设限(自1954年9月,棉布实行统购统销,为城乡居民发放布票,商店开始凭票售布。正常年份每人每年发布票两文,少的一年每人仅发布票一尺九寸)报刊上便说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无奈说教。面对布匹的极度窘迫,村中心灵手巧的妇女们又开始自纺自织,部分缓解了当时的困境。总的来看,那个年代衣着颜色单调,白、兰两色一统天下,村上除了部分村干部以外,大部分人均着补丁衣服。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废除了人民公社制,取消了各种票证,各种颜色和质地的机织布与日俱增,衣着式样不断改变和更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穿着的棉袄、棉裤、棉大衣基本上被淘汰,代之的是西装、茄克衫以及毛衣、毛裤、绒衣、绒裤和线衣线裤。经济情况好的户羊毛衫、裘皮衣也成为必备品,皮鞋、丝袜、手项链也成了村中青年男女的平常穿戴。惟花甲以上的老人,老妪仍身着棉袄和大腰宽裤,但这些并非经济拮据,而是观念习惯使然。
(二) 饮食:
“忙时吃稠、闲时吃稀”——领袖讲话。
“只晓得蒸馍过年吃”——民谚。
“潘集寨靠埂子,秫秫面打饼子”。十里八乡群众形容兼调侃潘集寨的民谚。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我村村民主食以粗粮粝的高梁面为主,从一九四0年以后,村里广种玉米,随着粮食作物品种的变化,玉米面逐渐代替了高梁面。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尽管经济条件不同,但绝大多数家庭都是粗茶淡饭,那时由于小麦受品种和霜冻以及锈病的制约,产量底微,大多数人只能在过年时,才能吃上由小麦面和玉米面各半做成的蒸馍。“只晓得蒸馍过年吃”的俗谚,充分反映了当时大部分户很少吃到小麦面的现实。正因为村面以玉米面为主,多少年来大家在以因地制宜,粗粮细作,创造了品类繁多的饮食文化。诸如发糕、干炕、煎饼、琼末、馓饭、搅团、锅鲰、片片、疙瘩汤……。由于油醋调味品十分缺乏,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浆水缸,采用自然发酵的办法,使茎叶纤维多,味道苦涩的野菜和部分家菜,变成味道适口,可以下咽的酸菜,那年代家道宽裕的户多以浆水来调味,大多数均以酸菜来补充口粮的不足。十一届三中全会,推行土地承包责任以后,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饮食结构也随着改变。一日三餐均以小麦面为主、馒头、花卷、锅盔、油饼、包子、扁食、拉面、臊子面已是家常便饭。大部分户自种各种蔬菜,春、夏、秋三季均有,隔三差五采购豆腐,凉粉、面皮和肉类。原来终年常吃的馓饭、锅鲰反成了换口味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