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在线天水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张家川县马关镇:点草成“金” 小麦秆绘就美好新生活(图)
(2023/2/16 10:17:17)  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打印本页

  在张家川县,每年夏收后,一堆堆的小麦秸秆随处可见,群众用秸秆喂牲口、烧火做饭等,然而,马关镇上豆村的乡亲们却将麦秆当宝,凭借一根根小小的麦秆独闯艺术天地,巧用看似无用的麦秆做画纸,用烙铁做画笔,创作出的天地山川、花鸟虫鱼、人物风景等形象立体丰满、栩栩如生。一幅好的麦秆画可卖到近千元,产品畅销周边省市及京津地区,一根根小小的麦秆绘出了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成立于2020年的马关镇纳佰川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对社员进行技术培训,并对作品统一销售。成立至今,纳佰川麦秆画产业带动了本村及周边村组2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逐渐在当地打造起农民足不出户的“指尖经济”。

  在合作社负责人李江江的带领下,麦秆画产业实现年销售收入7万多元,社员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在普通人眼里没什么用处的麦秆,经过我们这些农民‘画师’之手,被制作成一幅幅题材各异的麦秆画,成了能生钱的‘金麦秆’。”李江江笑着说道。

  说起麦秆画,大家也许并不熟悉,其实这是一种我国传统的文化技艺,源自草编艺术,成品以麦秆为原料做成的画,由此而得名,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麦秆画制作的原材料很简单,只是农村常见的小麦秸秆,但制作起来工艺十分繁复,一件好的麦秆画作品需要花费手工艺人很长的时间。

  李江江告诉记者,“以小麦秸秆为造型原料,运用麦秆的自然光泽、纹理质地,创造性的融入国画、版画、烙画、剪纸、书法等诸多艺术表现手法,经熏蒸、绘、刮、剪、刻、烫、漂、贴、刻剪等多道复杂工艺,把小麦收割后留下的麦秆变成了精致的工艺品。”

  据了解,麦秆画的制作很复杂,需要制作者熟悉绘画、剪纸、烙画等诸多艺术手法,而制作过程包括蒸煮、刮削、熏制、熨烫、漂白、剪切、烫色、拼接等十几道工序,在漫长又精细的制作后,惟妙惟肖的作品才能呈现在眼前。材料选取民间常见的麦秆,以厚实、坚韧、宽阔、色白者为最佳。接着以酸浆水泡制,使之发软,便于剪切。随后用自来水反复冲洗,使之发白。然后将发白的麦秆用刀具从中剖开压平,以熨斗反复压制,使之光滑平实。构图阶段极为重要,显示艺术家的眼光和特质。按照图谱,将麦秆用熨斗反复碾烫,色泽变换均用熨斗不同温度烫烤。然后按照图谱剪切,对细部不断加工。粘贴就是将熨烫剪切好的麦秆粘贴固定到丝绒布或卡纸上。最后由专业装裱人员根据图画特点饰以不同材质的边框,这样一幅完整的麦秆画就成型了。

  “成品麦秸画的颜色依然是麦秸的黄色,只是在烫染后,用深浅变化来描绘出不同的人、花、鸟等形象。正是因为原材料简单,画作色彩单一,麦秆画对制作的技术要求很高,手工艺人要通过图形的摆放、色彩的变化以及层次的堆叠让画作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李江江介绍说,“随着现代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麦秆画已成为不可多得的室内装饰品,可装饰美化普通家居,也可挂于宾馆、酒店、会议室等大型场所,实属壁挂艺术精品,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而且麦秆画用料安全环保,且保持上千年质地不老化,不褪色,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下一步,纳佰川合作社打算在麦秆画产业的基础上,采取合作社加农户的产业模式,将农村的大量麦秆,玉米包壳的等废弃物,融入草编艺术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并鼓励发展民间刺绣、草编、手工鞋帽等“小、快、灵”的手工艺品,帮助农村妇女实现巧手致富、居家灵活就业。

(来源:张家川县融媒体中心 转载:陶静)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视频|放眼望天水蓝,你 天水在线视频|所谓伊人,就在水 天水在线航拍|天水伏羲庙春祭伏 天水伏羲庙癸卯年春祭伏羲之送神 天水在线视频|天水在线祝福全球 天水在线视频|天水青年歌手王小 天水在线视频|天水市西秦腔研究 天水在线视频|秦州区首届舞龙文 天水在线摄影报道|花好月圆,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