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今年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城乡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张家川”活动,努力将张家川打造成“生态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城市形象靓丽、村容村貌整洁”的陇上民族特色城。张家川县的255个行政村都坚持“产业富村、基础强村、文明兴村、民主理村”的发展理念,农村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富民产业齐头并进,基层民主和谐推进,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代表。从即日起,张家川县新闻中心开设“寻找最美乡村”专栏,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和事例、举措和成绩,展现田园风光背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寻找最美乡村之四
【美丽乡村】庄河人的圆梦路
——访省级联村联户行动示范村庄河村

庄河村地处张家川县木河乡西部,纯回族聚居村,有6个村民小组409户2142人。2012年,随着“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开展,庄河村这个曾经的典型贫困村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两年来,在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政府的真心帮扶和支持下,庄河村结合实际确定蔬菜大棚种植、清真餐饮服务、牛羊规模养殖和皮毛贩运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村容村貌换新颜。

双联项目惠民生
曾几何时,每逢雨季,行路过河成了庄河人头疼的事情。庄河小学教师马璋回忆,“以前村头有条河,一遇到下雨天河水上涨,村民们没办法过去,就只能呆在家里,还有好几次下暴雨,上学的孩子因为过不去河,只能呆在学校里过夜”。村民马连珍感慨地说,“原来巷子里一坑一洼,下雨天水都漫到院子里了。去年联村联户,巷子全部用水泥硬化了,把弯道也推直了,现在大车小车都能走,我的三轮摩托开上一个蹦子。”
两年来,借助通畅工程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支持,庄河村基本实现了大小巷道水泥化,硬化面积达26000平方米以上;修缮宽8米、18.8公里的沙粒路两条,结束了五个组长期不能通车的历史;投资78万元建成了宽7.5 米、长40米的连心桥,有力破解了群众雨天出行难、蔬菜运输难、学生上学难的三难困境。抢抓国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机遇,整合项目资金898万余元,先后建成一期44户、二期65户的新农村,工程计划搬迁109户、安置597人,目前40户、203人已入住新房。同时,总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分别为668平米的村阵地和1080平米的村幼儿园、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现已完工,进入场地平整和室内布置阶段。通过双联项目的帮扶,庄河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有了显著改善,庄河人“畅通道路走起来,宽房大院住起来”的梦想正逐步成为现实。

培育产业帮富民
在帮联单位的真心帮扶和支持下,庄河村抢抓全县实施清真餐饮服务“百千万”工程机遇,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先后为55户农村妇女落实小额担保贷款275万元,协调办理第二批95户妇女小额贷款和60户“双联惠农”贷款。发挥庄河人“喜种菜、重劳务、善经商”的特长,举办“伊香拉面师”、蔬菜种植、病虫害防治、肉牛育肥和养殖技术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改进生产方式,掌握实用致富技术;筹资20万元,成立蔬菜种植和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止目前,全村新发展蔬菜种植户240户,蔬菜大棚达到466座,面积300多亩,其中露天种植150多亩;新建3个专业养殖场,新增11户家庭发展养牛100多头、4户养羊500多只、2户养鸡近1万只;在武汉、北京等地共发展餐馆、小吃店127家,扶持和发展皮毛贩运户65户。通过政策、资金、技术等帮扶活动,有效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传统优势产业的兴起,激发了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也催生了特色产业的发展。2013年,庄河村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瞅准商机,由县乡共同投资38万元,从外地引进人参果进行试种并取得成功,全村首批建起了4个塑料日光温室大棚人参果培植基地。
尝到甜头的人参果种植户张莹笑盈盈地告诉记者,“今年2月份我从安徽引进了4000苗人参果种子试种,后半年就跟广东的客商签了24000个果子的合同,仅这两万多果子收益在十万元以上”。

联村联户寄真情
“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使庄河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放眼庄河村,宽7.5 米、长40米的“连心”通村大桥横跨南北,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直通群众家门口,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整齐排列,新建的村委会、幼儿园和不远处的幢幢新农村交相辉映,俨然成了全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11年底,庄河村人均纯收入2198元,2012年达到4547元,增长2349元,增长率106.87%,预计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700元,增长1153元。更为可喜的是,双联行动中,各级帮联干部以真感情投入庄河村发展,真帮联、实办事,全力帮助群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既有力改善了干群关系,也使得省委联村联户行动进一步深入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