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最美乡村】访美丽乡村张家川县平安乡水泉村(图)
(2013-11-15 15:52:21)  来源:张家川新闻中心 作者:王耀文  打印本页

  开栏语:今年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城乡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张家川”活动,努力将张家川打造成“生态特色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城市形象靓丽、村容村貌整洁”的陇上民族特色城。张家川县的255个行政村都坚持“产业富村、基础强村、文明兴村、民主理村”的发展理念,农村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富民产业齐头并进,基层民主和谐推进,一个个美丽乡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代表。从即日起,张家川县新闻中心开设“寻找最美乡村”专栏,报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和事例、举措和成绩,展现田园风光背后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

  寻找最美乡村之二

  高寒山区闯出的一条增收新路

  ——访美丽乡村张家川县平安乡水泉村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是对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平安乡山地气候差异性的生动写照。这个全县海拔最高、群众致富增收难的乡镇,通过“三步棋”,闯出了高寒山区群众致富的新路子。11月12日,记者来到该乡水泉村进行了实地采访。

  美丽乡村建设扮靓新家园

  虽是下午4点钟,但立冬时节的农家,早就升起了一缕缕乳白色的炊烟,烟云缭绕,整个村庄显得宁静安详。走进村庄,美丽乡村建设新气象能分明感觉得到。硬化了的村组道路、粉刷一新的村组围墙、笑颜逐开的村民……

  记者发现水泉村的每户人家都有“XX号路段责任户”这样的门牌,“村容村貌还得靠大家齐心协力。每家每户都有职责清理和维护村子环境。”水泉村村支书王小红说,今年乡上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采取“门前三包”,发动热衷村公益事业的低保户,组成“村环境清洁义务队”,长久性开展村组环境美化亮化工作。

  美丽乡村建设实施以来,水泉村对12公里的通组道路铺了沙,修建了垃圾堆放点3处,并实行统管统运,极大地改变了村庄环境。新修建大门18个,新建围墙9000平方米,粉刷亮化墙体11250平方米,修建垃圾池2个,清运垃圾30余吨,清理路障23处。采取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硬化通组道路3条4.5公里15750平方米。

  畜牧养殖走出增收新路子

  “平安人民要致富,畜牧养殖加劳务。平安经济要发展,规模养殖是关键。”这是平安乡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的发展思路。

  “平安乡牧场资源丰富,有天然林2000多亩,草山60000余亩,是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的绝佳场所。乡上现有牦牛1000余头,黄牛500余头,马500余匹。”乡长铁升平告诉记者,平安乡因地制宜,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种植结构,强力推进畜牧养殖、马铃薯繁育、劳务输出三大发展产业,逐步打造“肉羊养殖之乡”、“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

  “平安乡属于典型的高原草甸区,种植传统的小麦每亩收成最多的也不过400斤,除去投入,每亩收入不到300元,极大地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平安乡干部米金珍说,省上双联行动的深入开展,给平安乡人民带来了福音,县上制定了“三大富民产业”,其中一个产业是鼓励群众大力发展畜牧养殖,白石咀牧场不长树,但很适合长草。这里的草是牛羊马的天然饲料,是搞畜牧养殖的绝好场所。

  “在水泉村家家户户都养羊,多的几十只,少的也有三四只。”水泉村支书王小红说。

  水泉村村民王宏志家有20亩地,农闲时在县城打工挣钱,农忙时务农。“过去只知道种小麦,20来亩地收成‘瞎得很’,一年到头,也只够养家糊口的。这两年,乡上鼓励村民搞养殖,加上省市县干部的帮扶,畜牧养殖在村上发展起来了。我家现在养殖5头牛,一年至少可以育牛犊2头,仅养殖这块我就可以创收入1.5万元。”

  俗话说,帐怕细算。可在王宏志看来,帐细算,算细帐,日子越过才越滋润。经王宏志精打细算下来,家中一年可收入5万元。

  据平安乡党委书记苏红娟介绍,近年来平安乡抢抓县上发展牛羊规模养殖业的政策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实施“兴林、扩草、增畜”战略,以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突破口,充分结合牧场实际,实施草场拉动牧畜战略,加快六万亩草山建设,着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稳步发展山区畜牧业,使牧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凸显。

  劳务输出拓宽农民致富路

  在水泉村,年长的留在家中搞畜牧养殖,年富力强的外出搞劳务。“身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近年来,平安乡大力开展伊香拉面师、电焊技工等劳动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了广大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劳务水平。

  “近年来,水泉村开展中药材种植、沼气池管理使用和劳务技能培训20余期,培训人数431人次,组织输转村内剩余劳动力,输转务工人员400人次以上。村上的劳务大军大多输往新疆、西安等省。劳务输出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技能密集型转变。”村支书王小红介绍,劳务输出创收益占全村总收入的40%。劳务输出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门路之一。

摄影相关图片
金秋十月赏红叶(图) 石门秋景(组图) 走进“辣椒之乡”(图) 走进丰望苹果园(图) 初秋走草川(图) 《轩辕鼓舞》 张吕牧场(图) 张棉驿乡风光(图) 走进张家川平安牧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