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张川>>正文
张家川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二)
(2013-10-23 10:51:02)  来源:张家川县委宣传部 作者:马小平  打印本页

抚今追昔话巨变 继往开来谱新篇

——张家川经济社会发展综述之二

(县城全貌)

  六十年春华秋实,六十年沧桑巨变。60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张家川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成立了张家川回族族自治县,从此,掀开了张家川发展的历史篇章。6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勤劳、智慧、勇敢的张家川儿女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身心致力于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扶贫攻坚为重点,走“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开发式扶贫路子,基本解决了广大群众的温饱问题,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张家川牢固树立抓投资、抓项目就是抓发展、促跨越的理念,坚持发展抓项目的工作主线不动摇,依托优惠政策,立足县情实际,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以大项目好项目拉动大投资、培植大财源、支撑大发展。抢抓国家和省、市一系列政策机遇,完成了“3341项目工程”规划,谋划各类项目369项,总投资501亿元。先后争取到了全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补贴试点县、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县、国家级扶贫片带开发等一批事关全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今年,全县共争取到位项目85项,到位国家、省市投资7.49亿元;开工建设项目75项,完成投资15.6亿元,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特别是以60周年县庆活动为平台,以“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为抓手,共争取到各类项目88项,落实资金37.87亿元,拟争取国家投资22.4亿元,已争取到位项目37项,总投资15.52亿元,落实国家投资6.68亿元,新签约项目26项,到位资金7.74亿元。项目数量之多、投资额度之高,创历史之最。县城至恭门火车站二级公路、富川水源工程、750千伏输变电(张家川段)工程等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为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家川以项目为依托,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完成了县城13平方公里地形图测绘和二版县城详细性控制规划,完成了17条20公里城区道路新建和改扩建工程,构建了便捷、畅通的“三纵五横”城区道路网络体系。启动实施了城区“三网三化”综合改造提升工程,县城集中供热率达61%,供水普及率达85%,绿化覆盖率达1.94%。随着回乡风情园、文化广播影视中心、县城污水厂、阿阳中心、南北路网等县城建设“双十”工程的完工,一个空间布局基本拉开,多项功能基本配套,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陇上特色民族城初步显现。张家川紧紧围绕实现“耕地梯田化、饮水安全化、农田道路网络化、沟壑梁峁林带化、城乡清洁化和耕作机械化”的“六化”目标,2010年以来,先后投入资金1.6亿元,启动实施了西部山区农业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全力改善西部山区基础设施条件,使示范区率先实现了“六化”目标。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先后实施了祁沟流域、后沟流域、韦沟流域综合治理。目前,全县农村饮水安全率达92%,梯田化率达89.2%,新修农田道路1502条2760公里,已基本实现了“六化”目标。同时,依托中央及省市扶持政策,多渠道争取项目,兴修公路,构筑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庄天二级公路、县城至秦安陇城镇三级公路建成通车,先后建成了7条160公里通乡油路、160条366公里通达工程、166条225公里通畅工程,全县通车总里程达到846.5公里, 15个乡镇全部实现通油路, 188个行政村实现通油路或水泥路,255个行政村全部通车。特别是庄天二级公路的建成通车,彻底改写了自治县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多年制约全县发展的交通瓶颈基本打破。

  张家川启动实施了“三区三业五带”建设工程,玉米、马铃薯、大麻、中药材等主导产业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粮经比例、夏秋比例更趋合理。特别是依托石峡水库的水利资源,在下游河道川区建成塑料大棚4850栋2300亩,日光温室20座20亩,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初见雏形。在示范区的带动下,全县建成塑料大棚9800栋4900亩,日光温室100座100亩,设施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壮大。2012年底,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6.65万亩,蔬菜总产量达9.87万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菜篮子”,而且还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制定出台了大力扶持发展清真餐饮服务业、牛羊规模养殖业、皮毛贩运加工业三大富民产业的意见,从政策支持、资金扶持、技术帮扶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有效促进了三大富民产业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发展清真餐馆经营7513家,宾馆服务372家,从业人员达4.1万人;累计发展规模养殖户1.4万户,规模养殖场(小区)109个,养殖专业村85个,牛饲养量达到15.4万头,羊饲养量达到15.6万只;共发展皮毛加工龙头企业6家,规范组合皮毛货栈43家,发展皮毛贩运户2261户。随着特色优势产业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三大富民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012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8.29亿元,比1978年的335.86万元增长246倍。

  张家川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启动建设了中部清真食品工业园区、东部矿产工业园区、西部皮毛加工贸易园区三大工业园区,园区聚集生产要素的功能日益显现。伊味思清真食品公司、建明调味品厂、鑫达矿业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工业产品达十几个系列,上百个品种。全县工商经济迈上了新台阶,2012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7.44亿元,比2003年的1.76亿元增长4.2倍,全县工业企业户数达到100户。积极实施“引大引强入张”工程,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2008年以来,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14项,总投资112.6亿元,到位资金31.4亿元。投资18亿元的天源49.5兆瓦风力发电项目开工建设,投资3500万元的商品混凝搅拌站项目顺利实施。地质找矿行动取得重大进展,已探明铜矿石储量1584万吨,铁矿石储量7000万吨。不断加强与国内大型企业的合作洽谈力度,与国电集团达成了4×1000MW火电厂投资协议,与青岛安泰信集团签订煤电铝一体化项目。特别是成功引进太极集团兼并县阿胶厂,组建成立了羲皇阿胶有限公司,投资5264万元的一期阿胶生产线已建成投产,年产值达2.5亿元,利税1800万元。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全县共建成各类专业和综合市场30多个,商贸流通网点9500多个,初步形成了以龙山皮毛市场和张家川商业城为龙头、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零售兼有的市场网络。201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亿元,比1978年的1136万元增长41.8倍。

  张家川牢固树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思想,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教育三年大发展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累计实施建设项目120个,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工程20.3万平方米,城区优质教育资源提升“8+2”工程全面完工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明显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升。2011年,全县“两基”按标准通过国检,全面实现了义务教育。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66所,在校学生6.3万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加强,村卫生室、村文化站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实现全覆盖。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张家川花儿”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关山月》成功搬上舞台并得到县内外的一致好评。完成了县一院、二院标准化扩建和中医院整体搬迁,对15个乡镇卫生院实施了改扩建,全县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建成市级畜牧研究中心1家、市级科技创新及新农村建设人才培训基地2家,组织实施各类科技推广项目430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50项,科技贡献率达到40.5%。

  张家川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竭尽全力改善民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为重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自2008年以来,累计投资7.2亿元,开工建设了和谐家园、和畅嘉园两个大型保障性住房小区,共建设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经适房等保障性住房5498套 42.9万平方米,累计保障3546户11347人,住房保障受益面达到31.76%。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政策,2012年全县农村低保面达到25%,新农合参合率为95.9%。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通过招录分配和引导域外就业,近三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07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逐步建立起符合实际、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发展的更多成果惠及于贫困群众。

摄影相关图片
石门秋景(组图) 走进“辣椒之乡”(图) 走进丰望苹果园(图) 初秋走草川(图) 《轩辕鼓舞》 张吕牧场(图) 张棉驿乡风光(图) 走进张家川平安牧场(图) 走进天水机场(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