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张家川县职业中心是我县唯一一所融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办学机构。近年来,该校坚持以社会和企业的需要科学设置专业,大力实施校企联办、校校联办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对接,毕业生的技能素质受到多家用人单位的交口称赞。近期,县新闻中心推出《走进职中看职业教育》系列报道,带领大家走进职中,了解职中,支持职中,促进我县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助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校企联办实现双赢

“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是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加强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之一,这一举措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职业教育中心得到了很好落实。但与一些学校仅仅满足于浅层次“订单培养”不同的是张家川职业教育中心将“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不断深化“订单培养”的内涵,创新“订单”培养模式,从传统的“订数量”上升到“订质量”,培养出大批适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
订单培训,数量与质量并重
教学是实现“订单培养”的核心。为实现高质量的“订单培养”,在教学安排上,张家川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根据企业用人“订单”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培养目标,改善办学条件。让“订单”教育成为“入学适应教育、专业达标教育、就业强化教育”的合成体。使学生的所学真正满足企业所需,实现“育人”与“用人”的零距离。
职业教育中心主任妥耀军说,“订单培养”的职业教育模式远远不能被其字面意思所涵盖,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有许多的配套工作要做。“订单培养”就是根据企业需求培养人才。说起来简单,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不仅要在前期认真分析企业用人需求,而且学校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企业文化的教育以及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等各方面都要跟上。没有招生、教学、校企合作的配套安排,“订单培养”只能停留在追逐数量和浅层次的学习上。因此,职教中心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做法,使学生在毕业后人人至少掌握一门实用专业技能,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就业后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企业选择,实力与效益并重
2011年以前,职教中心采取和机械工业学校联合办学的模式,由机械工业学校负责安置就业。就业单位有山西富士康集团、上海中芯国际、青岛海尔、正泰科技、青岛海信、天水华天科技、天水长城开关厂等多家就业环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国内大型企业。2011年秋季后,与江苏省昆山市“镒生”塑料电线厂、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市瑞仪光电有限公司、天水的华天科技、酒泉钢铁公司榆中分公司等就业前景好、工资待遇高、学程短、用工正规的企业作为长期校企合作的对象。根据2011级实训情况看,几家企业用工正规、待遇高、常年设有清真餐厅,很方便回族学生就业,可以说是学生理想的就业基地。实习期间学生的平均工资在2600元/月以上,最高的达4077元/月(含加班)。真正实现了“一次培训,终身受益”,“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学校教育,口碑与责任并重
针对职教学校农村学生居多的情况,张家川职业技术中心探索了面向农村的职教模式。职中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境普遍困难。校企结合的订单学校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机会。既保证了学生完成学业,又保证了他们毕业后的就业,消除了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针对张家川少数名族自治县的县情,少数民族生就业后的生活问题,职业教育中心在联系订单企业时,以就近和适合少数名族生就业的企业为主,真正解决了回族毕业生的后顾之忧。
张家川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纪斌对职教中心近年来的教育模式改革深有感触,“自从我校根据企业需要对学生采取订单式的培训以来,学生的就业率高,工作环境好,生活放心,家长能放心的把孩子交到我们手上,我们的生源越来越多,学校前景喜人。”
校企联办模式的成功实施,使得张家川职教中心树立了较高的知名度,扩大了办学规模,增加了办学效益,也为张家川整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注重外输型技术的同时,职教中心还与县域主导产业相衔接,与工业园区相对接,与“联村联户”行动相结合,打造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造并形成自己的品牌,进一步开拓了就业市场,为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创造了良好教学和用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