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同时吹响了民族工作阔步迈进的时代新号角。改革开放的30年,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经济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巩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累累硕果的30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空前增强、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30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成功,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动写照。
自开展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县建设工作以来,张家川县委、县政府按照党政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共建原则,迅速行动,精心部署,突出特色,狠抓落实,有力地推动了全县“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从即日起特推出《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县》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建设“两个共同”示范县系列报道之九
因地制宜树典型 发挥优势促创建
马鹿乡强劲推进“两个共同”示范点建设工作

今年以来,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鹿乡党委、乡政府以“两个共同”示范乡创建活动为主线,认真贯彻落实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全县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四大目标定位”(中药材种植之乡、畜牧养殖大乡、旅游重点乡、环境优美乡),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典型引路,培育亮点,提升水平”的工作原则,倍加珍惜机遇,勇于破解难题,着力培育特色亮点,强劲推动“两个共同”示范建设工作向纵深开展。

建设“一条长廊”创示范。将S305线沿途马鹿乡金川等6村建成示范村,大抓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文化长廊,打造党建示范群。依托环境综合整治、小巷道硬化、村容村貌整治三大项目,在金川、白杨、花园等7村实施小巷道硬化330条5.3万平方米;在宝坪等五村建成垃圾池12个,垃圾屋15座,拆除白杨、花园两村危旧房53座,完成危房改造45户;筹资44.2万元建设围墙902.1米,极大改善了过去脏、乱、差状况,使村容村貌达到了整洁、亮化目标。在龙口等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劳务输出业,新建养殖小区一处,投资80万元,建成标准化牛舍3幢,900平方米,养牛规模150头。示范群内各村党建工作基础扎实,工作特色鲜明,村内变化巨大,各项工作起到了示范带动的作用。

依托“四大项目”强基础。一是扎实推进整乡推进项目建设。在马鹿乡韩河、龙口、大滩、堡梁、康王5村,共完成村组道路硬化14条,10.4公里,投资261万元;修建冬暖棚240座,投资120万元;引进良种基础母牛240头,投资60万元;危旧房改造20座,投资14万元。二是大力实施财政奖补“一事一议”项目。在金川、龙口、大滩、白杨、康王、花园、堡梁7村,完成小巷道硬化项目7个,桥梁修建项目1个,水渠修建项目1个,总投资400.024万元,村级筹资金额17.05万元,申请财政奖补资金225.8万元。三是全力抓堤防工程建设。马鹿乡龙口至金川堤防工程总长10.05公里,总投资895万元,目前,前期基础性工作顺利完成,工程正在积极的实施中。四是高标准建设 “小康屋”。为了提升乡村知名度,促进旅游业发展,在宝坪村整体规划宅基地21户,互换土地20亩,高标准修建二层楼房16户、平房2户;为特困户建房3户,总投资320万元,危旧房改造配套21万元,节能示范户配套4.2万元,群众自筹294.8万元。目前,该工程已进入主体施工阶段。五是统筹抓好其他项目建设。在龙口、陡安两村完成了千亩梯田示范点建设;草川、林峰、石庄科3村的校舍改造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投资114万元的石庄科村道路硬化项目已全面完工;高质量地完成了14条39.6公里田间道路新建任务,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开挖沼气池50口,占任务的100%。

探索“四种机制”构和谐。一是扎实推进“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马鹿乡51名干部联系167户农户,县直和驻县单位140名干部联系388户农户,共调研走访群众600余人(次),召开民情恳谈会16场,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二是“三三五五”社会管理机制。马鹿乡以 “三三五五”社会管理工作法做为行动载体和具体抓手,找准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破解发展难题,积极促进惠民政策的落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农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三是“三联三引三助”机制。在“三联三引三助”活动中,建立了月联系制度、季座谈制度、工作通报制度、村务在寺院公示四项制度,开展联引助活动8次。四是“五项民心工程”长效机制。6月初,在马鹿乡召开了全县环境卫生清洁工程现场会,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环境卫生,新建垃圾池12个,整修垃圾屋15座,垃圾填埋点1处;积极开展机关效能作风整顿,严格了干部管理机制。目前,帮助代办各类事项2458起,已办结2436起,办结率99%;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8起;共开展各类培训5期,培训群众20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