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为了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精神,召开县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暨县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总结前半年的工作,确定全县“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全面安排部署后半年的工作,7月24日至26日上午,顶着炎炎烈日和高温酷暑,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委书记刘长江和县四大组织在家领导,带领各乡镇党委书记、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先后深入张川、龙山、川王等15各乡镇,对各乡镇农业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特色亮点工作进行了现场观摩检查。通过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现场汇报、县上有关领导现场点评,达到了展示亮点、借鉴学习、寻找差距、交流提高的目的。
2010年上半年,尤其是乡镇主要领导调整后,各乡镇通过广泛调研明思路,外出考察学经验,突出特色建亮点,真抓实干促发展,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赶超发展态势。为了展示各乡镇上半年亮点工作,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张家川县人民政府网将陆续推出党建篇、农业篇、畜牧篇、交通篇、小城镇建设篇、社会事业篇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以养殖小区建设为主导 畜牧业发展迅速

今年以来,张家川县畜牧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县委十一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全面落实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方案,以农民增收、牧业增产增效为核心,以发展现代畜牧业为方向,紧紧围绕建设“陇东南畜牧大县”和全省肉牛产业大县的战略目标,坚持把发展草食畜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头等大事,不断强化动物防疫检疫、畜禽良种繁育、人工种草、规模养殖、畜禽标准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等各项措施,着力实施基础母畜繁育、饲草料建设、动物疫病防控、集中育肥加工“四大工程”,使今年前半年全县畜牧业生产呈现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畜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科技实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的良好局面。前半年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89.98万头(匹、只),同比增长13%,其中:牛14.5万头,同比增长24.5% ;羊14.92万只,同比增长27.6%;鸡55.7万只,同比增长11.3%;猪3.3万头,同比增长28.4%;兔0.52万只。畜禽存栏56.26万头(匹、只),同比基本持平,其中:牛11.43万头,羊11.54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4.9%和27%,鸡30.8万只,猪1.52万头,同比基本持平。出栏各类畜禽33.72万头(匹、只),同比增长70.4%,其中:牛3.07万头,羊3.38万只,猪1.78万头,鸡24.9万只,同比分别增长80.6%、30%、100%和70.5%。全县肉类总产量达到6945吨,鲜蛋产量902吨,鲜奶产量220吨,畜牧业商品化程度大幅度提升。全县己建成各类龙头企业6家,各类养殖专业村87个,规模养殖场84家,养殖小区20个,规模养殖户达13295户,初步建成畜牧种植、养殖、育肥、加工等生产基地5个,覆盖全县15乡镇258个行政村,特别是依托市场和龙头企业带动,在全县建成以皮毛、活畜、肉品交易为主的专业化交易市场7处,有各类草畜产品交易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1200多人(个),各类畜牧养殖专业协会12个,对畜产品流通产生了较大的拉动作用,有效带动了畜牧产业化经营,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目前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7500多万元,今年已上报争取和实施的畜牧项目16个,总投资9817.88万元。新建各类养殖专业村4个,规模养殖场4家,养殖小区2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223户。累计人工种草面积达到10.4万亩,前半年推广完成饲草料种植面积3.5万亩,使畜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大力开展渔业技术推广,积极引进渔业新品种2000公斤。加强秦岭细鳞鲑保护,开展驯养繁殖,孵化鱼苗7000余尾,进一步扩大了种群数量。本次督查先后观摩了张棉东峡村养殖小区、连五乡综合养殖场、梁山乡丹麻村养殖场、张川镇西关养殖小区。每到一处,县委书记刘长江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小区建设情况,鼓励乡村干部继续发动养殖专业户、致富能人兴办养殖小区,带动全县畜牧业快速发展。他指出,要在搞好论证规划的基础上,要整合各类资金,加快畜牧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以解决城中村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要按照《张家川县肉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全面兑现对老百姓的承诺,尽快落实配套资金,保持激发群众创办畜牧养殖小区的积极性。同时,要实施好基础母畜繁育、饲草料建设、动物疫病防控、集中育肥加工“四大工程”,做大做强畜牧业。
张川镇养殖园区建设

近年来,张家川镇党委、政府不断巩固提升畜牧支柱产业地位,确定了“兴产业、舞龙头、扩基地、联农户、富农民”的畜牧业发展思路,以扩大基地、扩张规模、强化经营、辐射带动农户、延伸产业链条为措施,采取小区带动、规模养殖支持、分户圈养增效的模式,全镇初步形成了“一区五场二十四村” (以西关村畜牧业示范区和南川、西街、西夭、刘家、东关五大标准化养殖场为主体,带动发展二十四个基础母牛繁育村)的发展格局。西关村养殖小区,位于滨河路北,交通便捷。占地22亩,总投资306万元,计划修建以户为单元,集庭院、牛舍为一体的标准化养牛小区,规划双列式牛舍17栋3400平方米,饲料室17间382平方米,青贮池、沼气池等34口,兽医室17间,各类功能室健全,沼气等污物处理设施齐备。目前,已建成10栋牛舍,预计7月底完工。养殖小区可存栏牛500头,年育肥出栏3批1500头,纯收入60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并解决了城中村生产生活问题。
张棉乡东峡村养殖场

东硖村支部书记刘召弟在山东考察学习归来之际,动员3户群众自筹25万余元,联合建成了养殖规模100头、集标准化圈棚、氨化池、沼气池、饲草加工为一体化的专业养牛场1处。该养牛场占地3.4亩,已完成了60头规模的基础设施及附属工程建设,还有40头规模的牛棚正在建设之中。该养殖场的建成投产,年纯收入将达到12万元(出栏300头,400元/头),解决该村8名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并将辐射带动我乡畜牧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
梁山乡丹麻村养殖示范村

丹麻村采取“支部引导,典型示范,重点扶持,全面推进”的方式发展畜牧养殖。一是抓典型示范。丹麻村确定为养殖示范村后。在发展过程中采取党员带头示范,支部协调引导,政府大力支持的方式。建场之初,首先发动三户党员来带头建,乡上积极协调贷款,户均以3万元进行启动,目前已新增10户,经营运行良好。二是抓科技含量。乡党委、政府请专家,从办场到经营全程培训养殖户,通过科学养殖,科学配方,科学管理,防疫紧跟,确保了养殖业健康高效发展。三是抓全面推进。示范户带动了全村有条件的农户,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先后已办或正在办各种养殖场,预计投资达500万元以上,发展趋势向好。
连五综合养殖场

连五综合养殖场坐落在连五乡连五村刘家湾,于2010年6月动工修建,一期规划占地面积13亩,目前已建成圈舍3栋及配套用房,投资135万元。该养殖场可年出栏肉牛500头,年销售收入190万元,纯利润3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