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增效创新路
——民勤县调整农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产业纪实
七月流火的季节,来到民勤绿洲,跃入眼帘的是一派麦翠米嫩、棉绿瓜黄的喜人景象。从红崖山南的免耕种植玉米田到三角城边的膜下滴灌棉花地,从苏武山下新苗茁壮的生态经济试验田到跃进渠畔秧叶茂盛的药草产业示范点,都在以生机勃勃的秀色,向人们展示着民勤县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美好前景。
今年,在大力推进的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民勤县关闭机井700眼、压减耕地11万亩,使全县机井关闭达到1698眼、耕地压减达到24.3万亩。且随着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落实,可资利用的水量也比去年减少。在此条件下,如何保证全县农民收入不减?民勤县委、县政府做出的抉择是:通过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引导农民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高效节水增收模式,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高效节水产业。
按照压缩农业人口、扩大非农业人口,压缩高耗水作物、扩大高效节水型产业,压缩传统农业、扩大阳光产业的“三扩三压”思路,民勤县积极引导农民以“节水型、高效型、生态型”为目标,科学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高效节水型生态农业种植结构。通过实施种植结构调整推进行动,采取信息引导、资金扶持、政策鼓励、科技服务、干部帮扶等措施,开展春耕生产,压缩小麦玉米带田等超高耗水的带状种植模式,推广日光温室蔬菜等高效节水种植模式。同时,为了实现节约用水、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的有机统一,民勤县委、县政府作出了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决策。着力培育以红枣、酿造葡萄为重点的林产业,以甘草、饲草为重点的药草产业,以舍饲圈养为重点的畜牧业,以饲料桑、甜高粱为重点的旱作农业,以苁蓉、苦豆、菊芋为重点的沙产业,以沙柳种植、农作物秸秆气化为重点的生物质产业,努力实现治理模式、节水方式和增收渠道的多样化。
在离民勤城五公里的三雷乡中陶村,村上充分发挥城郊地理、交通和信息优势,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于今年组织农民建设了集种苗培育、试验示范、教学培训、产销衔接和合作发展于一体的高标准日光温室建设示范点,目前,已经完成百米温室墙体建设200座。
坚持把日光温室建设作为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的重要任务和节水增收的基本模式,置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全局中统筹谋划,强力推进,是民勤县作出的正确抉择。在规划布局上,遵循城郊、沿路、就水、扩面的原则,加强区域联合,强化组装配套,因地制宜,科学布局,集中打造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学得上的精品示范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县日光温室建设。在政策扶持上,进一步完善项目补助、财政贴息、部门帮扶、政策性保险等扶持措施,有效解决资金筹措、配套建设、技术服务、市场销售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充分激发农民参与日光温室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发展模式上,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激活主体、群众参与的要求,大力推广公司带动、能人带动、协会带动、示范带动和“2+1”等多种建设模式,引导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日光温室建设,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在技术服务上,巩固县乡两级技术服务队伍,制定农民技术员职称评定和聘任办法,成立县级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新建乡级农民培训学校,规划建设科技服务中心,健全完善了县乡村组四级技术服务体系。在市场开拓上,加快推进种植基地、种苗繁育、储藏加工、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市场营销、技术服务和农民培训“八大体系”建设,积极开拓县外市场,全面推广订单种植,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格局。今年已有56个日光温室示范点开工建设,完成墙体1179座。
地处民勤湖区的红沙梁乡,是风大沙多、干旱缺水的乡镇。这里的农民算过一笔账:种植1亩地膜棉花,比种植1亩小麦要节水160立方米左右,而1亩棉花的纯收入却是1亩小麦的4倍。今年,全乡大力调整经济结构,3万亩耕地中,有2.8万亩种植了棉花。但是,棉农并不满足现有的节水增收效益。就在这个乡的孙指挥村4社,群众在农业和水务部门支持下,推广棉花膜下滴灌种植技术面积达2000亩。棉农告诉我们:这种节水技术,工作行不浇水,比单纯的地膜覆盖每亩可节水150立方米左右,还不用锄草,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亩能增收150元左右。
农民节水增收模式的探索和创新,说明县委、县政府在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中提出的坚持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不动摇、坚持推行水权水价改革不动摇、坚持发展日光温室产业不动摇、大力拓展节水增收模式、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在变为人民群众的行动。且因得力于县上的扶持和科学技术的指导,多样化的节水增收模式,正在绿洲大地,绽放出美丽花朵。
在红崖山下的重兴乡黑山村,玉米制种是该村认准的效益不错的产业。为了节水增效,群众在科技副乡长常培林的指导下,对170亩玉米进行了免耕种植试验示范。去年种植的玉米在收获后不揭地膜,少浇灌一次安种水,今年种植时,在去年玉米地的空行内开穴点播,这种耕作,节水、节肥、免耕、省工。现在,玉米长势不错,每亩可节水150立方米,增加收入150元。
而在民勤东北部的东湖镇西岁一社,农民李金民在科技人员指导下,继去年在棉花旧茬上采用免耕栽培种植茴香尝到甜头后,今年又在种植茴香的旧茬上直接播种棉花,眼下正长势喜人。李金民算过一笔账,他1.5亩地的茴香,由于采用了免耕栽培技术,节水188立方米,节电69千瓦时,节约水费3.4元、电费16元、地膜费用94元、化肥费用37元、机耕费45元,亩均节约开支130元。棉花种植节约的成本也与茴香不相上下,收成却与常规种植没有区别。由于省钱省工又节水,冬季免耕还可避免土壤裸露,防止就地起沙,有利生态保护,一膜两用免耕栽培技术,受到群众欢迎。今年,东湖镇21个村的18760亩棉花和茴香,采用了这种种植技术。目前全县推广面积达4.8万亩左右。
唐生荣是苏武乡中沟一社农民。在县乡推进的经济结构调整中,他建起了3座日光温室种植瓜菜。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在采摘西红柿和黄瓜。说到节水,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他的温棚全部采用了县上推广的滴灌技术,好处太多了。3座棚每年节水160立方米,节肥320公斤,同时还降低了棚内湿度,减沙了病虫害发生,改善了产品品质,提高产量一成。没有这项技术前,他3座棚一年收入20100元,采用滴灌技术后,收入达到26000元。是经济结构调整和高效节水增收模式的推广,让他的收入越来越好。
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特色产业,是民勤县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显著特点。在苏武乡泉水村,农民新种了800亩中药材甘草。村主任叶玉俭介绍说,甘草第一年浇灌4至5次水,第二年浇灌3至4次水,第三年浇灌3次水,用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种植1亩甘草,至少比种植1亩小麦节水160立方米,而纯收入每年可达1500至1600元,是小麦纯收入的3倍以上。正是因为和叶玉俭一样追求着节水增收的目标,耐旱、抗碱、高效的特色优势产业,如今正在民勤大地蓬勃兴起。今年,全县种植棉花22.7万亩,茴香2.86万亩,葵花5.3万亩,药草3.6万亩。基本形成了温室和粮食、棉花和茴香、药草和畜牧“三个三分之一”的产业布局。因结构调整,上半年全县农业灌溉用电量较去年同期少用1300万千瓦时;提取地下水较去年同期削减5330万立方米。
调整结构显优势,节水增效创新路。受干旱缺水严重制约的民勤农业经济,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连理之花,竞相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