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委会议研究)
自武山县“脱贫讲习所”暨“六进六讲”活动开展以来,城关镇高度重视,针对脱贫需求,突出讲习实效,按梯次、分批次设立“脱贫讲习所”。截至目前,镇、村两级39个“脱贫讲习所”已全部挂牌成立,其中,镇讲习所与13个贫困村讲习所已完成第一期讲习。

(制定实施意见,成立领导小组)
一是建设规范化。多次召开党委扩大会议反复研究,对接“六进六讲”活动要求,结合镇情实际,制定了“脱贫讲习所”暨“六讲六进”活动实施意见,要求各讲习所按照有场地、有机构、有师资、有制度、有标识、有资料的“六有”标准设立讲习所,认真排定讲习计划、建立讲习制度、规范讲习资料,有序开展讲习。

(镇“脱贫讲习所”第一期培训班)
二是队伍多样化。在各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优秀干部和业务骨干中筛选师资,组成镇“脱贫讲习所”讲习队伍,在包片领导、第一书记、帮扶队长和队员、驻村干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创业致富能手、“土专家”、“田秀才”、乡贤道德模范、脱贫之星中筛选师资,组成村“脱贫讲习所”讲习队伍,优化了组成结构,提高了讲习队伍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各村开展“脱贫讲习所”)
三是内容菜单化。镇村两级“脱贫讲习所”以村组干部履职培训、脱贫攻坚和农民教育为重点,在摸底掌握学员需求的基础上,按需确定讲习内容,有针对性的制定讲习计划,列出“菜单”,由村组干部和群众根据需求“点菜”,努力实现精准讲习,靶向治疗。

(讲习资料)
四是语言通俗化。提倡大白话讲习,要求讲习员用群众语言授课,使得原先“高大上”的理论宣传变得更接地气,群众既是听课人,又是授课人,让身边人讲身边事,力求达到“群众听得懂、易接受、能认可、受欢迎”的目的。

(流动脱贫讲习所进企业)
五是方式灵活化。采取“课堂式大集中+互动式小分散”的方式,灵活开展讲习,无论是田间地头、广场院落,还是工厂企业都是流动讲习所,观摩会、板凳会、田间会、广播会等形式丰富多样,把讲习所与周一讲坛、周二早学、民生广播、党员固定活动日有机结合起来,既方便了讲习活动的组织,又增强了讲习的实效。
(天水在线编辑:李俊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