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记武山县滩歌镇松山村帮扶队队长、第一书记陈杰(图)
(2017/12/20 15:13:29)  来源:武山县统计局  打印本页

桑榆不改扶贫志  丹心浇灌松山情

——记武山县滩歌镇松山村帮扶队队长、第一书记陈杰

  2017年初冬的一个早晨,地处陇中黄土高原大山深处的松山村沉浸在暖暖的阳光里,村里新铺成的水泥路干净平坦,农家院子里的菊花还在绽放,村民们围坐在自家的热炕头,一边喝着浓浓的罐罐茶,一边饶有兴致地听着村委会广播里一位年轻人绘声绘色地解读乡村振兴战略。这位向群众宣讲十九大精神,被松山群众称为“热心肠书记”的年轻人,就是松山村帮扶队队长、村组织第一书记陈杰。

(扎根松山,倾心帮扶——肩负精准扶贫的光荣使命)

  2017年9月,随着全县扶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新阶段,县委对全县扶贫工作作出新一轮调整,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充实到帮扶工作一线。作为已转战过丁门、麻山、焦寺、何沟等4个贫困村,热心扶贫、经验丰富、踏实肯干的县统计局工作人员陈杰同志,又一次被组织选中,选派到滩歌镇松山村担任帮扶队队长、村组织第一书记。面对组织的安排,陈杰深知这幅担子的份量和工作的不易,他毅然将生孩子才两个多月的妻子和小孩托付给家中老人照料,只身来到远离县城40多公里的大山深处。刚到松山的第一天,群众都来看热闹,七嘴八舌的议论:“一个年轻人,西装革履地到这山里来,一定是走过场,溜达一圈准回去”。面对群众的质疑,陈杰没有作辩解,只是挽起袖子,支起锅灶,打开铺盖卷,在村委会迅速安了家,皮鞋换成了运动鞋,西装换成了运动装,全身心投入帮扶工作中。从此,他扎根山里,吃住在村,一个精神饱满、乐观自信、办事勤快的年轻人身影,不停地穿梭在松山村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和扶贫工作路上。他说:“一次驻村,一生情怀。几年帮扶,终生牵挂。只有有了真情的温度,精准扶贫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贫困户脱贫就长上了隐形的翅膀。”

(找出“穷根”,精准施策——做帮扶工作的领路人)

  初到松山,陈杰坚持深入田间地头、走村串户,了解民情民意,很快就熟悉了松山村的基本情况,逐步理清了帮扶工作思路。松山村地处滩歌镇西北山区,山大沟深,地貌复杂,平均海拔1900米,辖松山、寨子、窑子、深沟4个自然村组,农业人口478户2294人,耕地面积4750亩,低保户56户,192人,五保户4人。2013年建档立卡时有贫困户310户1436人。松山村民情淳朴,勤劳善良,土地较多,地块平整,农作物以小麦、油菜、中药材为主,但辛劳一年仅能填饱肚子而已。近几年由于大部分群众外出打工,增收较快,在短短几年就有超过90%的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村里一些群众想从事规模养殖,但苦于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而无法落实。个别群众思想觉悟低,对发展认识不到位,发展没有信心,动力不足。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型、生态型山区村,如果要实现群众稳定脱贫,必须将扶智、扶志与扶贫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更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信心,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村内设施,更要注重环境保护,守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而绝不能以破坏生态作为发展代价。因此,他认为,作为一个大多数群众已经脱贫的贫困村,第一书记一定要作“酵母菌”,掌好“舵”,当好领路人,描绘好发展蓝图。帮扶工作既要瞄准贫困户,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做足“绣花”功夫,抓细抓实抓好未脱贫户的工作;同时,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覆盖全体群众,多管齐下,注重实效,切实为全村群众多办实事、好事,让群众在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巩固脱贫成效,奋力建成小康社会。

(因地制宜,种养结合——打造贫困村发展的绿色产业)

  产业是带动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一项长期受益的工程。经过多方走访群众,并与镇、村两级干部广泛交流,大家都认为松山村气候发展中药材种植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陈杰说干就干,他鼓励村上能人带头引领,先期流转土地120多亩,计划在2018年发展中药材种植,并通过召开广播会和群众代表会议,对中药材、架豆等产业开展了宣传培训,两月内培训各类种植业人员270多人次。在参加全省第一书记成县培训班期间,他发现农户种植大红袍花椒增收效果明显,加之松山村日照时间长,于是他大力宣传花椒种植。目前,群众有意向性地发展花椒种植已达100多亩。在走访中,他发现松山群众有养殖肉牛的良好传统,就主动与县通济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联系,在松山村举办了2次“公司+农户+销售商”的肉牛养殖专业培训,排摸秦川牛和西蒙达尔等肉牛养殖14户,养殖肉牛43头,计划在明年全面实施。他发现个别群众虽然从事规模养殖,但政策掌握少,技术落后,就通过朋友和畜牧部门联系,为群众找来了养殖技术手册,找专业人员进行手把手培训,并协调为1户规模养殖户办起了专业合作社。在产业帮扶中,他更多地将自己作为农民、企业、部门三方的红娘,主动牵线搭桥,积极促成合作,让绿色生态产业在贫困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茁壮成长。

(解民之难,温暖民心——甘做为民办事的勤务员)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有多少真情。带着亲情驻村,带着热情解难,带着真情帮扶,用双脚丈量着松山村的每一寸土地,把党的阳光带进每一个贫困户的心里。在帮扶路上,他总是把群众反映的一件件“小事”牢牢记在心里,当作自己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办,千方百计办实、办好。有1户贫困户因彩礼问题,孙子已有2岁多,但至今媳妇都没有落户,他主动牵线,借助双方亲戚的力量,通过多次沟通,最终使双方和解,解决了困扰几年的户口问题。他了解到有一位老太太, 4个儿子一个推一个不管老人,吃穿都很困难,就在说服教育老太太儿子的同时,为她送去方便面、大米、棉被和衣物,并协调镇村两级,翻修了危房。发现有几户贫困户家人有残疾,他引导他们进行残疾鉴定,帮助办理了残疾证。他常常主动与常年外出打工人员进行联系,就危房改造、学生上学、合作医疗收缴等事宜进行沟通衔接。天冷了,村里穿不暖的群众成了他的牵挂,于是他通过发动本单位和上海、陕西、兰州等地亲戚朋友及当地爱心人士捐助物资,筹集大米30袋、健身宝30个,棉被26套,各类棉衣400多件,确保困难群众每户越冬不愁。寨子自然村电力不足,他多次与农电公司协调落实400A变压器1台,计划2018年初春安装到位;有群众想发展蕨麻猪销售,他帮助制作网上销售宣传APP,拓宽销售渠道;有养殖专业合作社想争取规模养殖资金,他帮助办理了公存账户。另外,他积极为群众办理了户户通升级、户口迁移、丧葬费,邀请武山西京医院开展义诊活动,定期不定期与群众一起整治村内环境卫生、硬化道路,也常常做用私家车带群众赶集等很多“小事”。自帮扶以来,他为群众帮办了50多件实事,筹集发放了近3万元的物资。他热心为群众办实事,路子宽、点子多,速度快、效率高,被群众称赞为“热心肠书记”。有些人嘲讽他为群众办的都是小事,他说:“群众面前无小事。作为第一书记,群众的小事,就是我的大事。办成了小事,积少成多,大事也就办成了。”

(宣讲政策,传播文化——扶贫更重扶志和扶智)

  要让贫困人口树立信心“站起来”,而且“走的远”,切断贫困的“代际专递”,必须先扶“志”、扶“智”。在帮扶中,陈杰更多地愿意将自己作为一名党的政策宣传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在村里走访时,他经常提着一个厚厚的文件袋,一有机会就向群众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党的富民好政策,或者就一些政策问题为他们释疑解惑。差不多每周他都要在村里开展一次文化活动。他协调村两委邀请秦腔剧团为群众送去文化大餐,在窑子组开展了传统文化皮影戏演出,邀请县上10多位书画名家在松山村组织了“让翰墨绽放扶贫魅力,让爱心温暖松山家园”的书画进乡村活动,为群众送各类书画作品300多幅。他还自己掏钱买了一台小放映机,晚上在村委会为群众播放《一九四二》、《百团大战》、《战狼》等影片和南京大屠杀公祭实况等,与群众一起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既传播先进文化,又与群众交流谈心,激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斗志和信心。同时,积极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带动陇上农庄、通济牧业等企业开展帮扶,在松山小学组织开展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专题讲座和企业公益帮扶献爱心活动等,为学生普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学生安全、尊老爱幼、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并依托爱心企业捐助资金,为每位学生购置了书包、作业本、铅笔、彩笔等物资,助力他们健康成长。他相信,只有群众有了自我发展的愿望、信心和能力,乡村振兴才会真正有希望。

  在松山村即将脱贫这一关键时刻,陈杰同志作为帮扶队长、第一书记,以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和县统计局为坚强后盾,正在引领村两委班子和全体帮扶队员,带领松山村群众用极大的热情和艰苦的努力,积极投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实践,创造着松山村更加美好的明天,也在书写着自己人生的动人篇章。

  夜幕下,当走在明亮的乡村道路上,他已完全融入这一宁静的村庄,好像他生来就在这里……他扶贫日志中写道:“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里,我始终相信,只要能‘无中生有,无私无畏’,就会‘无所不成’,将来有一天,回首这场战役,我会骄傲的说,我在!”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黄金大道”登上人民日报(图 甘肃林院助力中梁镇电商扶“苹” 我为中梁苹果代言(图) 麦积山温泉·极地冰雪王国(图) 天水师院助力清水电商扶“苹”行 清水县3000干部助力电商扶“苹” 天水在线开讲“烟铺模式”(图) 天水变身“微城”,“花牛”爆仓 烟火人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