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大福武山】武山祈福遗迹考究(六)
(2017/8/14 10:09:17)  来源:武山县博物馆  打印本页

  从卧牛山将军庙看古代“石崇拜”现象

  与“山神信仰”祈福文化

  卧牛山位于距武山县城35公里的滩歌镇南面,处于秦岭西端与岷山交汇处,面积7448公顷,主要有卧牛山、将军庙和雨庵沟三大景区。以西秦岭森林垂直分布带为依托,形成雪峰、草甸、峡谷、幽泉、碧潭、飞瀑、奇峰、怪石等一百三十多处景点。以雄、奇、险、峻、秀名播陇上。将军庙依山傍水坐落贺岷路边的圈子阖入峡口处,近旁北山南麓有北宋政和年间的伐木摩崖石刻题记(纵243厘米,横188厘米,共计296字)。将军庙里面供有一块白色石头,其形似牛舌,俗称牛舌将军庙。初建于北宋宣和年间,是为纪念北宋抗击吐蕃名将—参与指挥“熙河开边”的王瞻而建的庙宇,后毁于战火。现存庙宇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王瞻,秦凤路指挥使王君万之子,秦州宁远人。立战功,积官至皇城使,领开州团练使。元符中,知河州。后因诬陷,诏贬右千牛将军,遂自缢。见《宋史?卷三百五十王赡传》)

  (宋滩歌圈子沟摩崖石刻拓片 )

  卧牛山将军庙供奉石头源于本区先民“石崇拜”这一古老信仰习俗。崇拜者相信有一种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在石头中,因而崇拜它可以获吉祥免灾祸。从仰韶文化的石岭下类型到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再到后来的辛店、寺洼文化,这些本区前后相继的文化遗存出土的墓葬中都发现有砾石、白石随葬的共同文化现象。今四川北部的羌族是历史时期本区原著民的后裔,仍然保留着“白石崇拜”这一羌民族最重要的文化遗俗。羌族信仰的神灵很多,但均无造像,统统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屋顶的白石代表天神,火塘旁的白石代表火神,山头上的白石代表山神,田地里的白石代表土地神等,把白石视为民族庇护神,向其虔诚祈祷,燃香祭拜,希冀消灾增福。

  (卧牛山将军庙)

  卧牛山将军庙供奉石头也是中华民族“石敢当”这一普遍文化信仰的表现。石敢当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是以山石的自然崇拜为基础,以巷陌、桥道、家宅的镇辟为功能,以安居太平福康昌盛为追求,以防范禳拒驱除护卫为手段,以材质、文字图像符号为象征,是一种既原始质朴,又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民间镇宅之物。关于“石敢当”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西汉史游《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意思是“灵石”可以抵挡一切。国内石敢当出土的最早的实物史料见于宋人王象之《舆地碑目记》记载:宋代庆历年间福建莆田出土了唐大历五年(770年)的石碑上刻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风教盛,礼乐昌。”文字。唐人颜师古注曰:“敢当,所向无敌也。”由于“石敢当”有“所向无敌”之功,故后世将其人性化,便又有“石将军”、“石大夫”之谓。可见到了唐代,石敢当信仰已经很成熟。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明代以后,随着泰山信仰的发展,在各地石敢当的石刻中,有的加上了“泰山”二字。石敢当习俗经历了“石敢当”到“泰山石敢当”的发展,石敢当和泰山石敢当同时存在。清代以后则以“泰山石敢当”为主,信仰习俗遍布全国各地。

  “山神”信仰是先民“石崇拜”遗俗发展衍变的产物。在我国,有关山神的传说源远流长。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山海经》,就已记载了有关山神的种种传说。《太平广记》里也收录了大禹囚禁商章氏、兜庐氏等山神的故事。《五藏山经》里还对诸山神的状貌作了详尽的描述。《礼记?祭法》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雨见怪物者,皆曰神。”《春秋说题辞》云:“山之为言宣也。含泽布气,调五神也。”《说文》则曰:“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有石而高,象形也。”唐代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七引《韩诗外传》曰:“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云导风,天地以成,国家以宁。”山的生万物、成天地、宁国家的神功,正是民间信仰中的山神的禀赋。《说文》曰:“石,山石也。”《释名?释山》曰:“山体曰石。石,格也。坚捍格也。”《汉书?五行志》曰:“石,山物。”《经籍纂诂》卷十五引《周礼?大司徒》注曰:“积石为山。”可见,石与山本相联相通,互为彼此,石在民俗中的应用实乃山的比附与象征。综上,武山卧牛山将军庙其实就是卧牛山的山神庙。

  在我国古代,往往将乡土历史人物崇祀为一方神灵,是常见的文化信仰形象。如雁门磨笄山神,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赵襄子的姐姐。据《元和郡县志》载:“赵襄子姊为代王夫人,襄子既杀代王,迎立姊,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 非义也。’磨笄自刎。百姓闵之,为立祠。”可见是民间百姓同情其遭遇并敬仰其义举,因而将这位历史人物神化为山神的。再如建州梨山庙,欧阳修《新唐书》载:“故相李回之庙。回贬为建州刺史后,卒于临川。卒之夕,建安人咸梦回乘白马入梨山。及凶问至,因立祠焉。世传灵应。”李回是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曾因宣慰河北三镇,不辱使命而著称,对于会昌年间扫平强藩泽潞刘稹做出过贡献,深得唐后期著名政治家李德裕的赏识,然而终因陷于朋党之争而遭贬死。民间敬仰他的为人并同情他的遭遇,于是他谪居之地的老百姓奉祀他为当地山神。如上盖举,当地百姓立庙祭祀家乡名将王瞻的牛舌将军山神庙,其因亦是。

  祈福禳灾、祛病驱邪、求雨祈晴是民间山神信仰中最为普遍的功利需求。如白居易被贬官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时,由于宦途蹭蹬,“赋命蹇连,与时参差”,心情极端苦闷,思想也转趋消极,遂产生了寄情山水,“参禅养素”的想法。于是在元和十二年(817)二月,他先后两次祈福于山神,一次是二十一日祈福于匡山,另一次是二十五日祈福于庐山,其祈求山神的目的都是“但使疾厉不作,魈魅不逢;猛兽毒虫,各安其所。”(见《白居易集笺校》)俗话说“一方神灵管一方水土”,所以每逢天旱雨涝, 人们都会向山神祈祷, 许下各种诺言,以酬答神灵。杜牧任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时,也应民间需要祈雨于木瓜山神,据说该神颇为灵验,“能降云雨,郡有灾旱,必能救之,前后刺史,祈无不应。去岁七月,苗将萎死,祷神之际,甘雨随至,槁然凶岁,化为丰年”(见杜牧撰《樊川文集》)。为报答山神的灵德,他还重新修葺和扩建了山神庙,希望山神继续保佑当地风调雨顺,驱凶避邪,灾祸不作。由于高山峻岭和陡壁悬崖经常笼罩在层层云雾之中,加之河流多发源于山地,因此难免使人产生一种山神司风雨水旱的感觉,所以在民间信仰中山神常被赋予兴风雨、化甘霖的威力。今天,甘肃陇中地区几乎每个村落还都有山神庙,每年正月初八在当地被称为地日,人们通常把土地信仰和山神信仰联系起来,把土地神安置在山神庙中,合称山神土地,每年四五月份各个村寨要进行闸山仪式,以求山神护佑而禳解雹灾、驱除虫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综上,卧牛山将军庙供奉石头源于本区先民“石崇拜”这一古老信仰习俗。“石崇拜”后来发展衍变为以山、石的自然崇拜为基础,以巷陌、桥道、家宅的镇辟为功能,以安居、太平、福康、昌盛为追求,以防范、禳拒、驱除、护卫为手段的“石敢当”民间祈福文化信仰。以祈福禳灾、求雨祈晴为目的“山神信仰”文化。后将历史人物奉祀为山神,使山神崇拜更具有人文色彩,它既有原始的质朴气息,又带有神话哲学的逻辑,成为内蕴幽深、形式驳杂的民间信仰,对中华祈福文化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武山县博物馆   裴应东)

摄影相关图片
烟火人间(二) 麦积山温泉迎来高铁旅游团(图) 因为宝兰高铁,她成了网红(图) 天水在线乘坐首趟“天水号”侧记 烟火人间(一) 王锐等慰问乘坐首趟“天水号”乘 百对新人搭乘“幸福动车”相约在 宝兰高铁“天水号”动车首发仪式 天水人的早饭,除了呱呱,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