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全域旅游系列产品之滩歌泥塑(组图)
(2017/7/18 9:53:24)  来源:武山县博物馆  打印本页

  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制作方法是在粘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的泥坯,经阴干,涂上底粉,再施彩绘。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

  泥塑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唐朝时达到顶峰。武山泥塑制作技艺是随着北魏时佛教文化在民间的逐渐兴盛而萌发发展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武山早期泥塑主要是塑神佛像,后来在此基础上,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水帘洞、木梯寺石窟造像中保留了不少这一时期的泥塑造像,宋金时期小型泥塑玩具也发展起来,开始塑一些生活中的人和物,并出现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艺人,制作泥塑作为商品出售。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泥塑艺术品在武山民间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观赏陈设,又可让儿童玩耍。现在在武山民间仍然有一些制作泥塑的艺人,尤其是滩歌镇的关学田老师,他既制作大型的神佛造像,也制作一些生活中的人和物,其制作的反映农耕文化的系列泥塑作品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富有乡土气息。

  泥塑的基本用料——泥土需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粘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里加些棉絮、纸、蜂蜜等。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型,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加强强度。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胎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最后一道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泥塑朴实、直观、真实和更加的“零距离”,在珍藏时间上也极具挑战性,而且还具有收藏价值,就是说每件作品均是手工制做,皆为孤品,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不存在仿造、复制、盗版等被侵权现象的发生。它更不同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极为的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于人们的生活。

  【艺苑名师】泥塑、木雕艺人——关学田

  关学田,1973年生,武山县滩歌镇黄山村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武山县民间文艺协会会员,武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传承人。木雕作品“书法”参加了天水市举办的陇右非物质文化展。2016年7月参加了甘肃省文化厅创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班,并被评为优秀学员。2017年3月,本人的木雕作品“福,禄,寿屏风”参加了由甘肃省轻工业联合会,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评奖活动,并获得制作技艺三等奖。因受家族影响,本人自幼喜爱绘画、泥塑、木雕等,从二十岁起跟随本族伯父开始学习传统木雕、泥塑及古建彩绘。(武山县博物馆)

全域旅游系列产品之滩歌泥塑

全域旅游系列产品之滩歌泥塑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走进澄源巷(图) 天水在线赴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参观 天水藉河红桥段开始蓄水(组图) 天水在线航拍玉泉观(图) 《桃李梅》在长春精彩上演(图) 宝兰客专天水南站(图) 天水高考第一天掠影(图) 天水在线航拍东岔站(图) 天水人的夏天从一碗锅鲰(面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