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元大德“寋兴”施铜镜考释武山拉梢寺悬镜礼佛祈福文化(图)
(2017/6/26 17:17:46)  来源:武山县博物馆  打印本页

  【洞天福地】元大德“寋兴”施铜镜考释武山拉梢寺悬镜礼佛祈福文化

  铜镜在我国古代既是生活用具也被用作礼器,被古人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1984年,武山县拉梢寺文物保护维修过程中,发现一件元大德六年“寋兴”施佛祈福铜镜,是水帘洞石窟群悬镜礼佛风俗弥足珍贵的实物见证,反映了陇中地区悠久的以镜祈福的文化渊源。

  一、拉梢寺元大德“寋兴”施铜镜

  拉梢寺石窟又称大佛崖,位于甘肃省武山县洛门镇北10公里处水帘洞景区的莲苞峰南璧崖面上。拉梢寺石窟最早开凿于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大小窟龛24个,各类造像33身,覆钵塔7座,壁画365平方米,摩崖题记1方。摩崖浮雕主体为一佛二菩萨巨像,均为石胎泥塑浮雕,总高42.3米,宽43米,为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摩崖浮雕。1984年文物工作者在对拉梢寺保护维修时,在大佛顶的披崖下发现一面元代铜镜,后命名为元大德“寋兴”施铜镜。该镜现藏武山博物馆,直径28厘米,厚0.7厘米。素面宽边,圆形钮,镜缘一周錾刻铭文:“大元大德六年岁次壬寅,巩昌府陇西县临渭关居住檀信。男生寋兴、同室丁氏淑玉等发心施镜一面,于悬铃山佛上结缘,祈一家长稚保佑平安者”等56字铭文。该镜时代明确,使用功能是与佛结缘,祈求平安,因此是研究中国古代祈福文化中的悬镜礼佛风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二、悬镜礼佛信仰风俗的起源

  铜镜是古人正其衣冠的照容器物,其丰富的内涵、优美的纹饰、精良的做工,不仅作为物质载体承载了古人精神内涵,更是成为传统祈福文化中的的凝聚体。

  我国“镜”字最早见于战国文献,《庄子·天道》云:“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蕴也,万物之镜也”。我国最早的铜镜发现于距今四千多年的齐家文化遗址。其中的代表是出土于青海贵南县朵马台25号墓的一面七角星铜镜,以及1975年出土于甘肃广河县齐家坪的一面素面镜。现存古代铜镜中汉镜数量较多,纹饰华美、造型新颖,铭文中常见祈福话语:如 “长乐未央,家常富贵”;“积善之家,天赐永昌”;“大乐富贵、千秋万岁”;“益寿延年、长宜子孙”等等,直接表达富贵长寿的意愿。唐代铜镜在造型、纹饰上,都有较大发展,镜钮不再只是圆形,变成兽钮和龟钮等。珍禽瑞兽在唐镜装饰中多做主纹,以狮子为原形的狻猊寓意避邪纳祥,象征和平、幸福、美满的神话鸟鸾凤,足踏祥云,肋生双翼,代表吉祥如意的翼马等等。镜缘纹饰多寓意吉祥植物,有象征圣洁福祥的莲花、多子多福的葡萄、荣华富贵的牡丹、延年益寿的菊花、福增贵子的桂花,还有佛教文化内涵的宝相花、忍冬草等。宋元时期镜普遍流行神话题材的人物纹饰镜,多是和祈佑长寿内容有关的形象,主要有仙人、侍者、青松、白鹤、灵龟等。此外,宋代还盛行双鱼纹、双凤纹和双龙纹镜。其中,双鱼纹是当时人们祈福心理的集中表现,是民间追求富裕、吉庆、爱情、幸福的象征,寄托人们“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的愿望。“鱼登龙门”,反映人们祈求高官厚禄的祝愿。元明二代铜镜中有一些背面铸字的祈福语境、如西安曲江池西至元三年(1337)墓出土一面“寿山福海”铭镜,甘肃漳县元代汪世显家族墓葬M15出土一面明代“金玉满堂”铭镜等。

  古人认为镜不仅能正其衣冠,亦能昭示一切,还具有辟邪消灾、降妖镇魔的功能。悬镜辟邪的风俗,从历史文献来看已有两千多年。《西京杂记》中记载秦始皇时期咸阳宫中的一面镜子:“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通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汉代开始,流行悬镜驱邪护身。汉代人以为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存在许多鬼魅,为保护自己或家人不受伤害,常常在家内悬挂铜镜。后汉郭宪《洞冥记》载:“望蟾阁十二丈,上有金镜,广四尺。元封(公元前110~105年)中有国献此镜,照见魑魅,不获隐形。”晋·葛洪《抱朴子》:“道士以明镜九寸悬于背,老魅不敢靠近。若有鸟兽邪物,照之,其本形皆现镜中。”古代修道炼丹的道士们,总是镜不离身,把其作为护身的法宝。《太平广记·王度》中叙述了隋汾阴侯生临终前曾赠镜于王度,日:“持此则百,邪远人,度受而宝之。”唐人著作《古镜记》中的宝镜能使百邪远人,具有降服妖怪精魅的神妙作用。唐张九龄《祭张燕公文》:“坦高轨以明道,谨大节而立诚,悬镜待人,虚舟济物。”《宋史·陈良翰传》:“第公此心如虚堂悬镜耳。”徐坷《清稗类钞》第十册迷信类“悬镜”条说:“人家之门有与邻树或其他之高建筑物相对者,辄悬镜以厌之。”

  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铜镜被赋予了冥冥神力。既能为生者祈福,又能为死者驱邪。据考古发现,铜镜多悬于墓室上方四周,墓顶正中央,或摆放于死者胸前、头边、腰际,或放在前后室暗窗及后室完中。《汉书。霍光传》曰:“光薨……东园温明,皆如乘园制度。”颜师古注:“服虔曰,东园处此器,形如方漆桶,漆画之,以镜置其中,以悬尸上,大殓并盖之。”武山县洛门初中建设工地的一座元代墓中,出土一面元代四兽菱花铜镜,悬挂在墓室顶部中央“以镜悬棺”,这表明镜有象征太阳,驱暗避邪,驱魔镇墓的功用。

  古时有所谓“镜鉴五福”的说法。《书·洪范》里解释“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说文》解释“祈,求福也”,“福,佑也”。意为祈求神灵保佑,趋吉避凶。随着历史发展,铜镜文化与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相互交织渗透,通过图案纹饰寓意或錾刻铭文的方式表达祈求福报的愿望。信众通过在寺庙悬挂献镜的方式,以祈佛祖护佑,驱邪禳灾、祈福纳祥保平安,逐渐演变为我国古代民间普遍的信仰。

  佛家悬镜祈福有着深刻的宗教涵义,佛教教义中认为“诸佛犹如净明镜,我身一似摩尼珠。”于是,人们往往喻佛身、佛心为镜。佛教在供养器具的规定中多含有镜,人们在实际的礼佛过程中,也往往供献明镜,悬镜以祈福。《释钵器篇》曰:“好照,有说坐禅处多悬以明镜,以助心行,或取明莹现像,或取光影交射”

  《法苑珠林卷二十·致敬编仪式部》载:“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像现。佛身清净,明逾彼镜。迭相涉入,镜无不照,影无不现。”佛教信徒们用镜供献,除了表明自心虔诚外,还为了通过光明之镜向佛昭示心愿,以期佛能助之实现所愿。他们把自己的祈愿直接錾刻到铜镜上,悬于寺庙中,以祈求佛祖护佑。如1994年,安吉县灵芝塔出土朱书素面铜镜一面,上有三行朱漆书文字:“清信弟子史胜思天塔内承充供养舍镜一面。”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铭文镜,其铭曰:“七月初,心为信士黎宗凤同妻唐氏夫妇发,因求嗣喜舍宝镜,施付诸葛神祠供奉,早生贵子,福有所归,万历三十一年秋季。”拉梢寺大佛顶所悬铜镜的目的既有作为法器的功能,也包括施者祈福的愿望。

  三、拉梢寺悬镜礼佛信仰风俗

  拉梢寺自古便是闻名陇上的祈福圣地,礼佛悬镜祈福活动历史悠久。最早的题记是负责开凿石窟的北周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剌史尉迟迥所留,题记写道:“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众生与天地久长,周祚与日月俱永”。时至今日,拉梢寺是武山及周边数县群众信仰的大势至菩萨“麻线娘娘”显圣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九,四方信众齐聚于此,悬镜礼佛,祈福纳祥,延续多日。

  这面“寋兴”施铜镜反映了古代社会悬镜礼佛祈福文化包含诸多的佛教礼仪和习俗。首先,所悬之镜必为“圆镜”,因为圆体现出佛性、真如的广大周遍,佛家视圆为最高境界,追求功德圆满之意。其次,所悬之镜必为“素镜”,恰合佛家“清静无为,身为无物”的思想理念。“素镜”是人间和佛界结缘最合适的法器灵物,只有在“素镜”边缘刻文,才能把信众的祈愿昭示佛、菩萨以得护佑。再次,信众在刻文发愿结缘时必须准确写上信徒的姓名、居住地和祈福主旨等,以便佛菩萨能更好的护佑,“寋兴”施铜镜铭文中,户主为男生“寋兴”,居住地为巩昌府陇西县临渭关,祈福目的是为一家长稚保佑平安。此外,从铜镜发现的位置看,悬镜方位一般在佛菩萨结跏趺坐的莲台下方,以显信众对佛、菩萨的膜拜敬畏之情。从今天拉梢寺礼佛习俗来看,悬镜祈福之日,除了诸佛菩萨的圣诞日外,一般为阴历朔日(初一)、初八、十四、望日(十五)、二十三、二十九日等持斋的日子。

  至今,陇右武山一带民间还保留着悬镜祈福辟邪镇宅的民俗。如新婚出嫁的女人,孕妇、小孩、老人等体弱多病的人群,怀揣一面镜子就可禳灾纳福;每当家中有人生病或遇灾祸发生,便认为有邪鬼作祟,先请阴阳先生祭院驱邪后,再将镜悬于床或门上,认为这样邪鬼就不能进门;新建的寺庙道观,其屋脊的正中要悬挂铜镜,新建的房子的门媚上也要挂一面小镜子,认为这样就可以驱邪镇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拉梢寺的大佛上的元大德六年“寋兴”施佛祈福铜镜反映了武山在内的巩昌地区悠久的以镜祈福风俗,是研究我国古代民间祈福文化的珍贵资料。(武山县博物馆 裴应东)

摄影相关图片
天水在线走进澄源巷(图) 天水在线赴杭州阿里巴巴总部参观 天水藉河红桥段开始蓄水(组图) 天水在线航拍玉泉观(图) 《桃李梅》在长春精彩上演(图) 宝兰客专天水南站(图) 天水高考第一天掠影(图) 天水在线航拍东岔站(图) 天水人的夏天从一碗锅鲰(面鱼)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