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武山:民生之水“润”民心(组图)
(2017/4/19 16:48:00)  来源:武山县信息中心  打印本页

 

西南部安全饮水水源地

  闫家山、闫家山,吃水更比吃油难,姑娘不嫁闫家山,就怕嫁来把水担……“一曲民谣,唱出了闫家山群众吃水的艰辛。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杨河乡闫家山村民吕双录家办喜事,他高兴地说:”如今的闫家山,自来水接到灶台边,热水器接到洗澡间,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来自老百姓朴实的话语,折射出了武山县乡村接通自来水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群众吃上“小康水”

安全饮水通到了农家院

  民生为上,治水为要。水利兴,则仓廪实、农业稳、民安居。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系着民生的方方面面。

  近年来,武山坚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到2016年底,全县有15个乡镇41万多农村人口和90多所学校师生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如今,行走在武山大地,一座座新建的水厂,将一股股甘甜的自来水通过输水管网翻山钻沟,输送到村庄农户,群众一张张笑脸透出发自内心的喜悦。

  大山深处的山泉水、渭河沿岸的机井水,如何按照规划设计输送到居住在山沟粱峁的农户家中,是考验每一位施工技术人员的难题。从杨河水厂远距离跨乡镇引水工程、咀头乡宋坡村7公里长的倒虹吸管道工程到马力北堡650米高扬程泵站供水工程、以及管线过长形成的气阻、高寒阴湿区输水管道冬季保暖防冻等问题都在检阅着每一位现场施工的技术人员。他们凭着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每天坚守在工地上,测量、计算、复核,无数遍的重复工作,都在锤炼着每一位水利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从2011年被誉为武山”南水北调“的南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开工以来,三年间,该县在杨河、沿安、温泉、龙台、四门、城关、洛门等7乡镇埋设各类输水管线976.3公里,输水管网翻山钻沟,将甜水送入千家万户,使南部7乡镇130个行政村10万多群众吃上自来水。2013年,武山被列入全省利用国开行贷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七个试点县之一,再用两年时间建设饮水工程23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6.85万人,全县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行政村”全覆盖“。

  海拔1900多米的高楼镇常坪村,地质结构为基岩地带,距离最近的马跛2号高位水池要翻山跨沟10公里、水位高差达450多米,采用钢管引水费用严重超出工程预算,管槽埋深又无法保障。经过技术人员优化施工方案,先后六次深入当地勘察地形、寻找水源、测流量,最后确定在村外3公里截留两处山泉水,经过集蓄、沉淀后输送至高位蓄水池,建成自流到农户的单村饮水工程。去年5月,常坪村82户群众全部吃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榆盘镇四寺湾、单家湾,马力镇暖水、山丹镇崔山等20个平均海拔超过2100米的村庄,是全县饮水安全工程实施难度最大的贫困村。为了让这些边远高山区群众吃上安全水,县上经过认真调研、多方论证,提出了一村一策,因地制宜的办法,新建高扬程泵站、架设悬空管道等措施用于解决贫困自然村饮水安全问题。单家湾村通水当天,全村群众像过节一样,家家户户响鞭炮迎接通水。当甘甜清冽的自来水从水龙头中喷涌而出时,63岁的管大妈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说:”山沟里背水的苦日子终于熬到了头,接上自来水好比养了一个孝顺的儿子。“

高效节水促增收

车家岸灌渠

  开渠引水顺民意,双联工作结硕果”,在武山车家岸灌渠维修改造后的首次灌溉现场,随着启闭机电闸的开启,8吨重的泄水闸缓缓闭合,渠道进水闸随之打开,滔滔不绝的渭河水已顺从人们的意愿,以每秒1.1立方米的流速奔流而下,通过邱家峡680米渠道箱涵和1公里明渠后,从渭河南岸车家川段穿越横跨渭河160米的吊管,进入渭河南北两岸的主干渠一路欢歌,灌溉下游2万多亩良田蔬菜。

  为了让农田水利项目惠及更多群众,该县把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作为解决干旱山区灌溉难题、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重点,率先在全县土地流转大户种植区和蔬菜产业园区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先后在马力北顺、山丹周庄、洛门大南河、东梁灌区建成滴灌、喷灌、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达到6.93万亩。其中在洛门镇牟坪矮化密植苹果园、咀头张沟樱桃园、鸳鸯镇朱家山花椒滴灌、桦林镇高崖村金银花滴灌和滩歌镇代沟村核桃滴灌等5处“五小水利”工程,建成山区节水灌溉面积8700多亩。同时,还对北顺、东顺、南河、东梁、车岸、榜沙6条万亩灌渠和10条千亩渠道进行节水改造。

  灌区群众高兴地说:“修一条渠道如同建了一所银行,富了一方百姓。”如今,灌区蔬菜种植面积由改造前的20%增长到98%。

高效节水喷灌工程

  榜沙灌区北顺村的黄瓜因其品质好、产量高买上了好价钱,每一座大棚实际增收了500至1500元。村民洪双林说,“过去采用大水漫灌,由于水源不稳定,每次灌溉要请人沿渠巡水,劳动效率低,成本非常高。现在好了,水利部门把高效节水滴灌工程安装到了地头,只要电动开关一扭,水就自动从管子里流了出来,灌溉时不仅省工、省水、省时、同时连肥料都浇到黄瓜秧根部,节水灌溉真的太好了。”这些遵循群众需求,精准施策的水利工程,已成为最受群众欢迎,能给群众创造财富的民生工程。周庄西瓜因其皮薄瓤厚糖分高,成为享誉陇上果蔬佳品;车岸韭菜、南河蒜苗、下康水萝卜等产自不同区域的26种蔬菜,被农业部命名为无公害蔬菜,给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

  灌溉设施的升级改造,促进了传统蔬菜种植业的变革,提高了水的利用率,有效推进了灌区种植结构的转变,由过去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变为蔬菜种植,由一茬种植变为多茬种植,实现了土地常年不闲、蔬菜四季有鲜。据统计,渠道改造后,农民灌溉支出由改造前的每亩150元减少到40元,灌区内人均纯收入由改造前1300元增加到4200元,水的利用效率由0.4立方提高到0.65立方。

河道整治常态化

河道治理

  山川秀美关键在水、建设美丽乡村关键也在水。该县大南河经过清障疏浚、清理垃圾,平复河滩地、关闭采砂场等综合治理,将近6公里河道内河水清澈见底,河岸整洁顺畅,成为全县河道综合治理的样板工程。如今,大南河在春日阳光的折射下,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昔日河流沿岸的采砂场已不见踪影,两岸银光闪闪的蔬菜大棚,田间大片的油菜花发出的阵阵清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图。正在引水灌溉蔬菜的汪大爷说,“拆除洗砂设备,清理河道垃圾、填平砂坑,恢复了河道本来面目,我们拍手称快”。

  多年来,水一直是武山发展的宝贵资源,渭河及其五大支流是养育武山人民的母亲河,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河道内乱采乱挖、圈河占地、乱倒垃圾,成为美丽武山“脸上”的一个污点,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质量,成为沿岸群众反映最为集中的问题之一。

治理后的渭河河道

  针对这些问题,武山县委、县政府在河道整治工作中动真格、求实效,坚持问题不解决不罢休,成效不明显不收兵的原则,采取全面整治与重点检查相结合,日常督查与集中专项打击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县渭河及其五大支流河道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原有砂场的规模、生产能力、机械进行了全面梳理登记,建立了台账。采取巡回督促检查、组装车辆深入河流沿岸宣传政策法规,加强监督管理,全面整治河道采砂环境。并采取联合执法、督导检查等有效措施,对渭河及其榜沙河、山丹河、大南河、漳河流域内存在的非法采砂、违规采砂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同时,按照“谁设障、谁清除”的原则,督促砂厂认真清理回填采砂机坑和因采砂形成的废渣弃料,保证河道行洪安全畅通;建立“一周一巡查、十天一整改”的办法,确保河道管理工作实现常态化,努力实现全县河道“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水生态文明目标。

梯田建设变“三保”

优质梯田

  武山坚持把梯田建设作为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措施。“十二五”期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9.3平方公里,其中梯田面积20.1万亩,营造水保林0.54万亩,封禁治理1.755万亩,土谷坊23座。涉及10个乡镇78村。打造了庙峪沟小流域综合治理、四行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等一批精品小流域工程。

优质梯田

  “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了,我们祖祖辈辈在坡耕地上种植庄稼,即使下了雨地里也留不住水,现在地推平了,三轮车有路走了,水保局还给我们送来了种田技术,化肥、地膜、玉米种子等物资……”马力镇干扎村村民张九元老人拉着县水保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的说,原来陡峭贫瘠的土地变成了现在的平坦良田,原来的“三跑田”变成现在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新修梯田的同时科学规划田间道路462公里,现在的项目区路网四通八达,农用三轮车开进了田间地头,结束了祖祖辈辈人背畜驮的现状,种庄稼又方便又轻松。水平梯田不仅蓄住了天上水、留住了土里肥更有力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的产出水平,实现了粮食生产多年稳产增产,在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和带动后续产业发展、促进农业机械化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综合效益。

北顺渠渠首

  水利建设一头连着基本民生,一头连着未来发展。站在新起点上,武山将准确把握水利事业发展新机遇、新形势、新要求,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保障水安全基本思路,为构建富裕武山、人文武山、和谐武山、魅力武山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张弘彦 车永平 周维平 张明明)

摄影相关图片
聚焦即将消失的乡村记忆(图) 烟铺樱桃花开朵朵(图) 清水烩牛肉(图) 伯阳镇“十里桃花”(图) 天水有个“杏花村”(图) 清水扁食(图) 天水白娃娃王姜乐被(图) 木雕(图) 双玉兰堂的千年玉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