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武山>>正文
武山全域旅游与精准扶贫深度联姻成效显著(图)
(2017/4/13 20:22:15)  来源:武山县信息中心  打印本页

  近年来,武山县抢抓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机遇,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大力实施“旅游富县”战略,有力推动了全域旅游、精准脱贫深度“联姻”,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全年接待游客183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亿元,分别增长33%和34%,其中,乡村旅游综合收入5.6亿元,占50.45%,乡村旅游带动就业人数1.7万人。

  一是依托品牌大景区资源,发展专业乡村旅游村。发挥水帘洞、温泉度假村等景区知名度高、游人较多、带动性强的作用,引导动员洛门镇改口村、温泉镇温泉村等景区周边村,借助大景区的品牌效应和客源,针对景区吃住功能不完善的情况,实行政府补贴,群众自建的方式,大力发展专业旅游村,适度规模建设农家乐,形成景区内外旅游区域全覆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功能日趋完善,旅游发展惠及民生的大旅游格局,使景点游和乡村游融为一体,观赏游和体验游、农耕文化游和民俗文化游成为武山旅游的新亮点。目前,全县依托水帘洞、温泉、木梯寺、老君山和卧牛山景区重点发展温泉镇温泉村、王河村、草川村、洛门镇改口村、北街村、大柳树村、龙台镇董庄村,四门镇西堡村,滩歌镇南沟村、费庄村,鸳鸯镇盘古村等专业旅游村11个。2016年,11个专业旅游村的贫困户依靠旅游创业的收入达到人均劳务收入的 23%。

  二是挖掘特色旅游资源,推动农家乐遍地开花。武山县滩歌、马力、龙台、四门等南部乡镇,景色如画,生态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得天独厚。按照科学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实现群众脱贫致富的思路,发展了龙台董庄村以冷水鱼孵化、养殖、观赏、餐饮为主题的“渔家乐”,四门镇西堡村以柴火鸡和冷水鱼餐饮、垂钓为主题的农家乐等等旅游产品。通过示范引领和政府扶持,发展农家乐183户,其中2015年创建100户,贫困村25户,2016年创建43户,贫困村12户。制定出台了《武山县农家乐建设验收标准》、《武山县农家乐建设奖补方法》等规范,投入145万元,给予奖补扶持,有力地推动了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遍地开花,促进当地把特色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乡村旅游脱贫的路子。2016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数达93万人(次),综合收入5.6亿元。

  三是注重农家乐服务典型示范,引领乡村旅游规范运营。在加强农家乐建设的过程中,注重规范性和标准化的宣传引导,通过培育先进典型,提升管理服务,典型示范引领,创建优质农家乐。卧牛山庄、杜康山庄、温泉山庄、金水湾等被评为四星级农家乐,东胜渔家乐被评为三星级农家乐;金水湾农家乐、金鳞生态园、奔腾农家乐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金牌农家乐”;金水湾农家乐荣获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经营户主王林虎被列入2016年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名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高标准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为我县乡村旅游打造出了龙台冷水鱼、四门柴火鸡等知名品牌。

  四是加强旅游配套硬件建设,夯实旅游扶贫基础设施。编制了《甘肃省武山县水帘洞旅游区福文化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及重点片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武山县乡村旅游暨全域旅游规划》,指导旅游开发和基础建设。近年来,不断推动景区基础设施完善升级,先后实施了水帘洞、木梯寺保护、千佛洞、水帘洞游客接待中心、温泉度假村接待设施改造、慈云寺道路硬化、老君山停车场、武山大草原道路、卧牛山景区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和别墅区建设等大项目建设。水帘洞旅游专线、观温隧道等工作不断推进,各景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景区的可进入性、景观质量持续提升。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夯实群众脱贫致富基础,全面推动全域旅游和旅游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

  五是组织实施“请进来”培训,鼓励群众“走出去”增收。 针对旅游扶贫村基本位于景区或生态资源较好的山区,交通滞后,服务意识淡薄的情况,加大了贫困村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从服务行业的基本素质到不同岗位的业务技能全面进行系统培训。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专题培训、竞赛比赛、分片培训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走出去”接受培训,或者把有经验的老师和从业人员“请进来”培训,使培训工作深入一线。近年来,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大力推进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年培训人员达5000人,全县旅游行业直接就业人数约为1.6万人,间接就业人数近 6.4万人,其中,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人员占40%,2016年旅游劳务收入达到7500万元。

摄影相关图片
聚焦即将消失的乡村记忆(图) 烟铺樱桃花开朵朵(图) 清水烩牛肉(图) 伯阳镇“十里桃花”(图) 天水有个“杏花村”(图) 清水扁食(图) 天水白娃娃王姜乐被(图) 木雕(图) 双玉兰堂的千年玉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