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水帘洞祈福文化旅游节系列报道之五
武山:祈福圣地说祈福

盛夏的武山,山川葱郁,瓜蔬飘香;水帘洞福地,钟灵毓秀,瑞气蒸腾。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2015(乙未)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二十六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分项活动——2015中国·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节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水帘洞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近4万游客慕名来到水帘洞景区,进福门、走福路、登福山,求健康、祈祥瑞、纳福气,通过进香祈福、系带求福、挂牌得福等一系列祈福活动,共同祈祷国家昌盛、百业俱兴、人民幸福。

武山水帘洞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位于县城东北约25公里处,距国道316线、天定高速公路和陇海铁路均不足10公里,以石窟艺术和丹霞奇峰为主体,集观光赏景、宗教朝拜、文化旅游、修学科考、避暑休闲、娱乐健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风景旅游区,是丝绸古道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耀眼的艺术明珠和祈福胜地!

水帘洞景区石窟群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各代增建和重修,形成七寺五台的规模,分别为显圣寺、拉梢寺、千佛寺、粉团寺、砖瓦寺、硬山寺、观台寺、清净台、莲花台、说法台、钟楼台、鸣鼓台。目前存有水帘洞、拉梢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其中,拉梢寺摩崖大佛最为著名,千百年来,水帘洞景区以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独具魅力的石窟艺术和聚祥纳瑞的摩崖大佛吸引着八方来客游览观光、祈福纳祥。
时间追回到中国古代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是中华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胡族新鲜的文化和尚武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中增添了勃勃的活力,为中华文化增加了无与伦比的新鲜因子,在这个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的美学高峰期,僧侣艺术家冒着生命危险,饱含为世人祈福,解救苍生倒悬之苦,来到武山水帘洞拉梢寺大佛崖下,“砍尽南山柴,修起拉梢寺”。北周成武元年(公元559年),堪称世界第一摩崖浮雕大佛拉梢寺落成。

拉梢寺俗称大佛崖,因其在崖面造像得名。其崖上造大型浮雕式一佛二菩萨,为石胎泥塑。佛通高达41.3米,低平肉髻,髻施石绿色。面形长圆,施白色,宽眉大眼,鼻大唇厚,颈短肩宽,躯体硕壮。着紧身通肩大衣,衣纹在胸前呈弧形,结跏趺坐于一方形仰莲座上,双手施禅定印。佛身施朱红色,上彩绘石绿方格纹。大佛两边侍立二菩萨,菩萨戴宝冠,面半圆,双耳垂肩,宝缯垂于肩头,上身着僧祇支,饰项圈、臂钏,下着裙,披巾自双肩搭下穿肘下垂,双手捧盛开的莲花。佛座自上至下有三层浮雕:第一层仰莲上卧狮,狮左右各三,头均向外;第二层仰莲上卧鹿,左右各四,头均向外;第三层仰莲上立象,正中一头,左右两侧各四头。佛座正中凿长方形尖拱顶浅龛,内又塑一佛二菩萨。

在大佛北面菩萨身旁距地面25米的崖壁上,有铭记阴刻一处,为楷书竖写,共12行,全文为:“维大周明皇帝三年(559),岁次已卯,二月十四日,使持节柱国大将军陇右大都督秦州善凉(甘)武岷洮邓文康十四州诸军事、秦州刺史、开国公尉迟迥与比丘释道藏与渭州仙崖,敬造释迦牟尼佛一区,愿天下和平,四海安乐,共与天地久长,周祚上日月俱永。”铭刻中对造像之目的讲得很清楚,谓其造像是为了“天下和平,四海安乐,共与天地久长,周祚上日月俱永”。

1984年,水帘洞拉梢寺摩崖大佛檐棚处发现元代铜镜一面,上书:“祈一家长稚保佑平安”。故而摩崖大佛成为祈福大佛,水帘洞成为祈福之地。

至今仍在武山大地大为流行、颇具地方特色的武山旋鼓、庙会道场、社火、求雨、攒神、祭山、祭河、祭庄、祭院以及各种民间节会祭祀等祈福活动,皆向外界展示着武山祈福文化的深厚内涵。

武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祈福优势。国家4A景区水帘洞美丽的民间传说,映射出这片山水的钟灵毓秀、奇绝灵异,成为方圆百里群众相聚敬香的祈福圣地。唐代开凿的木梯寺石窟群,宋代祭天祈雨的风云雷雨坛,元代修造的圣寿寺等遗存,充分表明武山就是陇上著名的祈福圣地。
在发扬和传承古代祈福文化的同时,武山县在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中不断丰富和完善富有地域特色的祈福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祈福圣地·大福武山”这一旅游品牌,按照“三点一线”模式,在县城打造祈福文化广场,在洛门打造祈福广场,在水帘洞打造祈福圣地,通过整体开发,进一步展示祈福文化、丰富祈福文化。自2011年以来,水帘洞景区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祈福旅游活动,规模和影响逐年加大。尤其是2015中国·武山水帘洞拉梢寺世界第一摩崖大佛祈福文化旅游节作为第五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及2015(乙未)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羲大典暨第二十六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之一,祈福旅游活动上升到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的范畴,成为武山旅游文化发展的一张璀璨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