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在抗灾救灾一线高高飘扬
——武山县马力镇党委抗灾救灾纪实

“我们一定会尽最大努力妥善解决好受灾党员和群众的生产生活难题”,这是武山县马力镇党委向群众作出的庄严承诺,这不是一句简单的誓言,而是一个基层党组织在灾情面前对广大群众的高度负责,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在“7·22”定西岷县漳县地震和“7·24”特大暴洪灾害中,武山县马力镇遭受重创,全镇28村2185户10039人受灾,有85户111间房屋倒塌、104户100间成重度危房、2728间出现不同程度裂缝,损毁道路93公里、桥梁3座,耕地及农作物受损面积4160亩。大灾面前显本色,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马力镇党委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不畏艰险、迎难而上、奋起抗灾,团结带领全镇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夺取抗灾救灾的一个又一个胜利,让鲜艳的党旗在龙川河畔高高飘扬。

紧急行动,做群众生命的“护卫队”
7月22日早上7时45分,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6.6级地震。“地震对咱们镇的影响有多大?群众有没有伤亡?”,是镇党委在地震发生后最急迫、最需要知道的。震后5分钟,马力镇党委书记张雨果火速召集党政班子成员召开紧急碰头会,成立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立即启动抗震救灾应急预案,分成5个组,由党委成员带队,奔赴全镇28个行政村,疏散群众,排摸灾情。苗丰、南阳、民武、北顺、柴庄等村成立了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小组组长、身强体壮党员组成的党员先锋队,挨家挨户查灾情、排隐患、除险情,做好防震避险工作。王门村党支部在震后半小时就组建了76名党员和群众参加的救灾先锋队,紧急转移安置群众20户83人。
7月24日晚上,马力镇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榜沙河水位持续上涨。这给因地震而遭受重创的全镇群众和党员干部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镇党委立即召开全体干部会议,要求所有驻村干部连夜赶到驻点村,带领群众做好防汛防灾工作。镇党委书记特别强调,转移群众必须做到“三个百分百”,即:危房户、五保户百分百转移,地质灾害地段群众百分百转移,低洼、易涝地带群众百分百转移。会后,所有驻村干部克服抗震救灾的辛苦和劳累,发扬不怕吃苦、连续作战的工作作风,冒着越下越大的暴雨,赶赴各个村,与村干部一起,排查排摸隐患,转移危险地带群众。党委成员直接包抓重点村组和地质灾害点,现场指挥防汛救灾工作。

冲锋在前,做抢险救灾的“突击队”
在抗灾救灾战斗中,哪里有任务,哪里最艰苦,哪里群众最需要,哪里就有党组织的关怀,哪里就有各级干部和党员突击队的身影,他们战斗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出现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25日凌晨1时,持续性暴雨造成山体滑坡,民武至南阳、南阳至暖水1公里道路中断,这不但给第二天的救援增加了难度,而且直接威胁到过往车辆和行人的生命安全。危急关头,已经三天两夜没有合眼的镇党委书记冒着再次发生滑坡的危险,在暴雨中带领由20名机关党员干部组成的党员突击队,抢修塌方道路,有效避免了事故的发生。就在同一时间,马力村告急!洪水冲进了10户群众的院子里,形势刻不容缓。镇长薛天胜立刻带上救援队,火速赶往现场,与干部群众一起,蹚着齐大腿深的泥泞和洪水,背小孩的背小孩,扶老人的扶老人,用最快的时间把10户群众紧急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保证了群众的生命安全。

心系群众,做生产自救的“服务队”
地震停了,暴雨停了,但救灾工作却不能停。面对灾情,马力镇党委毫不松懈,又号召全镇党员干部发扬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立即开展生产自救工作。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从群众最需要、最紧迫的“吃”、“住”问题入手,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的生活,设立临时安置点6处,搭建帐篷50顶,采取投亲靠友和安置点安置的办法安置群众94户467人。紧急筹措救灾资金3万元,购买面粉200袋,购置了群众应急所需的雨衣、蜡烛、手电筒等生活必需品,保证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地方住。组织干部采取“拉网式”排查的方法,逐村逐户核查排摸灾情,做到不漏一村一户一人。特别是对五保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及时进行排查摸底、生活安置及看望慰问,确保了困难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情绪稳定。同时,为了降低地震给群众造成的恐慌心理,村干部采取入户走访拉家常等有效形式,向群众宣传应急处置知识、自救知识,及时消除了群众的恐慌,稳定了群众情绪。
在连续多天的抢险救灾中,马力镇党员干部个个争先带头,身先士卒,他们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没吃过一顿可口饭,眼睛熬红了,脚底磨破了,嗓子喊哑了,却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群众的铮铮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