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山60年巨变系列报道之四
——民生和谐谱新篇

60年前的武山,信息不畅、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60年来,武山人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出门水泥路,看病新农合,手上打电话,网上看天下……
解放以来,武山县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惠民政策的指引下,县委、县政府把改善民生问题当作头等大事来抓,解决了出行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人民群众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得到了实惠。
武山农村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为解决群众的出行困难,县上先后投入百万劳力,10多亿元的资金,修建了洛马公路、武漳公路、贺岷公路、洛礼公路及龙咀、城榆和温草等干线公路和通乡道路,实施了乡村道路“通达工程”,修建通村公路1373条3230公里,修建了武山渭河大桥、洛门渭河大桥、史家庄渭河大桥、鸳鸯广济大桥等大型桥梁12座,316国道、天定高速公路、天兰铁路穿越县境,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县城至洛门、山丹开通了公交线路,开通了全县15个乡镇客运专线和武山至兰州、天水的长途客运线,结束了武山长期以来交通不畅、群众出行困难的历史。
由于自然条件差,武山渭北山区和洛门、高楼、桦林等高山地区长期干旱缺水,群众饮水困难,改革开放以来,县上大力实施了人畜安全饮水项目工程,先后修建各类水窖1.86万眼,在川区的50多个村接通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基本缓解了人畜饮水困难。在水利建设中,先后修建了北顺渠、东顺渠等4条万亩灌渠,有效灌面达到6.7亩。退耕还林50.12万亩,荒山造林48.82万亩,栽植公路行道树3000万株,有效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新建了县医院门诊大楼、县中医院综合门诊楼,改造了15个乡镇的中心卫生院,先后购置各类医疗设备8000多台件,设置病床860张,特别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实施以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已为4.3万例参合群众报销住院医药费5978.42万元,为31.67万例参合群众报销门诊医药费589.85万元。
在教育事业方面,修建各类学校265所,近几年,县上每年平均投入校舍危房改造资金1800多万元,合理调整了学校布局,建起了一批学生寄宿楼,高考上线人数进三年迈出三大步,今年突破了900人大关。新修了武山三中、四中和城关二小、三小,缓解了城区周边的就学压力,全县教育事业已步入稳步较快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率分别达到100%,有8个乡镇接通了有线电视网,乡乡建起了文化站,80%的村修建了文化室。农村开通了程控电话,修建了30多个通信接收基站,全县拥有固定电话和手机用户12万多部,拥有电脑1万多台,宽带网络延伸到全县的每个角落,农民网上查信息,指导种田,成为新时尚。近几年,县上每年投入1亿多元的资金安排困难职工的生产生活,并在农村落实了养老保险制度,在城区为1600名下岗职工安排了再就业小额贷款1000多万元,安排公益性就业岗位500多个。去年劳务输人数达10万人次,劳务收入近3亿元。全县兴起了全民创业热潮,形成了“能人创企业,群众创家业,干部创事业”的新局面。
社会治安、计划生育、文化事业稳步推进,法制教育不断加强,法律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党的民生政策在武山得到了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享受着党和政府带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