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不是等靠要”
——武山县新农村建设采访记
本报记者王玉国 周文涛

初冬季节,走进武山县山丹乡周庄村时,只见一条条水泥路,犹如一根根连缀的飘带,把一幢幢农家房、一个个养殖小区、一座座组装式移动温棚紧紧相连。村内古木参天;村外田畴纵横有致,呈现出一派现代化小康村的美景。
刚进村,记者就见到了村文书周响义。今年四十多岁的他一脸灿烂笑容,乐滋滋地对记者指着脚下的水泥路说:“过去,这里全是土房,街道也窄,一下雨,路面坑坑洼洼,出门就得穿长筒泥鞋,现在可好了。变化的还不止是这些呢,有线电视、太阳能也有了,咱村里比起县城,也不差呢。”

山丹乡周庄村有两个自然村,563户、2573人。自从开展新农村建设后,山丹乡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并结合镇上的实际情况,开始了新农村建设工作。陪同采访的县新农村办工作人员王宏义介绍说,县上主要选择一些积极性高的行政村作为突破口,开始新农村建设。目前,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问及他们成功的“秘决”,他介绍说:“主要是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让他们自己发挥更大的力量。”
一旁的村文书更是快人快语地说:“我们知道,新农村建设不是等靠要!”
人心齐,泰山移。武山县的新农村建设,就是依托这一点,有条不紊地进行。据王宏义介绍:“武山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就是不等不靠,根据当地实际,发展主导产业,加强农民培训。”

记者了解到,武山县在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时,按照蔬菜、洋芋、养殖、劳务四大主导产业为发展思路,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从而使得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全县四个五万亩工程的实施,完成全膜玉米覆盖5.02万亩;引进洋芋良繁籽种65万公斤,建成优质洋芋良繁基地5.05万亩;县上采取以奖代补和贴息贷款的办法,进一步扩大蔬菜产业规模,先后引进菜瓜、韭菜、洋葱、番茄、辣椒等20多个新品种,新增蔬菜面积1万亩,全县蔬菜总面积达24.5万亩。
在畜牧产业方面,县上先后制定出台了《武山县养殖小区建设规范》、《关于规范规模养殖小区贴息贷款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加速了养殖小区的发展速度,仅2008年就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7个,目前,全县养殖小区达到50个,并完成了康达牧业有限公司肉牛屠宰线基础工程,开工建设了城关兴武万头良种仔猪繁育场,全县畜禽存栏量达86万多头只,各类畜禽出栏53万多头只。在发展劳务经济发展,大打“鲁班山建筑”、“宁远家政大嫂”等5个劳务品牌,完成了桦林高崖等20个劳务基地示范村规范化建设,全县劳务基地发展到248个,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多个行业,完成劳务输转9.5万多人,创劳务收入2.8亿多元。农合组织不断壮大,按照“支部+合作经济组织”等模式,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2个,进一步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王宏义介绍说:“劳务经济的发展,也得依靠对农民的培训措施。”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武山县加强了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力度,深入开展了第二次新农村建设百日集中行动,坚持不懈地抓了政策、法律、科技、文明进农家活动,切实加强了对农民群众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记者在武山县新农村办公室了解到,依托县职校、县就业培训中心、大林职业技校等劳务培训基地,全县共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用技能培训班11期,培训人员5000多人次,其中“两后生”1000人。县委组织部、县科协、科技、扶贫、农牧、蔬菜和农发办等部门在项目区、蔬菜园区和养殖小区及示范村、推进村村举办各类培训班25期,培训农民20000多人次,其中示范村和推进村90﹪以上的劳动力基本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实行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承包制度,打破科技人员身份界限,聘请9名农民技术员承包园区及基地,提高了园区效益和质量。同时,对15个省市示范村和35个推进村的158名村干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专题培训,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信心和决心。
建设新农村,党和政府当然会给农民很多支持,包括出台更多惠农政策。但是,新农村等不来、靠不来,也要不来,只能靠自己的双手,艰苦奋斗干出来。这是武山县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秘诀。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武山县新时代的农民,一定能够绘出充满希望的新农村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