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创新之四 创新机制搞拆迁
机制创新天地宽 马力古镇换新颜
——武山县马力镇小城镇拆迁简介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马力镇大力实施小城镇开发改造,先后完成了《镇区总体规划》编制,建成了沙河1号大桥、蔬菜市场和500米的商业街,铺油硬化道路6000多平方米,实施了新北街开发和街道绿化、亮化工程,使马力小城镇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城镇拆迁改造政策不宽松、前期拆迁遗留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个别群众缠访闹访、并且没有项目资金的情况下,马力镇创新拆迁机制,按照“政府主导、自拆联建、整体开发、配套有偿”的原则,零补偿、大规模实施了拆迁改造,创出了一条和谐拆迁的新路子。其主要做法:
一、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今年,在拆迁之前,马力镇开展了深入的调查摸底工作。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实施一期拆迁改造,群众对已建成的商业街及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非常满意,与交易繁荣的新街相比,旧街道道路狭窄,泥泞不堪,临街铺面低矮破旧,生意萧条,临街商户对旧街拆迁改造的愿望非常强烈。实施拆迁改造,既要腾出宅基用于街道建设,又要筹集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面对捉襟见肘的乡级财政,根据第一轮拆迁改造中拍卖商业用地筹资矛盾较多的实际,马力镇积极创新机制,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同拆迁户进行算帐对比,使他们了解拆迁成本和配套设施建设投入,共同协商制定街道占地和配套费筹集办法,提出了自拆自建的拆迁方案,并由拆迁户与镇政府签定拆迁协议书。通过自拆自建,使拆迁户参与政策制定,由被动拆迁变成主动拆迁,成为建设主体,消除了对政府的依赖思想和抵触情绪,使拆迁建设既符合规划要求,同时最大限度的兼顾了拆迁户的利益,破解了拆迁难题,实现了稳定拆迁、和谐拆迁,在一周时间内顺利完成了拆迁任务,共拆迁居民61户,拆迁面积5320平方米。

二、科学规划,自拆联建。在拆迁中,严格按照《马力镇区总体规划》进行统一规划,根据街道宽度,确定拆迁区域和拆迁纵深后,由群众自行拆迁,腾出了3900平方米临街宅基,无偿提供用于街道建设,使旧街由原来的6米拓宽到12米,实现了零补偿拆迁。拆迁结束后,为了整齐规范,节约土地,镇政府从房屋造型、层高、色彩及外装修等方面提出统一要求,对房屋结构、设计图纸进行审核把关,技术人员放线后,由拆迁户联建,从而达到了街景立面和层高的统一。目前已有25幢临街铺面施工,年内可建成商铺120间。

三、整合项目,整体开发。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马力镇积极整合项目,对镇区进行整体开发。一是将小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动员镇区商户和群众筹资投劳,实施街道硬化。目前已筹资12万元,投劳800多个,投入水泥100吨,计划硬化路面6800平方米,硬化工程正在进行之中。二是将小城镇建设与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引进甘肃紫鑫矿业有限公司,投资110万元,建成了3公里的滨河路;经帮扶单位敦煌研究院牵线,计划由香港客商帮扶捐建沙河2号大桥,目前镇区已初步形成了“两纵三横”的道路框架。三是将小城镇建设与饮水安全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在镇区埋设供水管道2400米,新建排水沟660米,为实施镇区供水工程奠定了基础。通过项目整合,加快了小城镇的整体开发,使镇区面积扩大到3.2平方公里,实现了小城镇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四、市场运作,配套有偿。在小城镇拆迁改造中,马力镇改变传统的依靠国家投入和经营城镇、以地生财建设城镇的做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采取市场运作的办法,实行有偿配套。凡临街新建商铺每平方米收取5%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镇区住户每人收取20元的道路硬化及排水设施建设费,同时,广泛动员大商户和工作人员捐款,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补助为辅,群众和商户投资为主的多元化筹资机制,预计筹资25万元,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约2200多万元,加快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