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来是新年,娘家住在嚓石川,秧歌耍得欢;敲锣打鼓喜洋洋,姊妹一同看爹娘,穿上好衣裳。”“二月里来到春风,韭菜长的一尺深,天天割来集集卖,卖下的钱儿你管上,随便用起来都宽长……”武山人,用地地道道的武山话,演唱武山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赞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歌颂党的好政策。由甘肃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的灌有武山民歌、秧歌的光盘《陇原秧歌》《乡风情谣》,唱响了大江南北,勾起了许多在外武山人的思乡情结。但很多人不知道,这部作品的制片人是地地道道的武山人康原森。
37岁的康原森是武山县洛门镇人。1988年初中毕业后因种种原因而停学,便买了一台价格低廉的照相机学起了摄影艺术,并在洛门街上办起了照相馆。经营之余,他先后到甘肃电视台拜访摄影师,后来又自费上了三年北京摄影艺术研究院的函授学习,潜心钻研风光、人像的摄影、摄像,技术水平提高很快,先后成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天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武山历史悠久,已有1800多年的建县历史。异彩纷呈的民歌、秧歌是这数千年文明史的集粹和精华。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武山人,他把对家乡文化的无限热爱和对脚下这片热土的深深理解,都融入了他满腔的热情中。他奔波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将镜头聚焦于家乡人民火热的生活场景和改变家乡面貌的豪情壮志,聚焦于武山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
2003年春节,他到滩歌镇樊家庄去走亲戚时,无意中听到了村里正在演唱的秧歌,那振奋人心、令人久久不能忘怀的秧歌调,那高亢优美的旋律,征服了他的心:“武山秧歌的文化内涵真是太丰富了,它是祖祖辈辈人用口头传播的民间文化,如果不及时整理记录下来,很多有价值的唱腔唱词将会遗失,那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他决心要用自己的摄像机记录下这珍贵的历史文化,让这家乡的艺术瑰宝走上屏幕,登上大雅之堂。当晚,他请了几位乡亲,围在热炕上唱了一夜。那是让他难忘的一夜,他的想法越来越大胆,他的艺术灵感越来越成熟。
第二天,他就开始行动了,投入了紧张的秧歌搜集整理工作。整整两年时间,他走访了上百个村庄,走遍了武山县的山山水水,一边采访,一边将家乡的山川美景和著名景区摄入镜头。他与音乐人丁宏联手合作,白天整理歌词,晚上请老乡们演唱,他们摄像、录音。整整辛苦了一年时间,经过精心编辑、制作,终于在2004年春节前他们隆重推出了《陇原秧歌》的第一部、第二部光盘。光盘发行后,其亲和力、感染力让乡亲们听起来倍感亲切。家乡人民的支持和肯定,更激发了康原森的创作热情。他向武山文化界人士虚心请教,在他们的指导下,他自筹资金,在洛门、滩歌等地和武山县剧团挑选组织演员,购置、借用服装,租用车辆往返于各个景区,精心编导、拍摄,又花了两年的时间,先后于2005年、2006年春节前夕连续推出了第三部、第四部原生态民歌《乡风情谣》系列民歌、秧歌专辑。经过重新改编和编排的《武山花儿》《丝路曲调》《串八庄》《放风筝》《推车》《转娘家》等秧歌剧,散发着浓浓的泥土芬芳,展示了地方文化的特色。
10多年的摄影艺术生涯,康原森对武山的秀丽山川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别是闻名国内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山水帘洞,留下了他艰苦跋涉的沉沉脚印,他与这个著名风景区结下了不解之缘。每每浏览多年来在水帘洞拍摄的风光资料,他的脑海里便萌发出了拍摄、编辑《水帘洞风光》专题片的想法,他要向更多的外界朋友们宣传家乡旅游资源,推介这个有着美丽传说的人间仙境。大胆的设想一旦产生,便使他的身上充满了无限激情和无穷力量。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他与水帘洞文物保护研究所配合,进行了三年时间的拍摄创作,并邀请退休干部樊荣华、滩歌中学教师车永亮撰写了解说词。在半年多时间的制作中,他从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出发,选用了流畅、细腻的西洋乐曲作为背景乐,做到了雅俗共赏,大大提升了整个专题片文化品位。
作为一个摄影人,回报家乡的也许只能是这些了。但作为一个武山人,一个传播家乡文化的热心人,他还在酝酿着更新的计划。康原森更相信,具有“中国韭菜之乡”“书画之乡”“武术之乡”等美誉的武山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放射着熠熠的光辉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