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乐法师俗姓李,名佳伦,天津人,大学学历,内地著名电影导演,与弘一法师同籍同姓。出家前,多年奔波于天津、天水和国内多地从事影视投资拍摄和导演工作。
(导演李佳伦)
(导演李佳伦与演员黄晓明)
一段时日,一直都不明白,甚至对他的风云突变般的遁入空门感到些许悲凉。这滚滚红尘、十里洋场一路走来的他,就像佛祖在菩提树下当年参禅悟道一样,寂乐法师怎么突然看破放下世间的一切俗务、名利地位诸相等等,皈依佛门,远离娑婆世界。毕竟这佛祖留下的三尺大领不好穿,一朝袈裟在身,望断天涯路,俗世再无李佳伦,净土唯有寂乐师。寂乐法师缘起净土寺海正法师,也是他的剃度师,2020年敦煌雷音寺受具足戒时候,悟空方丈便是他的得戒师了,之后常住净土寺修行。其人生经历也颇似李叔同先生。天水楹联专家艾叶对其人生际遇与吾颇有同感,故撰联:“慧根追弘一,净土悟大千”以赠,以坚其向佛之心。
(艾叶老师为寂乐法师题写对联)
1
弱小童年心怀慈悲
李佳伦1965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普通干部家庭,兄妹三人,其为老大。据李佳伦自己回忆说,小时候的他特聪明,颖悟能力超强,又乐于学雷锋,帮助人,却因调皮捣蛋,学习成绩一般,红小兵也没能加入上。
他母亲信佛,经常在家中偷偷点香拜佛,这对于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湖南广州剿匪、解放海南岛的父亲,一直批评母亲是搞封建迷信,可小小的李佳伦一度很支持母亲,还帮母亲一块点香拜祭。由此略懂了戒杀的道理。有一年,父亲要杀一只他养大的公鹅,他哭着拦着不让杀。可他上学去了,父亲还是把不能下蛋大白鹅杀了,放学回来的小佳伦看到饭桌上香喷喷的一大盆肉,就大口吃了起来。父亲端着馒头笑眯眯的进屋问:好吃吗?他说:好吃。
他看着父亲挑逗性的笑容,他问父亲这是啥肉,父亲说别管啥肉,好吃就多吃。李佳伦猛然有所感觉,跑到院子里四处张望寻找大鹅,他发现土簸箕里的鹅脑袋和爪爪,他哭了,哭得那样的伤心,他哇哇大吐,这可是一只鲜活的生命……
总好像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护持着李佳伦。上学的时候他调皮捣蛋,有一次,李佳伦和同学宝生闹意见,他就跑去跟宝生妈说:你儿子宝生掉井里了。害得老两口跑遍了有水井的地方,当回到家里看到儿子在吃饭,气得老两口拉着宝生就到了他家,父亲等李佳伦回来插上门准备暴揍他一顿的时候,“咚咚”,隔壁李婶端着一碗饺子敲门,这倒好,没有挨揍还有饺子吃,像撕女同学书、跟老师耍贫嘴、往女厕所扔雪球,上房揭瓦掏麻雀,惹了祸总是能化解一场危机。
上高中以后,李佳伦的学习有了突飞猛进,可他政治上一直不敏感,不要求进步,许多社团活动都不愿参加。因为是家中老大,学余时间,打野菜、喂鸡、鸭、鹅的任务多时归他和大妹妹。
1982年,刚十七岁的他,高中毕业,因几分之差没能考上大学,他就参加了工作。
他被分配到天津一家国营蓄牧场上班,当一名挤奶工。工作上积极精进的李佳伦,很快加入共青团。干了差不多有一年多,他决定不干了。个中原因让他心痛到无以复加。他经常看见,一些老牛不产奶了命运很可怜,要不被运到屠宰场屠宰、要不就被职工食堂炖了,看着与自己相伴相随一年多的老牛血淋淋的被剥皮、开膛破肚的场面,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同事们怎么劝也不管用。那时候,信息闭塞,懂得都很少,也很天真,说白了就是傻乎乎的,特别是这种革命家庭管得很严格,作为挤奶工的李佳伦,对牛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就想,即使牛不能产奶了,或许还能耕地,可不可以不杀它。他联想到小时候家里杀鹅的情景,他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开始装病,去医院托关系开假条,后来单位找到医院核实,没办法他就公开逃工以至于旷工100天,被原单位辞退,共青团员也被除名。
2
学做生意
不到十九岁的他回到家里,那段时间他好像失去了方向,整天东游西逛,妈妈说他不能这样混日子,李佳伦只好学着做小生意。他从批发市场进一些背心、裤头、鞋袜之类的东西,开始练摊,他起早贪黑,一毛两毛的利润,一天也能挣四五块钱,这一段经历也炼就了他后来顽强不屈的性格与能力。
1986年左右,父亲怜惜他,终于出手了,帮助他开了一家餐厅名叫白雪酒楼。一开始就生意非常火爆,鱼香肉丝,1.8元、酱爆肉丁2.1元、扎啤1.5元一升、正宗的天津包子2.8元一斤。那个时候李佳伦归属于“待业青年”的行列,餐厅招聘的都和他一样没事可做的青年男女,《天津日报》以大篇幅报道了他带领待业青年自谋职业的事迹,一时间李佳伦与他的白雪酒楼声名鹊起,之后许多国营酒店都派员到他的酒楼学习取经,学习他超强组织管理及运营能力。
1993年,李佳伦手里有了几万块钱,他意气飞扬,理想绽放,不再满足于一个小小酒楼的江湖。那阵子总经理、皮包公司满天飞,他借东风成立了一家皮包公司,针对天津炼油厂强大的资源,主要做汽油、柴油中介倒卖生意。每天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油库、加油站之间,买进卖出,东挪西腾,各种找关系,走门道,半年后,他的皮包公司也做大了,一个月有时可挣三、四万,这在九十年代初期是什么概念,这可是天文数字。那时的李佳伦生活极尽奢侈豪华,成为他们周围第一个手持大哥大、第一个拿汉显BP机的老板。就在这一年,他买了自己的第一部车尼桑。跟班小弟不少,前簇后拥。他一有客人就到天津市中心吉利大厦上八楼的香港鱼翅皇大酒店请客,一桌下来至少三四千,他眼睛不眨一下。
3
涉足影视行业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涉足影视行业。《开国大典》的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是李佳伦的叔叔与婶婶,通过两位导演的引荐介绍他认识了当时“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于素萍。于素萍导演又把他介绍给“八一”电影厂正在执导反映平津战役的红色电影《大决战》韦廉和石伟两位导演。于是他有幸在这部电影中参演了一个小配角炮兵战士,还是有特写有台词的那种。电影一上映,一炮走红,给李佳伦增加了当演员的信心。就这样,他一边参加电影的跑龙套,一边继续做他的皮包公司。
1994年,他关了皮包公司,准备正式进入影视行业。他通过之前于素萍导演的介绍认识了天津电视台导演董金棠,董本人曾在“八一”电影厂拍摄的黑白电影《雷锋》中饰演过主角雷锋,光环强大。
就在这一年,天津电视台导演董金棠根据全国支教模范白方礼先进事迹,改编成两集电视剧《心愿》。白方礼老人事迹感人至深,他从74岁开始重操旧业,为了一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们蹬三轮车挣钱支教助学,李佳伦在剧中饰演就是一个登三轮车的浑小子王大海。剧情中,不明真相的王大海看到白方礼为贫困孩子们攒学费,给钱就拉,抢活,不顾丛林法则,于是大打出手,白方礼被打进了医院,派出所也介入了,可白方礼以德报怨,替王大海开脱,后来托关系还帮助王大海老婆找到了工作,从此两人化干戈为玉帛,结下深厚的友谊,浑小子王大海受白方礼的影响也加入助教行列。
(导演董金棠终于完成了电影《心愿》)
由于参演电视剧《心愿》的关系,那段时间李佳伦被白方礼老人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心中的柔软被刺痛着,他经常莫名地泪流满面,情难以禁。
4
结下忘年交
《心愿》剧组在拍摄过程中,白方礼老人有空就到剧组来探班,当李佳伦在剧组见到现实生活中的白方礼老人时,无以为敬。他每次会买一瓶一块八毛五佳酿白酒、五毛钱的五香花生米就和白大爷喝上几口,聊上几句,有一次二人聊到动情处,他拜了白方礼为师,到底是学什么的师父,他懵懂不清,大概就是要学习他怎样做人吧。至此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剧组结束后,他心里一直被白大爷的事迹感动着,他就想像白大爷那样做点什么,于是他把拍《心愿》挣得一点片酬,又凑了点钱,一共好像2000块,捐给天津大港当地的西六幼儿园。其实那个幼儿园当时并不困难。
1995年,天津电影制片厂拍摄一部反映民国时期的长篇电视剧《箱尸奇案》,李佳伦在剧组担任剧务工作,和中国铁路文工团的天水籍著名演员张炬结缘了,他把老爷子照顾得很好,张炬也很赏识他。后来一起回到北京,当张炬了解到他目前还是一个人时,就把自己的外孙女介绍给他,也是他后来的第一任妻子,两人一见钟情,1997正式结婚,也从那时候他与天水正式结缘。也巧,他妻子的姥爷当时是天水佛协会长张英。
1997年婚后不久,老丈人一家,姥爷一家带着李佳伦小两口去参观天水净土寺,当时的净土寺正在火热兴建之中,院子里摆着许多大圆木。当家师父海正法师热情地迎接他们的到来,就这样,李佳伦便与海正师父结上了善缘。
当天海正师父为他做灌顶加持,也不知怎么回事,海正师父一摸他脑袋,他浑身下下像过电一样麻嗖嗖的,两行热泪瞬间流了下来,像见到多年失散的亲人一样。也就在那天,李佳伦决定皈依到海正师父门下。
(天水净土寺)
5
再度开启创业之旅
婚后,他和妻子商量着再次自主创业,天津天水两地跑,在天津注册了自己的婚庆公司、广告公司和影楼,一时间做得风生水起。2005年,他和妻了在天水又开了一家餐厅,兼做文玩古董收藏生意,一切顺风顺水。9月23日这一天他从电视新闻看到白方礼老人去世了,天津所在那个小区万人空巷,大家都为老人哭着送行。看到消息后的李佳伦当时那个悔恨的泪水呀哗哗地流。他悔啊,自己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几乎淡忘了白老爷子,为什么没有常常看望白老爷子,再听听他的故事,受受教育。他悔啊,老人去世时自己身为徒弟却身在大西北,无法赶上出殡。他悔啊,自己这几年也有点积蓄,为啥没有帮助老人家呀?哪怕是给他买一个电动三轮车也好呀。
(最能代表白方礼老人生前形象的照片)
李佳伦从新闻报道中了解到白老爷子一直到90多岁去世前还在坚持着自己的支教助学行动,他再次被这位执著而无私的老人深深震撼了,李佳伦觉得这位草根英雄值得人们歌颂,值得人们大书特书。
还有一件事对李佳伦触动很大。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隆重评选,前期网络评选过程中白方礼都是名列前茅,可最终结果风云变幻,两度落选。李佳伦的心里更难受,这么好的老人,不要国家一分钱补助,舍弃自我做好事,就在白方礼生命最后时刻住院时他还说:我出院吧,把剩下的钱给孩子们吧。事迹本身那是感天地泣鬼神,不要说感动中国人,为什么就感动不了CCTV?
6
让“白方礼精神”代代相传
那段时间他脑子像过电影一样每天复盘着白方礼的精神事迹:一位目不识丁的老人,从1987年开始,连续十四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老人家支教18年,捐款35万元,如果按照当时每公里五毛钱计算,相当于绕地球18圈,他圆了300个贫困孩子上学梦。他满头白发,顶严寒,冒酷暑,一个馒头,一碗白水,一根大葱。他为学子们送去的每一分钱,都是用自己的双腿一脚高一脚低那么踩出来的,用淌下的一滴滴汗水换来的!他把自己仅有的能为别人闪耀的一截残烛全部点燃,并且燃烧得如此明亮,如此辉煌!
2005年10月,李佳伦下定决心,要尽己所能为白方礼老人拍一部电影,即使倾家荡产。他认为,一个朝朝暮暮甘为骆驼牛马的人走了,他的善良与无私洗礼着每一个人,白方礼老人是一种精神,是一个大爱的符号,我们应该呼吁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弘扬“白方礼精神”。
拍摄电影先得搞定剧本,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他自己含泪通过半年时间改写了十三稿《白方礼》剧本,但最终还是被天津电影制片厂的专家否定。最后有个别专家被他执着所感动,推荐了中国作协会员、天津市文学院签约作家秦岭,秦岭是天水人,了解到这个故事,也被老人的事迹感动着,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改写,秦岭的剧本达到拍摄水平。
拍摄电影《白方礼》遇到的又一个困难就是资金。初步预算约六十万元,六十万,当时这个数字对于天津电影制片厂也不是轻易拿得出来的,为了筹资李佳伦不知道自己走了多少单位,求了多少人,其实大家心知肚明,虽然白方礼的事迹很感人,但是,老头儿老婆儿的故事拍成电影后肯定赚不了钱,所以几乎没有人对这个拍摄计划感兴趣。
后来李佳伦想起当年求人筹钱的事,说“提起来就是眼泪”。
2007年,李佳伦的妻子通过关系得到海南美地亚影视公司王总的大力支持,总算是凑齐了。
2007年11月,电影《白方礼》在天水开机拍摄,开始还算顺利,2008年春节大雪灾,影响拍摄进度,增加了拍摄成本。一部投资六十万的电影,却经历了天津、河北、甘肃三地大转折,吃住行,设备租金,人员劳务,演职员酬薪都严重超支预算33万元,我的天呐,93万元可不是个小数字,李佳伦只好卖了天津影楼、婚庆公司、广告公司和自己的爱车,包括妻子的贵重手饰,才保证拍摄的顺利完成。
(电影《白方礼》拍摄现场)
这时候李佳伦却成了光条条一个人。为拍《白方礼》真的一无所有了。雪上加霜,李佳伦11岁的女儿酮体酸中毒,本应该降糖,医生却输入了葡萄糖,致使孩子陷入病危,经过天津市总医院的抢救,孩子转危为安,孩子的小姨在西安突发脑溢血,急需两万元钱,可是李佳伦再也拿不出钱来了,这一幕幕让李佳伦与妻子产生了隔阂,最后无奈他们离婚了。
后期的剪辑制作也是困难重重,刚开始李佳伦他们在北京舞蹈学院附近的紫竹院宾馆,后来为节省资金直接搬到机房住。每天大饼加油条,馒头白水,吃上西红柿、黄瓜也算是李佳伦慰劳自己了,李佳伦苦苦坚持着。2008年8月份后期制作全面完成。
(李佳伦导演在机房吃住)
7
《白方礼》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荣誉
2008年,由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李佳伦拍摄的电影《白方礼》提写片名,并让天津市委的主要领导带话给李佳伦,为天津多拍电影,拍好电影。
电影频道以老年题材电影没有收视率为理由,以30万元低价收购,幸亏有李瑞环老爷子题写片名,不然99%的可能都拒收。当年9月10号电影《白方礼》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黄金段公映。举国上下社会反响强烈。也感动了千千万万学子和爱心人士。
2009年教师节,影片第二轮在央视电影频道播出后,当天下午传来喜讯:白方礼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几年来,电影频道曾多次播出,李佳伦和他的朋友们携带影片走进校园和社区累计播出500多场,网络点击量高达千万,送出光盘达近千张,电影在社会和校园里反应强烈,受到了好评。
之后李佳伦倾家荡产为白方礼老人拍电影的事迹与白方礼支教助学的事迹一道得到广泛传颂。全国各大媒体引起海啸般的轰动。中央电视台CCTV1、CCTV13、北京卫视、天津卫视、江苏卫视、东方卫视、人民日报海外版、环球时报海外版、中国青年报冰点人物、南方周末、今晚报、天津日报、中国电视报、中国文化报、每日新报、城市快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对他都进行了追踪报道,近百家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一时间李佳伦也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人物。李佳伦先后被评为“天津滨海好人”、“2009年感动河北十大物”、天津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爱心大使、天水师范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荣誉理事、天津电影家协会理事、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家学会会员,荣誉纷至沓来。
也为了把白方礼的精神火炬不断传承下去,他又与甘肃省委、天水市委联合拍摄了展现白方礼老人支助的天水学子回乡扎根山区投身农村教育事业的故事片《麦积山的呼唤》以及表现“白方礼们”扶贫的电影《幸福快车》,当时的甘肃省委书记陆浩同志为《麦积山的呼唤》题写片名,至此完成了拍摄白方礼三部曲的心愿。
《麦积山的呼唤》2012年在没有水军的前提下据不完全统计,各个网络平台总点击量6千余万次,当时我国12亿人口,平均每20人就有一个人看过。这部电影为天水旅游和经济发展以及打开国际知名度起到了巨大作用。
(《幸福快车》拍摄现场)
他的这三部片子分别获得美国圣地亚哥国际电影节、洛杉矶国际儿童电影节大奖,获得第十四届中国长春国际电影节优秀故事片奖,并成功进入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展映环节。
(获得大奖后的李佳伦仍然泪流满面)
后来他又陆续执导拍摄了十几部电影《龙城故事》、《呼玛河孩子》、《铁塔油花》、《青春无毒》等十余部影片。至此,他的人生及影视事业因为传扬白方礼的精神,也因为白方礼老人一路的护佑达到了巅峰,名利双收。在这个过程中,李佳伦每年清明节都会带着《白方礼》三部曲电影光盘来为白老扫墓,回来后,他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建立“白方礼志愿者协会群”,呼吁爱心人士及全社会力量助力西部困难学子,进行募捐,他要继续沿着白老助学的路走下去,把老人未竟的助学公益事业发扬光大。
2016年11月,李佳伦定居天水,三年疫情期间,他带领白方礼志愿者团队为天水市卫校,天水师范学院、天水何家庙小学、张家川柳弯小学积极捐款,累计捐款达到10余万。他的人生境界在支教助学公益事业中进一步升华。
(在秦州区何家庙小学资助贫困生)
8
看破放下得自在
背负太多荣誉和名利的光环,经历人生千百次跌宕起伏之后,2020年武汉疫情爆发,55岁,学佛多年的李佳伦开始有更多时间基于宗教的哲理扣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这几个先贤圣人及佛祖都无法回答的终极哲学问题。经历了物质层面的的繁荣,精神层面的光华,就像弘一大师在虎跑寺当年思考的一样,他心里开始有了对灵魂生活不懈追求。为了追求佛祖的踪迹,为了尽快登上菩提大道,2020年9月,他只身来到敦煌雷音寺受具足戒,成为一名比丘,法号释寂乐。
2022年5月份,应麦积区街亭古镇崇福寺管委会及广大信众的邀请,到崇福寺做主持。
临去崇福寺前,与师父海正辞行,师父的话言犹在耳:每做一件事都会出现困难或逆境,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月有阴晴圆缺。出家人,弘法是家务事;修行是在利他中成就的,要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去行,去持;遇到关,遇到难,把自个儿放下,没有过不去的,切记啊!
千年古刹崇福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位于钟灵毓秀的街亭古镇,建在茂林积翠的改龙山上,寺院、道观、城隍共生一处,自然、人文、民俗融为一体,早在汉唐时期就闻名于世。
据《玄秘塔碑》记载,唐朝中后期,一位很有影响的佛教领袖式人物端甫,曾辅佐三朝皇帝,被唐文宗赐号大达法师的天水高僧在此出家修行。
到了崇福寺,特别是发生后面的一些事情后,寂乐法师更深刻地悟知师父海正乃高人也,一切尽在参透中。
他刚到寺院,附近的信众、居士大家都很热情。但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寺院十几年来一直留不住出家人。
本来寺院就是一所学校。作为僧人自性众生无边誓愿度,自性烦恼无尽誓愿断,自性法门无量誓愿学,自行佛道无上誓愿成。寂乐法师心中常常默念着这首佛偈,也朝着这方面一步步努力精进。
在崇福寺做了住持后,他第一步就是践行佛法,带领信众和居士大家捐款修缮寺院。收拾老灶房,改造添置了一些新设备。铺地板砖,后又添置了大香炉,拜凳、经幢等,几个月的时间带领信众们出人出力共投资10万余元,给寺院内外修葺一新。
同时他一边学习精进,一边做好弘法利生,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宗教要为社会服务、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寂乐法师在崇福寺不断地为居士们做一些排忧解难的事情,帮助信众子女找工作、处理家庭纠纷、慰问孤寡老人。
(慰问孤寡老人)
但是违缘如影随形,其实刚来这家寺院不久,寂乐法师就看到了困难和问题。
崇福寺,香火鼎盛,每逢节会十里八乡的群众像潮水般涌向这里,至少有好几万人汇集。自然每年香火钱少不了,都由管委会统一管理,与寂乐法师无关。管委会不定期的给寂乐法师送来米面油等。其他的日杂,蔬菜都是他自己解决。他的朋友多,经常看到一些人提着各种的礼物来看望他,吃的喝的他是不缺。当地信众们便担心寂乐师父在崇福寺待不住。
其实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这里无论新的老的、南川的北川的、东街西街的居士,有百八十人,他们念佛的基本功很扎实,早晚课滚瓜烂熟,拜佛礼佛很有气场,寂乐法师常常自愧不如,也经常被他们的热情虔诚感动。有一次一位70岁的沈桂花老人上街在买菜遇到了寂乐法师,热情的嘘寒问暖,分别的时候在口袋里掏出一卷儿零钱要塞给寂乐法师,这可是老人买菜的钱呀,寂乐法师说:老人家,你留着。她说我家近,再回去拿。还有一位老居士她叫贾春真,她总是把街上的“好吃的”买一点,送上山来,比如说呱呱,面皮之类,有时候还送来一点菜,寂乐感觉到她自己肯定不舍得吃,因为他看到老居士满头的花白头发,瘦弱的身材,憔悴的面容,还有她说不清楚的口语。后来当寂乐法师每遇到了挫折就会想起这些往事,真一言难尽。
寺院管委会对待请师父的问题上思想认识不尽统一。少部分认为出家人就是看门扫院子的,寺院有和尚没和尚不要紧,收入一样多,有了师父,反而多了一份开支。大部分则认为:寺院要有出家师父才有灵魂,有法,否则容易走偏。后来那些主张不请师父的人,故意挑动不明真相的信众多次来寺里找麻烦,不配合,出难题。寂乐法师那段时间夹在中间很难做。
(在净土寺与居士们合影)
刚开始寂乐法师学习佛陀“忍”的精神,极力回避这些矛盾,面对几个傲慢的人寂乐法师采取的方法是多包容多担待。怜悯慈悲大众,化解问题。但面对一些关系的恶化,终于矛盾还是爆发了出来。无奈,寂乐法师只好回到了净土寺。
净土寺,又称曼殊寺,被称为天水最美丽的寺院,附近有麦积山石窟,仙人崖、石门、曲溪等自然风景区,净土寺历史悠久,自唐末宋初以来,曾有过寄骨寺和京都寺之称。直到上世纪90年代,五台山学成归来的天水高僧,就是之前提到的海正大师,发愿矢志建寺,经过30年化缘结缘,建成了现在宏伟庄严的天水净土寺。
(美丽的净土寺)
9
我本彼岸,何落红尘
在净土寺方丈室,海正大师以佛法开示寂乐法师:“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寂乐法师与他的剃度师海正大师在一起)
听了师父的开示,寂乐法师真的清静下来,放下诸相和妄想,开始检讨自己,化解违缘。
他开始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和梳理一些宗教领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问题。他认为,宗教要为社会服务,寺院的居士们不能只会背经文,学习经文内容要和现实生活、工作密切联系,要融入家庭生活和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一位居士,念了一两年佛,思想觉悟没有新的认识和提高、生活质量没有改变,这经等于白念了。这时候,师父要起到引领的作用。寂乐法师说,不论在家居士还是出家人都要用自己的特长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服务,就像他自己为甘肃、天水创作拍摄好几部电影:《麦积山的呼唤》《幸福快车》《咱们村的红樱桃》《彩虹的味道》《天水无尘》。创作歌曲:《天水姑娘》《桃花沟飞出甜蜜的歌》《十里花儿香》。
作为出家师父,寂乐法师谦虚而又真诚地说:自己都穷得叮当响怎么去度别人,学佛修行首先要富裕起来,挣钱养家是学佛的起点,师父要和信众们一起无距离的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研学佛教经典,要与信众共同深刻认识:学佛学的是智慧:信佛信的是因果,念佛念的是慈悲,而不是迷信。尊重就是慈悲的表现和智慧的表现,所以学佛从礼敬佛法僧三宝开始。
(寂乐法师和他的得戒师悟空大和尚在一起)
而且宗教要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相结合,走佛教中国化的道路,既然是弘法利生,要紧跟时代步伐,要与支教、精准扶贫、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这些社会公益事业结合起来,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体现新时代僧人的面貌风采。
“我是宇宙之子,大道自然,不纠结过去,不担忧未来,平和自己,活在当下。
世上心花最微妙,唯在当下吐芬芳。我本彼岸,何落红尘!我本自有,何须去学。
我是导演我是僧,一切皆在体验中。秋风扫叶任飘零,花自芬芳果自红。自然大道演四季,枯自枯来荣自荣。”这是寂乐法师自己写的一首禅悟诗,当然,寂乐法师写过很多好诗,于我尤喜这首,就引用它作为本文结语吧。
(作者良子在李正老师的陪同下采访寂乐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