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立法保护绿色“活化石”:4810株古树有了“护身符”
中国新闻网

图为甘肃省天水文庙里的古树名木。(资料图) 崔琳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2日电 (崔琳)“古树名木是珍贵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生态和科研价值,是绿色‘活化石’。”甘肃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付建红介绍说,普查显示,该市现有古树4810株,以国槐、柏树、柳树等树种为主,名木有银杏、白皮松、玉兰等10多种,其中超过千年树龄的就有100多株。
近日,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采访团走进天水文庙,发现一株古树虽然树干已经倾斜,但却顺势生长,枝繁叶茂,这得益于两根粗壮的辅助支架撑在倾斜的树干下,既保证了古树正常生长,又不影响游客观感。
付建红表示,天水古树名木种类多、树龄高,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拓展,部分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受到侵蚀,加之受病虫害、管护措施不力等因素,生长状况令人担忧。
在当地,类似上述倾斜古树名木保护措施还有很多,如今都通过立法实行“一树一策”,为其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再配合专家会诊,评估古树生长环境,对树洞进行清理、杀菌消毒等方式,对古树进行修复和病虫害防治。
“我们要通过立法保护好天水的古树名木,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据天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维林介绍,2019年,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际,用好用活地方立法权,选择小切口立法,制定出台天水市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该条例共二十四条,主要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原则、管护责任、监督激励、规划保护、禁止行为、法律责任等内容。明晰保护范围、规定单位和个人的保护义务、建立古树名木养护激励机制并规定禁止行为等。
陈维林透露,《条例》施行后,天水市各级政府坚持依法保护原则,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资金用于保护古树名木,使300多株濒危古树得到有效救治。
同时,针对古树名木普遍存在的生长环境差、病虫害严重、水肥条件不良等影响古树生长的情况,天水市多措并举加大管护力度。比如: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条例》规定,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方案,整治古树生长环境,对步行街、巷道内、城市道路和绿化带中的古树设置护栏进行保护,以及加强对古树名木病虫害的防治巡查。
“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建立数据库,给每株古树名木戴上‘身份证’,是保护工作走出的坚实一步。”付建红说,如今,城市规划区内的每株古树名木上都悬挂上了二维码铭牌,民众可通过手机扫二维码,即可自动获取每株古树名木的名称、树龄、位置、树高、树径、生长状况,历史人文背景及传说等信息,了解古树名木背后的传奇故事,旨在让民众认识古树、爱护古树。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2020年8月,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在麦积、武山、清水等区县进行执法检查,通过了《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审议意见》。2021年8月,天水人大常委会又组成督查组,深入秦安、张家川等县,对贯彻落实《审议意见》进行了跟踪督查。
“保护古树名木是全社会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付建红说,“天水市人大通过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条例》知晓度,增强民众和游客对古树的保护意识,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到保护古树名木的实践中,共同守护好天水的绿色‘活化石’。”
时下,天水保护古树名木已蔚然成风,当地各有关部门还通过专题调研、执法监督、跟踪督查、宣传教育方式,让保护古树名木行动实起来。(完)
天水: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李杨

天水市孔庙之中古树参天。
秋雨绵绵,行走在天水市孔庙之中,数棵高大的古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眼望这些古树,无疑唤起了无数秦州儿女的“绿色乡愁”记忆。
9月17日上午,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天水市,详细了解天水市人大常委会近年来在立法、监督、代表工作等方面如何主动担当作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和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付建红向记者介绍情况。
“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古树名木数量多、分布广、品种杂。加强对古树名木保护,对于维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付建红看来,通过立法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

陈维林介绍相关情况。
“《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为全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天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维林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加强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天水市人大常委会从全市现有古树名木中确定了300株具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将每株古树名木所处具体位置、树龄、权属、生长势、立地条件和保护现状等进行摸底调查、拍照并登记造册。2021年,天水市共投入专项资金570万元,积极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抢救复壮、队伍建设等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陈海龙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天水不仅是文化历史名城,还是全省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机械制造、电工电器、医药食品、建筑材料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为主导,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航空维修制造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工业发展格局。
天水市各级人大代表,来自各条战线和不同领域,汇集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行业领军人士。“天水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强工业行动。今年以来,先后对天水市重点工业发展情况、装备制造业发展情况、重大招商引资工业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积极建言献策,全力推动天水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天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陈海龙说,“天水市工业和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等三个行业规划编制过程中,就广泛征求人大代表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吸纳人大代表建议、研究成果,为科学制定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2年上半年,天水全市18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2.9亿元,同比增长9.2%,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于剑锋向记者介绍相关情况。
近年来,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新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建立了精准选题、组织实施、强化审议、跟踪督办的“全链条”闭环监督模式,形成了事先有选题、事前有调研、事中有督办、事后有效果的“全链条”监督机制。
今年以来,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先后组织实施了20多项监督事项,内容涉及预算调整、疫情防控、备案审查、乡村振兴、工业经济、营商环境、文化旅游、教育事业、民生实事等多个领域,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护一城古树 留一方记忆——天水市立法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走进天水市秦州区中华西路的文庙(孔庙),一株高大的国槐映入眼帘。记者用手机扫了扫国槐上的“身份证”:1100年树龄、豆科槐属,形态特征、历史详情、植物文化……国槐的前世今生跃然“掌上”。据了解,这是天水众多的古树名木之一。
近日,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天水。

天水市秦州区文庙(孔庙)里的国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虎 摄
“古树名木是珍贵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研价值,是天水‘活’的文物。”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付建红介绍说,普查显示,天水现有古树4810株,以国槐、柏树、柳树等树种为主,名木有银杏、白皮松、玉兰等10多种,其中超过千年树龄的就有100多株。
天水古树名木种类多、树龄高,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名片,但随着城市建设的拓展,部分古树名木生长环境受到侵蚀,加之受病虫害、管护措施不力等因素,生长状况令人担忧。
“2019年,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际,用好用活地方立法权,选择小切口立法,制定出台天水市第一部实体性法规——《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条例》施行三年多来,看到一株株郁郁葱葱的古树“青春焕发”,天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陈维林说,我们要通过立法保护好天水的古树名木,为子孙后代留下“绿水青山”。
据了解,《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共二十四条,主要规定了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保护原则、管护责任、监督激励、规划保护、禁止行为、法律责任等内容。明晰保护范围、规定单位和个人的保护义务、建立古树名木养护激励机制并规定禁止行为……《条例》为天水市保护古树名木注入了澎湃动力。
对全市古树名木进行普查建档,建立数据库,给每株古树名木戴上“身份证”,保护工作走出坚实一步。
针对古树名木普遍存在的生长环境差、病虫害严重、水肥条件不良等影响古树生长的情况,天水市多措并举加大管护力度。付建红说,“相关部门认真落实《条例》规定,制定了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方案,整治古树生长环境,对步行街、巷道内、城市道路和绿化带中的古树设置护栏进行保护,同时加强对古树名木病虫害的防治巡查。”
在文庙(孔庙)里,记者看到一株古树虽然倾斜,但依然顺势生长,枝繁叶茂,原来是有两根粗壮的假树枝撑在倾斜的树干下,既保证了古树的正常生长,又不影响游客观感。付建红说,像这样的古树名木保护措施还有很多,我们实行“一树一策”,为其制定个性化保护方案,通过专家会诊,评估古树生长环境,对树洞进行清理、杀菌消毒等方式,对古树进行修复和病虫害防治。
“《条例》施行后,天水市各级政府坚持依法保护原则,先后投入500多万元资金用于保护古树名木,使300多株濒危古树得到有效救治。”陈维林对记者说。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为了清楚掌握全市《条例》的贯彻情况,2020年8月,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在麦积、武山、清水等区县进行执法检查,通过了《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审议意见》。2021年8月,天水人大常委会又组成督查组,深入秦安、张家川等县,对贯彻落实《审议意见》进行了跟踪督查。
保护古树名木是全社会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尽一份力。付建红说:“《条例》出台后,我们丰富和创新宣传方式,提高《条例》知晓度,引导市民和游客树立起保护古树名木的理念,动员更多力量参与到保护古树名木的实践中,共同守护好天水的绿色‘活化石’。”
天水市各有关部门通过专题调研、执法监督、跟踪督查、宣传教育方式,让保护古树名木行动实起来。
古树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是一个地方的“根”。如今的天水,保护古树名木已蔚然成风。
在秦州区南郭寺,有一株2500多年的大龄古树,它扎根大地、向阳生长,见证着历史。
天水:立法守护城市的“根”与“魂”
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因为一棵树,恋上一座城。
天水南郭寺,距今2500余年的春秋古柏依然苍劲雄浑。
分布在全市拥有100年以上树龄的4000多棵古树,是天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活着的名片。
“古树是大自然馈赠给天水人民的礼物,我们一定要立法保护好。”天水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陈维林如是说。
9月17日上午,由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组织开展的“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与实践”集中采访活动走进天水市。天水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如何保护好以古树为代表的“根”,以城市文明为代表的“魂”,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用好地方立法权,创新探索小切口立法,紧密结合地方实际,依法保护城市的“根”和“魂”。

“古树是活着的文物,它们历经百年甚至千年沧桑,跨越世纪、跨越千年依然与天水人民朝夕相伴,我们必须保护好他们。”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心主任付建红表示,特别是一些千年古树,按照年龄来说都是耄耋老人,必须精心规范养护。
保护古树的经费,全民共护的意识,规范科学的养护等都是古树保护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有些古树生存空间被硬化,有些古树生长在居民小区,与居民争空间。”付建红说,在古树保护中这样的问题需要法律规范。
天水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制定《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列入2018年度立法计划。2018年经常委会两次审议,2019年1月13日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再次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
2019年3月28日,经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批准,《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自2019年6月1日起施行。
“《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是天水市获得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第一部实体性法规,也是一部具有天水特色、符合市情实际、便于操作的地方性法规。”陈维林表示。
《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共二十四条,主要对立法目的、定义分级、适用范围、保护原则、管护责任、禁止行为、法律责任等作了规定。它的出台,为加强和规范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有效防止损害古树名木违法行为提供了法治保障。
《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持续监督和支持下,在市、县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有效实施下,通过合理的经费保障得到较好的贯彻实施。

2020年上半年,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多次深入县区开展依法古树保护调研检查,监督整改存在问题。
8月,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又组成执法检查组开展了《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执法检查。
8月28日,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听取和审议执法检查组的执法检査报告,并以联组会形式开展了专题询问,通过了《天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审议意见》。
同月,天水市人大常委会组成督查组,就市政府贯彻落实《审议意见》情况进行了跟踪督查。
一系列的视察、执法检查、督察让《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落到实处,成为天水古树的保护盾牌。
2021年,天水市完成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共普查古树名木4810株,登记建档4765株,挂牌2300株。
其中新发现秦州区汪川镇高山刺叶栎古树群,麦积区甘泉镇泰山庙古柏树群、古油松群,麦积镇崇福寺古柏树群,新阳镇凤凰山古木梨树群、桥子沟古木梨树群,清水县金集镇古柏树群等为天水古树名木再添新绿。
同时,依据《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天水市各级政府加大对古树保护力度,特别是对破坏和影响古树的行为依法查处。
武山县对马力镇王门村村民烧毁楸桐树案件依法进行严肃处理,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对后续处理措施落实情况及时进行跟踪宣传报道,以点带面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保护古树名木意识。
秦州区对太京镇部分古槐树电线电缆以及绳索铁丝嵌入树身影响古树生长问题,依法进行拆除,消除安全隐患。
秦安县对普渡寺千年白皮松周围房屋围绕、地面硬化影响正常生长问题,重点督办,拆除南面院房和硬化地面,严格落实救护措施。
一项项措施不仅保护了古树本体,还保护了古树生长空间。

“我们已经抢救复壮古树202棵,这些古树都是几百年、上千年的老树,不仅要保护,还要专业科学地保护,《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施行,给了我们规范和标准,为我们进一步保护好古树提供了法律支持。”付建红说。
杜甫的《秦州杂诗·十二》中就有对南郭寺春秋古柏的描述。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中的老树就是春秋古柏,在杜甫生活的那个年代,都已经是老树,时光又过千年,老树依旧相伴,这是一座城的幸福。
在天水,还有很多像春柏一样有传奇故事、有人文历史的古树,通过《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施行和保护,它们将继续与这座城市相伴下去。

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天水不仅有古树还有古城、古民居。
陈维林表示,作为地方人大,他们将用好立法权,从小切口入手,立惠民之法,探索为天水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提供法律保障,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1日正式施行的《天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由天水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于2021年11月30日表决通过,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2022年3月31日审查批准,是天水市制定的第四部实体性法规。
“为文明立法,让文明入心”这是天水人大常委会小切口立法的又一次尝试,旨在通过法律规范和引导群众文明新风,共创美好家园。


天水西关古城原来是一片老街区,公共服务设施落后,居民人居环境较差。通过升级改造老街区成为古城旅游区,与城市一起换新的还有居民的文明水平。
“《天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施行以来,经常组织宣传,我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文明素养也要提高,像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不文明行为不应该有,我发现了也会劝阻。”天水古城居民张敏告诉记者。
“有了《天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我们劝说市民有法可依,比如楼道乱堆乱放以前说还有人不听,现在我们拿条例中的法条给他们解释,大家配合多了。”秦州区自由路社区副主任王平表示。
天水市正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我们每个人都是文明城市争创者,《天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开门立法,从开始就是全民参与,对市民文明素质提高是一种推进,期待良法善治,为文明城市增砖添瓦。”天水市文明办调研督查科科长李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