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共识
-----天水市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成果

2021年7月24日,天水市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指导,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中共天水市委统战部主办,天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承办。本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甘肃省关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一廊一区一带”行动部署,研究探讨天水市依托伏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路径,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天水品牌”。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逯克宗在本次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市人大副主任李焕珍,市政协副主席高媛瑾出席研讨会开幕式;来自全国的10位知名专家学者应邀发表主题演讲;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各县区民宗局局长、市级五大宗教爱国团体代表共计80余人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以“多元一体、同根同源--用伏羲文化构建各族群众共有精神家园,在文化认同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通过会议研讨和赴麦积山、伏羲庙实地调研,形成以下共识,我们称之为“天水共识”。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天水自古即为多民族杂居之地,相互之间有着深切的交流与冲突,堪称一处典型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存续之范本;伏羲是中华人文始祖,亦称始祖神,诞生于古成纪(甘肃天水),距今已有100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真实的伟大人物,具有广泛而又深层的代表性,所代表的是中华本源文化。太昊伏羲是西北伏羲与东方太昊在中原地区融合的结果;作为万年以来形成的历史积淀,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伏羲文化在天水广泛传播,是天水各族群众共有的文化遗产;伏羲文化是“和”“合”文化,在全国多个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具有重大影响,是各民族团结进步重要的文化因素;伏羲文化是由各民族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共同体,它是各民族共同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其所蕴含的“追梦”“创造”等精神是中华民族追求团结进步统一的内动力;中华民族由多元汇聚到一体,上古中国由万国林立到走向大一统,无不源自伏羲文化;伏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根本和根脉,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底蕴、底色和底版;伏羲文化是中华大一统政体的重要精神支柱,伏羲传说同源一体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积极意义,伏羲文化研究是一种关于中华文明根文化的探寻,中国从古到今,伏羲氏的传说传达了一个共同的文化信息--中华文明的同根性,这个根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伏羲文化源从其诞生开始就具有高度的统摄和融合功能,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民族融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区域的族群或民族必然会形成各自的分支文化,但由于伏羲文化具有高度的统摄功能,使得这些分支文化最终能够融合到中华文明体系当中,形成了今天这样的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伏羲文化就是要通过启发、互动方式唤醒、重构和刻写关于伏羲的记忆,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天水市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甘肃属于首次,将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度融合,是天水市民族工作的创举;天水市以传承弘扬伏羲文化为抓手,以增强文化认同为目标,在全市各族群众中构建共有精神家园,在文化认同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国具有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有效抓手。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10位专家学者全体签名。
宫长为(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兼秘书长);
徐日辉(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向以鲜(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李继武(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宗教研究所所长);
马步升(甘肃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若冰(天水日报社高级编辑);
刘雁翔(天水师范学院教授);
雍际春(天水师范学院教授);
刘复兴(天水民俗博物馆馆长);
余粮才(天水师范学院教授)。
2021年7月于甘肃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