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天水新闻>>天水>>正文
人民日报记者走进甘谷县西坪村采访的故事(图)
(2021/2/8 9:51:24)  来源:学习强国  打印本页

中国记者|把村民们奋斗出来的幸福故事讲出来

  我想先讲两个故事。

  这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15年。那一年,一个叫王国平的农民,他4点就得起床,饱吃干粮,喝足热水,然后,提上旧布袋,揣上杂粮馍,出门了。王国平不是要远行,而是去赶集。大山盘踞,小路蜿蜒,村里不通汽车,步行4个多小时,才能到镇上的集市。那一年,王国平47岁,走了40来年山路。

  这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21年。暂且不表,后面细说。

  故事里的村子,是甘肃甘谷县磐安镇西坪村,也是我2021年“新春走基层”的村子。在分社工作近7个年头,“新春走基层”一年都不曾缺席。今年(2021年)接到分社领导的通知后,西坪村进入了我的视野:自然禀赋差,产业基础弱,思想观念旧,全村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度被挂牌督战,直到2020年11月才整体脱贫。光从资料便能确定,这是个有故事的村子。但能不能体现“脱了贫更要加油干”的主题,我心里有些打鼓,脱贫如此不易的村子,“加油干”会不会后劲不足?

  带着不确定,踏雪进西坪,认识了村民王国平。后来,他成了我报道里的主人公。

记者王锦涛(右)在王国平家采访

  “到底有多穷?”王国平搓了搓布满老茧的双手告诉我,到2014年前后,不少人家里,炕上连个褥子都没有。至于白面饭,那得大年三十才吃,不是舍不得,真是没得吃。像村里其他贫困户一样,王国平勤快、肯下苦,可出尽了气力,最后还得拿粗粮“哄肚子”,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美美吃顿白面馍。

王锦涛(左)采访村里老人

  都说穷则思变,但在跟村民的交流中,我渐渐感受到,若是穷久了,也就穷惯了,不是不想变,是不知该咋变。过去这些年,贫穷如大山,王国平们脚步趔趄,无处突围。那最后咋脱贫的?王国平告诉我,种架豆王,搞养牛场。为找准脱贫路,各级干部遍访农户、调研分析,镇党委书记甚至在村里驻扎了3个月。“党组织为咱找出路,只要肯下苦,土里能生金。”王国平的话,让我眼前一亮。担心倒回去再受穷吗?“断然不可能!”王国平说,风调雨顺,产业起步,西坪人的干劲十足。大伙儿在土地上精心耕作,三九天还有人在地里忙活,“连晒暖暖的功夫,都花在了庄农和养殖上”。

  顺着王国平的话,我迅速在采访电脑上敲下:精准扶贫的伟大功绩,不仅让老百姓吃穿无虞、住行方便,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贫困户干劲十足,精神饱满。走出火炉正旺的屋子,我看见村民在山下竖起的大标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大山苍莽,亘古未变,但我在细微的褶皱处,却看见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嬗变,惊叹“换了人间”。回到县城,“加油干”的故事,在我笔端如流水般潺湲而下——曾经闭塞的沟壑,早已通车通路,从村子到镇上最多1小时;曾经贫瘠的土地,换了新作物,人均增收1万多元;曾经的杂粮馍,如今成了稀罕物,细粮吃久了还想换换口……甘肃

甘谷县的县委副书记舒时光(左)给记者王锦涛(右)介绍情况

甘肃甘谷县磐安镇西坪村村头的大标语

  “新春走基层”,为的是书写人民;“新春走基层”,关键要“人民书写”。做个讲故事的人,用文字记录扶贫,就是用“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奋斗,记录全面小康的伟大,谱写乡村振兴的序曲。而这正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故事刊发于2021年2月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是:《甘肃甘谷县磐安镇西坪村——山沟里好消息连连》。

甘肃甘谷县西坪村

山沟里好消息连连(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王锦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3日 第 01 版)

  腊月十六,雪后初晴,翻山梁、穿沟道,顺着硬化路,记者来到甘肃省甘谷县磐安镇西坪村。

  群山环抱的西坪村,被“锁”在三县交界处,曾是全县最后3个贫困村之一:163户人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5户,贫困发生率达60.58%。

  以往,三九四九,墙根底下一蹲。如今,正是冬闲时节,村里却很少有人闲着。

  “如今啊,工夫都花在了农田里,架豆王长不好都难。”村民王国平说。

  原来,这些年为了找准脱贫路子,各级干部遍访农户、调研分析,请专家、找把式,为西坪村“把脉”,最后因地制宜找准了特色产业——种植架豆王,村里的海拔、气候刚合适。

  “党组织为咱找出路,只要肯干,土里能生金。”王国平在自家地里种下了两亩架豆王。他悉心照料,去年就获得丰收,两亩架豆王一共挣了1万多元。

  “去年,村上发展基建,用工的地方多,我得空就去打工,每天能挣120元。”王国平算了笔账,架豆王的收入,加上自己务工挣下几千元,在外地务工的儿子过年能带回近3万元。全家人年收入4万多元,人均纯收入过了万。

  村里人都直说没想到,山沟里种出紧俏菜,县里的合作社上门收购架豆王。如今,全村种植的架豆王达到300多亩,户均增收1万元。

  如今的西坪村,晚上亮起了路灯,建成了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原来的青泥滩,被打造成河堤风情线,流水潺潺。这家盖新房,那家娶媳妇,还有人家买了车。去年,西坪村整体脱了贫。山下的大标语振奋人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产业起步,西坪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如今,村里又建成3座养殖场,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圈养一年出栏。“我也打算入伙养牛。集中养牛,集体出售,自己少操心,还能卖上好价钱。”王国平信心满满。

  “咱这山沟里好消息连连,日子越过越红火。”王国平起身,给炉子里添了块硬柴,本就很旺的炉膛,火苗又往上蹿了一节。

  友情链接:

本分实在传家久 

人民日报记者 王锦涛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07日   04 版)

  在甘肃天水,沿着山路往北走,到了麦积区和秦安县交界的山岭上,有一个叫刘缑的自然村,那就是我母亲的娘家。她出生在那里,并生活了20多年。

  我的母亲,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农家妇女,一辈子勤勤恳恳,风里雨里,不说累不说苦。下地干活,回家喂猪,闲了做些针线活。母亲爱煮罐罐茶喝,廉价的茶叶放得多、泡得浓,味道极苦。她说,这样喝有劲,干活有力气。母亲已过天命之年,始终相信社会光明,相信勤劳致富,相信本分实在才能传家久。

  一进腊月,母亲就开始掐着指头算日子,盼着我和弟弟回家过年。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多少文化。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交通信,她始终处于手忙脚乱的学习中,就连用微信打视频电话也是最近才掌握。她知道我是个记者,却并不清楚记者具体都干啥,只晓得要采访写字。所以,她很少给我打电话,生怕打搅了我的工作。

  今年回家,母亲不知从哪里知道了新闻敲诈的说法,突然对我说:“从根子上讲,你还是农民。老话说,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你干的工作我不懂,但应该也是这么个道理。要说实话干实事,千万不要偷奸耍滑。咱家祖上都是老实人,吃过亏但没害过人。”听母亲这么说,我先是吃了一惊,接着又暗自慨叹,原来这人世间,母亲的话真深刻,真有力量。

  我家大坪村,在沟壑纵横的北山上。北山是土山,缺水。前些年,家里养猪,水成了大问题。每天早中晚,母亲推上小推车,去到村里唯一的泉眼旁,一马勺一马勺地把3个30升的塑料水桶装满。然后,再将这重达180斤的水,沿着山路独自推回家。

  一路爬坡,夏天太阳毒辣,汗水滴在厚厚的浮土上,能听着响。冬日里三九天,铁把手上的寒气,透过劣质的线手套直往手心里钻。纵然是这样苦,母亲一干就是数年。直到后来,政府出资,为整个山村通了自来水,母亲才歇了一口气。她常说,人一辈子的路,最终都要靠自己。靠自己踏踏实实地干出来,才会有好日子。

  按照惯例,大年三十晚上,母亲包了扁食。吃饭时,母亲喝下一小杯白酒后说,“我和你爸都老了,在供你们上学的时候,榨干了力气,再想帮衬你们,基本上没了可能。你们兄弟成家买房,看来只能靠自己了,我们尽量不成累赘,保护好身体,不随便进医院。”我转过头,泪水顺着喉咙流。

  每年回家,都能发现,母亲在变老,白头发越来越多,皱纹越来越深。母亲不会做大菜,但面条擀得好。每次回家,她都要给我做浆水面。面一定要自己手擀切细,再炒上一盘绿辣子。人的胃是有记忆的,母亲知道,小时候,能吃上一碗白面条,那就是我的饕餮盛宴。如今回家,到了饭点,只要看我坐定,一碗热腾腾的面条就端了上来。母亲站在一边,看着我狼吞虎咽,高兴得像个孩子。

  母亲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到天安门广场看看。去年夏天,我带着父母看了升旗,又登上天安门,再进故宫博物院。吃饭时,听得一碗炸酱面25元,母亲偷偷将碗底的酱汁都舔干净。登临八达岭,在好汉坡前,母亲让我给她和父亲拍照留念。回去的车上,她说,这辈子到过了首都,没啥遗憾了,再就要赶紧回家,这次出来花钱不少,要好好干活,一分一分地挣回来。

  故乡人多地少,山地尤其贫瘠,收入微薄。但人人活得高贵,精气神饱满。又一年返乡,又一次回家,母亲又对我再三叮嘱。每年她都要说,总结起来其实就一句,不管世事咋变迁,人心定然要良善。

人民日报记者汇入回家的人潮,看见变化的中国——

春节返乡记

《 人民日报 》( 2017年02月02日   01 版)

  编者的话:一个村子里有一个中国。这个春节,常年奔波在外的本报记者回家与亲人团聚,他们利用返乡的契机,感受家乡的变化,写下观察与思考。

  不带偏见,只录看见,看见的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中国,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中国。故乡虽不完美,但并不缺少美,还将越来越美。乡土中国,没有旁观者,美丽中国,需要建言者、建设者。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奔一路、盼一路回到的那个家乡,有泥土芬芳,萦绕着我们最深的牵挂;有发展期盼,期待我们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

大坪村,变化大

本报记者 王锦涛

  大坪村,甘肃天水麦积区一个普通的小山村,那里便是我的家乡。虽然叫大坪,却一点都不平。村里全是山地,吃水也成问题。小时候,早上4点多起床,推个手推车摸黑出门,在村里唯一的泉眼边等水,去得晚,水就会被别人舀没了。

  13岁之前,我从未走出过村子。在村里上小学,帮着干农活。那时候,对一个农家男孩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是掌握种庄稼的本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让我很早就明白,在十年九旱的山区,丰收和勤劳并非正相关。当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时,顿顿能吃白馒头,是我心底最大的愿望。

  那时,从村里到镇上赶集,要走20多里山路。起初都是步行,来回一趟好几个钟头。后来,农用车开始载客,一车能拉数十人。由于坡度大、弯道急、尘土厚,出过几次严重的车祸,我的表弟也在一次车祸中停止了心跳。

  这条山路,也是我的求学路。村里只有小学,初中要去镇子上。无论风霜雨雪,每个周六的晚上和周日的下午,都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山里娃,背着书本和一周的干粮,走在或泥泞或积雪的山路上。

  如今的大坪,早已不是当年的大坪。带着记忆返乡,我看到了新的活力正在迸发。

  村里不再穷。现在,村里基本上都已转向种植经济作物。苹果、花椒、外出务工支撑起了大坪村脱贫致富的脊背。今年从省城驱车回家,上山的路都已硬化,班车准点发车,弯道和崖边均设置了护栏。

  勤劳就有回报。“谁家的孩子挣了多少钱”“谁家的娃娃买了新车”,既是街坊的谈资,也是父母的面子。村里的年轻一辈都说,在外工作,只要人勤快,就能挣上钱。

  观念的改变才是最大的改变。农民一辈子两件大事,造一座新房、给儿子娶媳妇。近几年,村里人基本上都盖起了新房,曾经破败的土房子,永远地存留在了上世纪的照片里。娶媳妇,过去“干礼”张嘴就是十来万。此外,表面上看,孩子是自由恋爱,实际上,到最后还是家长说了算。今年,一个族弟订婚,双方父母见面,不再谈“钱的事”,只要“孩子愿意就行”。

  一个村子里有一个中国。当我回到大坪村,切身感受这里的变化,就像在触摸时代的变迁。全面小康的建成,必将让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的固有观念,成为泛黄的记忆。

新春走基层·感受除夕夜 

秦腔吼出新年景

本报记者 王锦涛

《 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28日   04 版) 

  还未进得村,就闻秦腔声。

  年三十晚上,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大坪村的秦腔自乐班已经吼了起来。自乐班设在村民王建伟家,他把一间房子专门腾出来供大伙儿唱戏。夜色渐浓,记者掀开门帘,火炉烧得很旺,围坐了数十人,都已沉醉在秦腔演绎的悲欢里。

  “唱戏的乐器,都是自乐班成员自己凑钱买的。”村民王振川说, “在我们这儿,观众就是演员,演员也是观众。”秦腔又称“乱弹”,是我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如今在陕西发扬光大。

  大坪村山路蜿蜒,到镇上有10公里。“现在硬化路直通村里。”村民王润强说,早些年全是土路。“娃娃们上学也苦。都住在镇上的老乡家里,周六晚上走回来,周天下午背上酸菜和馍馍,再回去。”王建伟有些感慨,一个煤油炉子,一个面袋子,娃娃们自己做饭、刷锅、洗衣服,“冬天,手上全是冻疮。”

  现在日子好了,很多人家里都有车。“镇上的学校都有宿舍和食堂,吃饭既便宜又有营养。”村民王利君上六年级的孩子,吃住全在学校。王利君父亲原来是村里秦腔剧团的“台柱子”,他现在是自乐班的“金嗓子”。“打小就喜欢唱,大伙儿一起热热闹闹,才有年味。”

  大坪村全是山地,吃水更难。刚回到村里的海军军官王瑞琪还清晰地记得小时候在村里唯一的泉眼边等水。“早上4点多起床,推上小推车,摸黑出门。”现在水龙头家家有,如果冬天也能正常供水,等水吃将彻底成为历史。

  村里的收入基本靠种植苹果。路通了,水通了,苹果也能出山了。“钱包自然鼓了。”王建伟乐呵呵地说。这两年精准扶贫推广开来,王建伟则开了家小卖部,交给妻子打点,自己天天下地种苹果。“不能光靠政策帮扶,要想真致富,得自己勤快多动手。”王建伟指着一桌子年夜饭说,“你瞅瞅,鸡鸭鱼肉、新鲜蔬菜,啥都不缺。”

  山下的镇子上烟花璀璨,山上的村子里秦腔吼唱。“在我们天水,秦腔才是大戏,过年唱秦腔才过瘾。”王建伟说。

 天水在线走进大坪村专访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

2017年2月4日

△天水在线2017年2月3日在大坪村采访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右)

△大坪村秦腔自乐班

  鸡年新春大吉大利,鸡年日子红红火火。就在今年春节期间,天水市麦积区石佛镇大坪村因为《大坪村,变化大》 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让天水人民感到十分自豪。大坪村,这个普通的小村落无疑也成了天水人春节假期中最为关注的网络热点。文章的作者,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也是土生土长的大坪村娃娃。听说王锦涛还在村上,天水在线第一时间走进大坪村,对这位天水的“山里娃”进行专访。

  2月3日,天水在线走进大坪村,实地感受大坪村这个小山村的大变化。去村里的山路蜿蜒,但全都是硬化路,路两旁的田地里种满了苹果和花椒,一路上时不时有走亲访友的村民驾驶小桥车迎面驶来。一进村子,新建的村小学和巷道边的太阳能路灯格外引人注目,村里的秦腔自乐班吼唱秦腔,高亢深沉。有活力、有潜力,这是大坪村给记者的第一感受。

△大坪村远眺

  麦积区石佛镇大坪村地处麦积区渭河流域北部山区,全村共4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327户158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6户、847人,贫困发生率为53.4%。全村耕地面积2456亩,其中核桃园800亩,花椒410亩,苹果1120亩。2016年脱贫36户、145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9.8%。

△王锦涛

  王锦涛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天水山里娃,依靠自身努力走出大山来到首都北京,成为了一名人民日报的记者。春节回家期间,他用笔墨记录近年来家乡的变化,书写自己的切身体会。《大坪村  变化大》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让全国人民知道了这个天水普通村落的发展变化。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王锦涛,13岁之前从未走出过村子,上学之余帮着家人干农活。初中到了镇子里的学校,但20公里的山路步行少则要几个钟头,和其他那些山里娃一样,他只能每周回家一次。“那时候家里条件苦,只能每周六下午回趟家,周日背着一周的干粮再返回学校,很多时候还没等到周末干粮就已经变质,但也只能就着吃,总比饿肚子好。” 王锦涛说。

  就是这种艰苦的环境让王锦涛从小就懂得一定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大山,改变命运。

  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师范大学,本在高中时期就对文学十分感兴趣的他一心想学习文学,但受家人的影响他选择了历史专业。然而,他的内心世界一直住着一个文青,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写诗歌和小说。

  大四毕业季,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人民日报的招聘公告,王锦涛便毫不犹豫地选择“进京赶考”,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被人民日报所社录取。

  满怀信心进入报社,王锦涛依然感觉到了一种差距。在总编室一年的悉心学习和积淀,让他渐渐成为了一名真正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2015年,王锦涛开始在人民日报青海分社驻站。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知疾苦、有悲悯,是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操守,王锦涛牢记人民日报记者“要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看问题,在田间地头找感觉”的精神,行走青海,记录变迁。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右)在村里留影 

  2017年1月26日(腊月二十九),王锦涛回到家乡大坪村,走在家门口的水泥硬化路上,看着家家户户盖起的新房,出门就能听到乡亲们自娱自乐的秦腔弹唱,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果树、庄家,村民下山再不用步行,随处可见的私家车在村里来来往往。王锦涛对家乡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颇有感触,随即将这份感情写进了文章。

△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家

  《人民日报 》(2017年02月02日)头版头条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的返乡记《大坪村,变化大》,同时,《人民日报 》(2017年01月28日)4版刊登了人民日报记者王锦涛采写的《秦腔吼出新年景》的文章。两篇文章分别描写了王锦涛春节返乡期间对家乡大坪村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亲身感受,在天水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家乡登上《 人民日报 》感到骄傲。

△大坪村小学

  王锦涛以一个见证者的身份让家乡为全国人民熟知。时代变迁,村里变化,实现的已不仅是脱贫,小康生活也不再是梦想,大坪村的小康建成正一步步越走越近。

  请看网民留言:

相 关 新 闻

·人民日报|甘谷县磐安镇西坪村:山沟里好消息连连

新 闻 推 荐

汪小娟副市长检查春节市场保障工作(图)

·截至2月7日24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最新情况
·第一观察 | 总书记为这场学习教育“开课”
·嫦娥四号再度唤醒 进入第27月昼工作期
·印度北部冰川断裂造成至少7人死亡
·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最长一横”即将全线贯通
·驱逐外交官事件凸显俄欧关系紧张
·电子工业的这项“基本功”,为什么如此重要?
·印度北部冰川断裂致上百人失踪
·春节放假不到14天,如何进行居家健康监测?
·中国风筝亮相新西兰最大风筝节(图)
·中国军队向巴基斯坦军队紧急提供新冠疫苗
最 新 图 片
汪小娟副市长检查春节市场保障工作(图) 人民日报记者走进甘谷县西坪村采访的故事(图 赵卫东在秦安县开展“送温暖”春节慰问活动 蒋晓强赴武山县开展春节慰问活动(图) 王国先市长赴麦积区开展春节慰问活动(图) 天水市委书记王锐赴秦州区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天水资讯
·罗增芳检查工业企业安全生产及疫情防控工作(图)
·中共天水市畜牧兽医局机关支部召开2020年度组织生活
·紧抓冬春农闲时机 扎实开展农民培训
·汪小娟副市长检查春节市场保障工作(图)
·天水市非公经济组织党委开展节前慰问活动(图)
·天水市市场监管局开展机动车检验检测机构监督检查(图
·天水市政府政务大厅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图)
·天水市文艺界“迎新春·抗疫情·促振兴”美术作品展
·“十三五”武山水利工作建设综述(图)
·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机关党支部召开2020年度组织生活
·索鸿宾开展春节前走访慰问活动(图)
·麦积山大景区党工委基层党组织召开2020年度组织生活
·武山: “三加强三到位” 切实抓好安全生专项整治(图
·人民日报|麦积区:织牢疫情防护网,不搞简单“一刀
·李菊霞开展节前慰问等活动(图)
·人民日报记者走进甘谷县西坪村采访的故事(图)
·刘天波主持召开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图)
·清水县召开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图)
·政协甘谷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公告(二)
·政协甘谷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公告(一)
·赵卫东来秦安县开展“送温暖”慰问活动(图)
·秦安县召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李宽余节前慰问退休老干部和乡土人才代表(图)
·政协甘谷县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胜利闭幕(图)
·秦安县召开当前重点工作安排会议(图)
 文化历史
·腊八节的由来与朱元璋有关?它的习俗不只有喝粥
·抗美援朝运动在甘肃(图)
·中国的节日文化
·老兵高晋文:亲眼看着黄继光牺牲
·祖国·正义·和平——抗美援朝纪念馆巡礼(图)
·2020年春节为何来得“早”?
·吃水饺、喝羊肉汤……你家乡的冬至习俗有哪些?
·中秋佳节,品味总书记讲话中引用过的经典诗词
·赏月拜月、吃月饼……你记忆里的中秋节什么样?
·立夏习俗知多少?食用五色饭 “称人”以验肥瘦
·“杨花落尽子规啼”:20日16时55分“谷雨”(图)
·原来你是这样的清明节
·21日5时58分“春分”:百花争明媚,莫负好春光
·“二月二”民俗专家详解“龙抬头”
·2月19日7时4分“雨水”:春雨脉脉,柳丝含烟
 博 客
·李三祥:赴一场品茶之约
·小年九女诗人游南宅
·马跑泉赶年集
·又是一年腊廿三
·李晓东:惆怅纳兰
·今日立春有寄
·行吟避暑山庄
·烟雨阁:雪后天水湖
 播 客

·保守国家秘密人人有责
·袁丫丫代言武山豆角
·《我和我的祖国》
·杨彦东:初冬牧场
·秀金山风光
·进入天水古村落
·温家峡红叶
·高原:渔家傲
 娱 乐

·2021年总台春晚将推出魔术剧、微型音乐剧等新节目类
·中国视协:郑爽超越道德底线
·2021年元旦档票房创新高 中国电影迎来开门红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揭晓 《夺冠》成最大赢家
·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提名名单揭晓
·国庆档近37亿元票房再创佳绩 提振电影市场有序恢复信
·金鸡百花电影节首设科幻论坛(图)
·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揭晓(图)
·第3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提名揭晓
·“弹幕版”四大名著电视剧缘何受年轻人追捧

 社 会
·“春运母亲”11年后为何仍然击中人心
·2月天象:两颗红星把月“拱”,元宵月儿十六“圆”
·华融公司原董事长赖小民被执行死刑
·拍案|赖小民伏法,贪腐没有“免死金牌”!(图)
·隐匿望奎行程 大兴安岭一女子被拘
·长沙检察机关通报“女法官遇害案”:犯罪嫌疑人向某
·一名中国留学生在芝加哥枪击案中遇难
·西安宣判一黑社会性质组织案 首犯被判处死刑
·网络谣言伤人,真的没“法”管?
·东莞网约车司机闯红灯送患儿事件现“乌龙”

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50006 Copyright 2005-2006  天水在线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电话:0938-8218028 13893879576 QQ:57530489 邮箱:tswjy@126.com 

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