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以来,天水市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绿色发展,强化提质增效,积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大力发展特色林草富民产业,持续推进生态振兴、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扎实推进生态修复、生态保护和生态富民“三大行动”,用心念好“山”字经,着力打好“生态”牌,切实走实“两化路”,实现山川增绿、林草增效、农民增收,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林区安”的富民之路,奏响新时代绿色发展协奏曲。

大规模高质量国土绿化扮靓"天水绿"
2016年以来,我市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三北五期防护林建设、生态公益林管护、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林草退化治理修复、天然林保护、森林抚育和经济林果提质增效等重点工程,按照“一轴、两山、四河、八带、十园、多点”的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城区绿化景观提升、市区南北两山提质改造、重点流域堤岸治理、国省干线廊道绿化、现代林园综合体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乡村四旁绿化美化、经济林果及花卉种苗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和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十大绿化工程”。2018年启动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三年行动计划,每年制定全市国土绿化实施方案,2020年又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推进城乡一体绿化进程,努力“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切实增强城市森林氧吧功能。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各类生态造林136.14万亩,创建千亩以上义务植树基地50多处,义务植树4000多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85%以上,道路绿化6539.85公里,绿化率达到80%以上,村庄绿化率达到30%以上,市区建成区南北两山绿化率达到94%,全市绿地面积达到1968.0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8平方米。全市森林面积达到754.66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42.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36.45%,比“十二五”末的33.21%增长3.24个百分点,草原植被盖度由82.98%增长到84.02%,林草植被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绿美交融蓝图越发彰显,“天水绿”已成为天水的一张靓丽名片。

发展特色生态林草产业筑宽“脱贫路”
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围绕“生态补偿脱贫一批”要求,紧盯生态护林员、退耕还林、林草产业、生态效益补偿、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和林草项目精准倾斜的“五个精准到户,一个精准倾斜”的扶贫举措,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和草原产业发展助推生态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确定林业工程项目、林业产业和生态保护三大类共10项具体扶贫措施,通过争取生态护林员项目资金、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产业,吸纳贫困人口参与生态造林务工,切实加大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全力推动生态扶贫深入开展。五年来,全市累计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12636人次,生态护林员人数从2016年的1261名增加到2020年的6968名,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0028万元,惠及贫困人口60064人次,人均增收1288元;通过林业工程共吸纳就业28271人次,支付劳务费1.8亿元,人均6300多元;发展生态、经济林果和花卉苗木繁育基地33处,注册育苗企业139个,农民合作社160个,带动贫苦户18782户,户均年收入3万元左右,林草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绿色家底逐年厚实,走出了一条增绿增收和生态脱贫互利双赢新路径。

优化完善资源管理体系奏响“和谐曲”
进一步完善以公益林管护、森林草原防火、林业行政审批、有害生物防治、林草行政执法为主要内容的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市、县、乡、村、护林员五级管护网络,落实管护人员,划分管护责任区,签订管护合同,设立了管护站点,将全市167.26万亩重点公益林纳入国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定完善了《森林草原火灾处置应急预案》,与各县区签定了森林草原防火目标责任书,落实关键时段、重点区域设卡盯防、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信息反馈和零报告制度,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群众广泛参与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格局,实现连续五年无大的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的要求,积极探索无公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新模式,共检疫各类苗木2.29亿株,检疫率达到100%,有效遏制了侧柏叶枯病等病虫害的蔓延;坚持常规执法和专项行动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执法力度。2016年以来,先后开展“飓风1号”“天目-17”“春雷、绿剑2018”“绿卫2019”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等专项整治行动,共查处各类林草行政案件853起,案件查处率达到100%,切实保障了森林草原资源安全和林区和谐稳定。
(天水在线编辑: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