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产业是根。农民、农业和农村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科技部门的主阵地和大舞台。要把特色资源变为特色产业、特色产业变为富民产业,科技扶贫必须持续发挥驱动作用。近年来,针对全县产业发展需求,以科技特派员为主力军的科技服务队,积极推广实施“科技+产业”扶贫模式,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产业扶贫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科技宣传助推扶贫政策落地,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
从提高群众科技意识入手,将“扶志扶智”列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人才集聚的组织和科技优势,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送科技下乡活动,向贫困群众宣传脱贫攻坚的各项惠民政策、发展产业的致富举措、脱贫致富典型事例、各类涉农科技科普知识、信息和致富项目,让贫困群众增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的信心,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决心,进一步提高自我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几年来,县科技部门以全国科技宣传周、科普宣传日、科技工作者日、全国扶贫日、新时代文明实践科技志愿服务活动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科技三下乡、“科技助力精准扶贫专家服务团进村户”、“科技强国、科技为民”等系列科技科普宣传活动,累计组织宣传50余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5万多份(册),咨询服务1万余人。通过科技宣传,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一大批特色产业已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二、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激活产业发展新动力
由于贫困村产业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弱,产业造血功能和带贫能力不强。为此,科技局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富民强县、惠民示范工程、农业重大专项、民生科技等60项科技项目(国家2项,省列15项,市列43项),累计争取科技专项资金13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武山县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武山县蔬菜生产质量提升技术集成及营销创新示范》《甘肃省道地中药材产业化推广》《武山县尾菜肥料化利用技术示范推广》《武山县科技特派员精准扶贫农业科技示范村(基地)建设》《武山县高山寒旱二阴地区冷凉蔬菜试验示范》《武山县甘薯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武山县东西部产业发展协作特种水产引进试验示范》等一大批具有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在全县种植区推广应用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种植、道地中药材种植、尾菜处理肥料化利用、蔬菜集约化育苗、嫁接黄瓜、科学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原膜二次利用、土壤改良等技术,引进架豆、辣椒、西红柿、南瓜、香菜、芹菜、莴笋、蒜苗、西瓜、葡萄、草莓、羊肚菌、樱桃、甘薯、马铃薯、黄板泥鳅、三文鱼、中药材等新品种20类200余个,在贫困片带山区重点推广“粮-油-菜(中药材)”、高原夏菜、冷凉蔬菜等高效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贫困农民增收。建成武山县蔬菜核心示范种植基地8个,科技示范基地20个。
三、抓好科技培训,提升贫困户“造血”能力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和干劲。培育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本土化的致富能手是解决贫困的长久之计,科技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和关键因素,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科技特派员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围绕产业发展,采取现场讲解、示范指导、入户面授、集中培训等形式,给农民带去了新观念、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近年来,围绕贫困村特色产业,举办了蔬菜、林果、畜牧、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000多期,培训贫困群众20多万人次,发放科普、实用种植(养殖)技术、反季节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等各类科技资料30多万份,发放价值100多万元的化肥、种子、农药、喷雾器、地膜、棚膜、穴盘、架豆支杆等农资。培育养殖、林果、蔬菜、旱作农业等方面的科技示范户1000余户,培养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带头人,有效地提高了广大贫困群众依靠科技实现脱贫致富的能力,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走上致富路。
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为全县产业扶贫助力添色
积极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充分利用东部发达地区的科技资源优势,多次与天津宝坻区科技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对接,在产业合作、技术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人才交流等方面深化协作交流,不断提升东西部科技协作工作成效。通过交流学习,我县全面掌握甘薯品种、育苗、移栽、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农艺细节,把甘薯脱毒新品种送上了天津→武山扶贫快车,引进甘薯新品种“烟薯25号”进行种植试验,建立甘薯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3个,进一步解决了半干旱山区种植产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渠道有限的问题;引进水产新贵——黄板泥鳅、加州鲈鱼、三文鱼、观赏锦鲤等4.8万尾,建成特色渔业养殖示范基地3个,填补了我县渔业养殖上的一大空白;引进封闭式循环槽培生态系统技术在武山县蔬菜科技示范园区成功投入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有力促进了我县科研成果转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