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部署和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精神,按照“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要求,扎实推进产业扶贫,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引导贫困户发展果品11.34万亩,蔬菜7.2万亩、中药材7.17万亩、马铃薯24.51万亩、畜禽24.8万头只,基本实现了贫困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全覆盖。预计全年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人数61386人,其中种植业脱贫45089人、养殖业脱贫12952人、乡村旅游业脱贫2673人、其它产业672人。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天水市产业开发专责工作组及办公室,印发了《天水市脱贫攻坚产业扶贫重点任务分解责任清单》,建立产业开发专责组工作规则,制定了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分工。建立了县级领导包抓联系产业扶贫制度,组建了7个包抓工作队,抽调35名干部开展巡回督导,形成了产业开发专责组督导抓、行业部门分别抓、各县区落实抓的工作格局,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产业开发。

二是完善扶持政策。按照产业扶贫“五个一”工作路径,制定实施了《天水市产业精准扶贫“1+6+1+1实施方案》和《关于全面消除贫困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贫困村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贫困村果蔬保鲜库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扶持贫困区域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天水市2018—2020年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组织召开了产业开发专责组工作、龙头企业发展暨产业扶贫、“短平快”农业项目助推产业扶贫、银企对接扶持产业发展等专题推进会议14次。

三是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开展果、菜、药、牛、羊、薯六大特色产业与“一户一策”精准对接,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9.14亿元,因地制宜发展长效产业和“短平快”产业,坚持整片整带整流域发展,全市果品面积、产量、产值分别达到350万亩、198万吨和86.4亿元;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分别达到135.1万亩、380.82万吨和88亿元;畜禽饲养总量、产值分别达到2675万头只和84.4亿元;;中药材面积、产量、产值分别达到40.23万亩、8.76万吨和20.31亿元,马铃薯面积、鲜薯产量分别达到103.6万亩、36.9万吨。谋划筛选“短平快”农业项目160多项,总投资5.5亿元。

四是广泛开展产销对接。加强与东部城市特别是天津市对口帮扶区、江苏证监局等资本市场的有效对接,积极组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先后组织68家龙头企业参加了杨凌农高会、2018西北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暨甘肃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第五届张交会、第二十一届农洽谈会、第十六届农交会、第十九届绿博会展示展销活动,达成各类购销协议28项7.2亿元。贫困村建成果蔬保鲜库83座,新增储藏能力7.2万吨,购置箱式冷藏车3辆;新开工建设24座,预计新增贮藏能力1.1万吨。

五是加强农业保险。围绕果、菜、薯、药、牛、羊等特色富民产业发展,以保障贫困户收入稳定为目标,积极开展农业保险“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落实马铃薯、玉米、冬小麦、苹果、奶牛保险和种养产业综合保险,引导各县区开办“一县一(多)品”特色品种,引导贫困户参保。共落实农险保费收入7127.46万元、理赔7952.27万元。
(天水在线编辑:陶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