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7年,由天水市文明办组织的“天水好人”评选活动开展以来,共有60人获得“天水好人”荣誉称号,引发社会热议,受到广泛好评。他们当中有各类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他们都很平凡普通,但每个名字背后都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们职业分工不同,但都在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日前,2018年第四季度“天水好人”名单正式出炉,安小斌等15位市民榜上有名。天水在线《天水好人 百姓榜样》栏目将继续讲述每一位天水好人的感人故事,集中展示我市公民道德建设领域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进一步营造学好人、做好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助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深入有效开展。

廖三代,男,党员,48岁,麦积区党川镇党川村人,2008年9月创办天水市麦积区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现任合作社理事长。2011年被评为中国时代风采“中国时代英才人物”,2015年、2016年被党川镇授予“党员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6年3月被麦积区委、区政府评为“2015年度优秀农村乡土人才”,2016年4月被麦积区委、区政府授予 “天水市麦积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提起廖三代,在麦积区党川镇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不仅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更是一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好党员。10多年来,他始终坚定一名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不仅通过育苗自己脱了贫,而且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路,还让党川村遍布荒草的8道荒沟披上了“绿装”,给子孙留下了翠绿的生态屏障,而他扶危救困的人间大爱更是感动一方。
敢为人先,带领群众共同奔小康
十多年前,在镇党委和镇政府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廖三代打破思想顾虑,下定决心,利用党川镇自然环境适合种植树苗的优势,选择了个体经营的职业,优先发展育苗,育有1000亩树苗。2008年,由党川镇党川、花庙、刘坪、观音、石咀、夏坪等6个村和秦州区大门镇白集寨村45户农户参加的大青山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了。在廖三代的带领下,合作社采取统一采供农资、种子、种苗,统一技术标准规范,统一挂牌销售和自主分散管理模式,到2018年初,合作社成员就已达到200余户,带动党川镇党川、石咀和花庙等村420户农户发展苗木产业,培育了苹果、樱桃、核桃、油松、白皮松、华山松、樟子松、云杉、香花槐、刺槐、红豆杉等10多个苗木品种,种植面积达到3000多亩,平均每年出产优质苹果苗木约100万株、大樱桃30万株,其他各种绿化苗木上千万株,产品远销周边地区和省内外,农户每户收入2万元以上,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2013年,廖三代带领15户社员在麦积区甘泉镇窑庄村流转土地1186亩,建设标准化“花牛”苹果基地。同时,他又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市、区的号召,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组织社员到陕西省汉中市留坝等地学习猪苓、灯台七种植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也已初具规模。每当别人夸他给群众办了实事好事时,他总是淡淡地说,看到乡亲们致富路越走越宽,日子越过越好,他就心满意足了。

造福子孙,让荒坡荒沟披绿装
冷水河沟、板桥沟、立石子沟……这些都是党川村境内10公里范围的8道荒沟。在积聚了人力、财力之后的廖三代,目光也更加长远,很早就产生了一个想法,给家乡无偿种树,让这里的荒沟荒坡披上“绿装”,让祖祖辈辈生长的小陇山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
2009年3月的一天,廖三代在冷水河沟种下了第一棵落叶松树苗。从这天开始,他就带领乡亲走上了一条绿化荒沟荒坡的“长路”。虽然身边的亲戚朋友有的不理解,说他这是钱多人傻,拿着辛苦挣来的钱打水漂。但他不为所动,一直坚守着种树的信念,从未停歇。到如今,8道荒沟绿化面积已达到1000多亩,许多树都已长到3、4米高。
扶危救困,默默付出回馈社会
王正国、夏翠萍夫妇是村里的一对五保老人,从90年代,廖三代就经常到老人家中,为他们送去米面。看到老人的房子成了危房,廖三代便自己出资出力,帮老人盖起了新房。当王正国老人身患半身不遂而瘫痪在床时,他更是包揽了老两口的柴米油盐。2009年、2010年两位老人相继去世时,他又替他们购买棺材、寿衣,带着村民张罗丧葬等后事,让两位老人入土为安,为乡邻所称道。
党川村还有一对无儿无女的五保老人吴德兴、周桃花夫妇,廖三代打从2001年起,每年都给老两口送去500斤小麦,并指导老人培育了1亩多的苗木,帮助销售后补贴家用。2010年吴德兴老人不幸患上了食道癌,廖三代便多次带着他求医购药,减轻病痛,周桃花晚年失明近三年时间,廖三代便给他们送米送面送柴,照顾他们的生活。吴德兴老两口曾说:“没有三代,我们老两口的后半辈就没了依靠。”吴德兴2015年3月去世,周桃花2017年11月去世,都是廖三代置办棺板,主持丧葬,体现了大爱无言的人间真情,彰显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心系乡亲、无私奉献的为民情怀。
(天水在线编辑:吕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