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全面掌握当前越冬作物苗情,及时指导各地做好冬春季田间管理,2月下旬市农技中心组织市、县区农技人员对全市不同区域冬小麦、冬油菜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冬小麦、冬油菜长势整齐,群体发育良好。与冬前相比,冬小麦一、三类苗略有增加,二类苗减少;冬油菜一类苗增加,二类苗、三类苗减小。
一、苗情现状
1、冬小麦苗情。今年全市冬小麦播种面积190.69万亩,平均亩基本苗25.02万株,平均单株分蘖2.42个,亩总茎数85.6万茎,平均次生根4.9条,平均次生根长度5.02cm。其中:一类苗面积82.16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3.1%,较冬前增加0.17万亩,平均亩基本苗26.1万株,平均单株分蘖2.8个,亩总茎数99.18万茎,平均次生根5.47条,平均次生根长度4.6cm;二类苗面积88.85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46.6%,较冬前减少1.07万亩,平均亩基本苗24.1万株,平均单株分蘖2.37个,亩总茎数81.22万茎,平均次生根4.8条,平均次生根长度5.7cm;三类苗面积19.68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0.3%,比冬前增加0.89万亩,平均亩基本苗24.7万株,平均单株分蘖1.1个,亩总茎数51.87万茎,平均次生根2.7条,平均次生根长度3.67cm。
2、冬油菜苗情。今年全市秋播冬油菜57.64万亩,平均亩基本苗3.99万株,单株叶片7.32片,根茎粗0.99cm,根长12.62cm。其中:一类苗面积20.8万亩,占播种面积的36.1%,较冬前增加0.32万亩,平均亩基本苗4.3万株,单株叶片7.09片,根茎粗1.26cm,根长15.2cm。二类苗面积28.2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9.1%,较冬前减少0.11万亩,平均亩基本苗3.77万株,单株叶片7.59片,根茎粗0.92cm,根长11.57cm。三类苗面积8.5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8%,较冬前减少0.21万亩,平均亩基本苗3.96万株,单株叶片7.05片,根茎粗0.61cm,根长9.08cm。
二、土壤墒情
据各县区对不同区域小麦、油菜田耕层土壤水分含量测定,各地土壤水分状况基本适宜越冬作物的正常生长。全市小麦田0-1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6.5%,10-20为17.4%。其中:浅山区0-1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9%,10-20cm为16.6%;二阴山区0-1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7.6%,10-20为18.9%;川台地0-1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9%,10-20为16.7%;全市油菜田0-1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6.7%,10-20cm为17.78%。其中:浅山区0-1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98%,10-20cm为17.1%;二阴山区0-1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8.12%,10-20cm为19.54%;川台地0-10cm土壤平均含水量为15.94%,10-20cm为16.71%。总的趋势是二阴山区土壤含水量高于浅山区和川台地。

三、生产建议
根据目前冬小麦、冬油菜苗情和土壤墒情现状,应有针对性的及时做好越冬作物田间管理各项工作,促进苗情转化,培育壮苗,为丰产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1、抓好耙耱锄划,增温保墒防旱。一是及时耙磨镇压,增温保墒。根据实际,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发动群众,争取在冬小麦、冬油菜返青前一周内,及时耙耱、镇压塌实土壤,弥合土壤越冬裂缝,减轻水分散失,促进根系与土壤密接,将土壤深层蓄水提到耕作层。供小麦次生根吸收利用,促进根系发育,确保小麦返青生长,并能抑制小麦主茎旺长。实施中要掌握好在晴天中午前后进行,切忌在寒冷地湿的早晚进行,油菜心叶开始恢复后,有2—3片新叶的要停止耙耱、镇压,以免压折植株和损伤叶片。二是对于条播冬小麦、冬油菜可结合化肥深施浅锄,以便疏松土壤,破除板结,保墒增温,促进小麦根系和分蘖生长,同时可消灭杂草。三是主要针对川区旺长麦田,深锄断根,控制旺长,变旺苗为壮苗。有条件的区域,可在起身至拔节初期再进行1—2次浅锄,增温保墒效果更明显。四是加强冬油菜中耕除草工作,进一步疏松土壤,破除表皮板结,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消除杂草,提高土壤的保墒、增温效果。
2、及时追肥灌水,促弱苗转旺。春季是冬小麦、冬油菜重要的生长过渡时期,经过漫长的冬季后,幼苗进入迅速生长期,特别是冬油菜,春季返青后很快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明显加大。因而,在冬小麦、冬油菜返青前,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可结合灌水及时追肥。旱作区要借助气象预报等前瞻性信息,抓住有利时机,尽可能在雨前追肥,肥料可随降水渗入土壤深层,也可以提前通过耧施化肥,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具体对苗黄苗弱的麦田可追施尿素5—10公斤/亩,促弱转壮。底肥未施磷肥麦田、根系少而浅的麦田、中部坡塬旱薄地,应强化磷肥的促根和抗旱功效,氮磷配合追施,可追施磷二铵7—10公斤/亩、尿素5—7公斤/亩。对土壤肥力较高,冬前群体过大、已出现旺长的麦田,不必早春追肥,可在起身至拔节期借雨酌情追肥。地膜覆盖的冬小麦或冬油菜,有条件的区域可进行穴施化肥,一般亩施10-15公斤尿素或20公斤左右碳酸铵。对于基肥充足的冬油菜田块,可适当减少返青前的追肥数量,在返青后进行喷肥,即返青后采取人工叶面喷肥的办法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如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硼砂混合液,每隔7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次。通过上述措施,能有效促进苗情转化,培育壮苗,提高越冬作物群体生长水平,为返青生长创造尽可能好的水肥条件。对于早播、密度过大的旺长麦田和高秆品种麦田,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可适当喷施20%壮丰安,亩用药20—30毫升,加水20—25公斤均匀喷洒,以控制植株过旺生长,促进根系下扎,防止小麦后期倒伏而减产。但必须准确掌握用药剂量和喷药时期,以免发生药害造成损失。
3、加强预测预报,做好病虫害防治。在病虫防治上要配合植保部门,加强预测预报,充分利用好各种舆论工具和手段,做好大规模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到提早动手,群防群治。对中华鼢鼠应积极采取毒饵法、熏烟法和弓箭射杀法等防治措施,将其危害程度降到最低。对小麦条锈病、白粉病,可用20%的三唑酮乳油30毫升、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冬油菜蚜虫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小菜蛾、菜青虫、斜纹夜蛾,每亩用20%氯虫苯甲酰胺10毫升或1%甲氨基阿维菌素(甲维盐)乳油喷雾防治。
4、做好放苗封口,保护地膜。对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地膜冬油菜及一膜多年用地块由于秋冬季长时间风吹雨淋,存在覆盖不严或地膜局部破损等情况,要及时压土盖严,防止跑墒和大风再揭膜;对于个别苗孔错位的地膜小麦田,要在返青前及时检查,做好掏苗放苗封口工作。要防止人、畜践踏,保护好地膜,充分发挥其增产效果。
(天水在线编辑:吕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