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潘苹果”(花牛苹果)
李 曼

西来丹果靓秾妆, 绝胜真妃带妙香。
天水更新胭脂色, 冰心淑气挂秦川。

也不知是因为现在的水果用了化肥农药激素的缘故,还是自己的舌头日益变得挑剔了的缘故,虽然贴着美味标签的食物随处可见又唾手可得,但过去曾经品尝过的香甜在时光河流的侵蚀下总是若即若离而似有若无。只在不经意地偶然遇见中能真正唤醒舌尖对美味的追求,轻漾起心底沉淀已久的温馨。

要说这苹果,着实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多的水果,没有“之一”。虽然苹果是生长在北方的,而我是在南方长大的,但似乎没有哪种水果可以像苹果这样常见—春夏能吃到,秋冬也能吃到;在家乡能吃到,在异乡也能吃到;在国内能吃到,在国外也能吃到。而且,也没有哪种水果可以像苹果这样可以任吃。我记得小时候家乡盛产的三种水果--橘子、葡萄和西瓜。可是每年能吃到葡萄、橘子和西瓜的时间总是很短,而且,橘子吃多了会吐酸水还会上火,葡萄吃多了会倒牙还会胃痛,而西瓜显然没吃多少就把肚子撑得像西瓜一般了。唯独这苹果,虽说不是家乡的产物,但似乎一年四季总能买到,吃得再多也未有不适感。

我的父母一生从事教育,家里称不上富裕,但从不愁吃穿。小时候,父母强烈反对我吃零食,但家里的水果却是常年不断。即便是在水果青黄不接的时候,苹果价格涨到离谱,母亲也会为我买回来。父母虽然都是从事教育的,但在家里的分工却是泾渭分明:我的母亲只管我和哥哥的生活起居,而极少过问我们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而父亲则只管教育我俩而很少过问我们的生活起居。所以,我印象中,父亲是只会买书买文具而不会买苹果的。不过,当年我离开父母身边去读大学,一两个月才回家一次,父亲出差顺道来看我是有带苹果给我的。前不久回家不知怎的向母亲提起这事儿,母亲的爆料让我更是鼻酸。母亲说:“那苹果是爸爸从家里拿过去的,十几二十斤的东西,拎了那么老远,他回来之后腰酸背疼得好几晚都睡不好觉呢……”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接触的第一个英语单词就是“apple(苹果)”--“A for Apple”。后来学到“apple of one’s eye”这个短语,老师说是“掌上明珠,心肝宝贝”的意思,很多同学都无法理解,但我却觉得特别容易接受--I am the apple of my parents’ eye.

如果说小时候吃苹果是因为美味刺激的嘴馋,现在吃苹果仿佛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无论想吃或者不想吃,总会买来苹果放在家里随手可以触及的地方,但不知为什么吃来吃去总是感觉这些苹果都没有苹果味儿。我以为这大概是因为边际递减效应,或者记忆中的滋味总是胜过现实中的滋味的缘故吧。不过,如今有幸吃到这传说中的“潘苹果”(花牛苹果),终于让我相信:真正的美味其实并非只是那渐行渐远而触不可及的记忆而已,也不是因为年岁的增长让味觉日渐老去而品尝不到苹果的滋味了,其实还是因为人类在追求高产而采用化肥农药激素养育苹果的过程中遗失了苹果的精华而徒留了苹果的外形。

话说这“潘苹果”(花牛苹果)的外形,浑圆丰满,皮红若脂,乍见就以为是来自美国的蛇果。要说这美国进口的蛇果,原本也确实美味,要不然也不会叫做“蛇果”了。我小时候第一次听到“蛇果”一词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过真正的“蛇果”,想象着一种长得像蛇一样长长条条、弯弯曲曲的水果,觉得特别新奇。后来得见,才知原来美国进口的大红苹果就叫“蛇果”。再后来,学了英文,听了典故,才知道美国进口的大红苹果之所以被叫做“蛇果”原来是与“美味”相关而与蛇无关的。据说是当初从美国进口苹果时,国人听到英语称赞苹果“delicious(美味)”,误以为就是苹果的洋名,所以又将其称为“地利蛇果”,后简称蛇果,就一直沿用至今。

可是,我相信在国内吃过“蛇果”的人大概都不会认为美国的“蛇果”有多么美味。小时候吃“蛇果”的记忆特别深刻:蛇果虽然看上去比常见的苹果美貌许多,但咬上一口,就像咬着了干棉花,不香不甜,也不酸不脆。不过,凡有幸到过美国而在美国本土吃过“蛇果”的人大概也都会知道美国的“蛇果”真实是美味的:皮红肉脆、甜爽多汁,就像这眼前的“潘苹果”(花牛苹果)。只可惜,保养再好的水果经过漂洋过海、长途爬涉来到中国后,大都也会水分、营养尽失,变成徒留水果外形的“干棉花”。这也是很多进口水果不好吃的重要原因。如今物流技术发达了,进口水果果肉的新鲜程度比过去强了很多,但其鲜美程度终究不比在本土。

我于是很想知道“潘萍果”(花牛苹果)究竟是采用了什么更为先进的物流手段锁住了“蛇果”的水分和营养,使得其保养得就好像在美国本土吃到的蛇果一样,问了才知秘密就在根本—原来这“潘苹果”(花牛苹果)并非美国进口的蛇果,而是我国引进美国蛇果品种在甘肃省天水市花牛村自栽自培的“花牛果”。我常听说“南橘北枳”,也就是又甜又润的橘子移植到北方就会变成又干又涩的枳子了,没想到美国移植到天水的苹果不仅不失精华,还新生了一份妙香,真可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润一方物啊!

感恩遇见“潘苹果”(花牛苹果),让我终究还是相信:真正的美味并不会被记忆锈蚀而丢失在时光的长河里,而是会沉淀起来,熏香我们如歌的生命。
作者简介:

李 曼 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访问学者,湖南大学经济学在读博士,英国管理学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服务经济学。
主要教授课程:电子商务物流(双语)、电子商务概论(双语)、网络营销、电子商务专业英语等。
成 果:《电子商务物流》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项目主持人,承担并完成教育部教研教改课题1项、省级教研教改课题1项,主持或参与校级教研教改课题10余项,参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已完成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主持完成广东省软科学项目和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各1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篇;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六批校级培养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