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 新农村片带建设结出硕果

(图为秦州区平南镇孙集村)
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通讯员 魏立涛
寒冬时节,走进天水市秦州区平南镇孙集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崭新整齐的二层小楼,一条条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通往农家,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矗立在街道两旁……“住的是小洋楼、看的是大彩电、用的是互联网、购物有超市、通信有手机、出门有轿车。”往常城里人的生活,如今在农村变成了现实。
这些新风貌、新气象、新变化,正是天水市打破行政村区划推进新农村片带建设结出的硕果。通过试点示范,天水市新农村示范片带已成为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先行区域,全方位领跑周边乡村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示范片带壮大主导产业
天水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由首轮示范村扩大为示范片带,在市级示范片带的55个村,按照“以点扩面、片带推进”的思路,沿河、沿川、沿路地带,打破行政村区划,以“一片一业”或基础设施建设或发展小城镇等形式联村成片,联片成势,整区域开发。特别在示范片带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了“一域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站在秦安县叶堡乡李坪村上川梁上俯瞰,上百亩苹果树郁郁葱葱。“前些年这里种的是小麦、玉米和洋芋,几乎没有苹果树。遇上年成不好的时候,几乎没啥收成。”村民赵长士说:“新农村建设以来,村子大力发展林果业,家家户户种植花椒和苹果,已挂果的1亩苹果一年最少收入二三万元。”全村2146亩耕地中,栽种苹果900多亩。
天水市在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县武山县以及秦州区耒昔河流域玉泉太京片带、麦积区景区旧村改造提升片带、武山县洛门镇大南河流域片带、甘谷县渭河流域六峰镇川区片带、秦安县清水河川道区片带、清水县牛头河流域片带和张川县张川镇西城郊片带的7个片带38个村,培育形成了花牛苹果、秦安蜜桃、下曲葡萄、武山洋葱、甘谷辣椒和燕家韭菜等果蔬生产基地,猪、鸡、牛羊产业带。
一些传统的果品村、蔬菜村,基本实现了耕地“果园化”“蔬菜化”,加快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农业产业结构向板块经济、规模经济发展。市级示范村形成了1至2个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由试点前的55%提高到了80%以上。

(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
示范片带促进农民增收
在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武山县马力镇北顺村,村民张福顺说:“我家建起了3个蔬菜大棚,棚中的西红柿、辣椒、黄瓜已陆续采摘,年收入3万多元。一年四季,大棚里的蔬菜常种常绿,家里的开销再也不发愁了,家里也盖起新房了。”
北顺村过去以种植玉米、小麦、土豆为主,村民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该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后,确立了以发展日光温室冬暖棚为主、辅助发展设施暖棚、普通棚的蔬菜种植模式,全村冬暖棚从2006年的不足50座发展到如今已突破1000座,普通设施棚发展到6500座,成为武山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设施蔬菜撑起北顺新农村建设一片天。
产业强了,村民富了。天水市新农村示范村片带农民收入稳步、较快增长,成为试点示范健康推进的重要体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高于本县区及全市平均水平,近5年多来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11.44元,增幅达28.13%,比全市的增幅翻了近一番。
麦积区利用伯阳镇曹石村被列为省级新农村试点村的优势,在示范片带率先探索成立了片带临时联合党总支,由十八大代表刘田家任党总支书记,坚持“小村并大村、建设中心村、设施全配套”的做法,辐射带动伯阳、韩河、下坪等村的新农村示范片带建设。曹石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试点前的2000元到如今已突破1万元,年均增幅达到69%。谈及今后的发展,刘田家激动地说:“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居民的收入要翻一番。曹石村目前人均纯收入是1.5万元,到2020年,要达到3万多元,这是曹石人的奋斗目标。”

示范片带夯实基础建设
“几年前,马路还是沙路土路,只有这半截是集市,交易都在马路上,那真是又脏又乱啊!”秦安县陇城镇西关村姜国良老人感叹道:“现在你看,大小巷道都是水泥路,干净得很,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陇城镇在西关、娲皇、龙泉等7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在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村道亮化美化、沼气项目建设、自来水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工夫,修建过水桥2座、硬化巷道128条,每个村修建2处固定垃圾堆放点,由专人负责定时清运,彻底改变了村庄脏乱差的现象。
天水市在新农村建设中从解决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要求改善的基础设施入手,把村庄道路和田间道路硬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探索创新出政府引导、资金整合等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放大财政投入“四两拨千斤”效应,实行“先干先补、大干大补、不干不补”的激励办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实施环境整治、家园美化、文明提升“三大工程”,达到了村镇之间、农户之间、田间地头“三畅通”。
全市有294个村建设了新村,市级示范村主巷道全部硬化,硬化道路540多公里;支巷道大部分硬化,村组道路实现砂化,硬化、砂化道路497公里,拓宽、整修、砂化农路605公里。结束了部分村庄“马路到村头、土路到炕头”的尴尬历史,农民生产生活便利了,彻底解决了农产品运输难题。
示范片带推动双联行动
眼下,天水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带已成为双联行动的“标杆”,广大联村单位、联户干部从这里看到了样板,贫困村农民从这里看到了希望。富村帮穷村、大村帮小村、干群心连心,一幅幅生动感人的画面正在这里绘就。
省、市、县区、乡镇1159个单位的4.05多万名干部与天水市1951个贫困村、7.18多万户特困户“联姻”。通过双联行动,累计为群众办实事7.4万件,发放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5亿元、双联惠农贷款3200多万元;落实各类帮扶项目5853个、总投资29.26亿元,帮助贫困村和特困户新发展果园30多万亩,发展蔬菜110万亩,种植中药材7.8万亩,畜禽养殖1796.19万头只;修建堤防90多公里,实施农村通畅工程177条882.9公里,铺设水泥路面563.2公里,实施人饮工程17处,420个贫困村建成了标准化“两委”办公服务场所。
田成方、树成行、路成线、电成网、渠畅通、旱能灌、涝能排,天水市新农村建设由试点村“独角戏”,向“大合唱”辐射带动,正在快步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图为清水县红堡镇贾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