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逆境中快速发展
——天水工业经济十年发展综述

工业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脊梁,工业化同时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市是西北重要的工业城市,也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先后被列为全国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试点城市、全国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甘肃两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和甘肃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近十年来,经过改组改造、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优化升级,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为主导门类,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工业格局。

□行业优势
装备制造业是天水工业的支柱,总量占全市工业的一半以上,占全省装备制造业的三分之一左右。经过多年发展,天水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在全国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特别是数控机床、风动工具等方面,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具有明显优势;电子封装测试的能力和水平居全国前列;在电工电器特别是石油钻机电控系统、中高压开关领域,在国内同行业具有特殊地位。培育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龙头骨干企业,如天水星火机床有限公司控股法国百年老字号企业索玛公司,参股德国亨利安公司,成为我省首家跨国经营的企业和我国大型数控车床、大型卧式车床制造基地,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名列全国同行业前3名;天水华天电子集团集成电路封装能力居全国同行业内资企业前三甲,华天科技A股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天水风动机械有限公司在全国凿岩机械行业排名第一;天水长城电器试验研究所成为全国惟一一家综合性的国家级高低压电器检测机构;长城开关厂有限公司入选中国机械500强,天水213电器有限公司入选中国机电工业最具影响力企业100强。通过对全市国有企业实施以产权制度和用工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改制尤其是政策性破产重组,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全市装备制造业整体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技术优势
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晋升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家,国家高低压电器质检中心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24个,技术中心的建设水平和数量均居全省市州首位;建成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1户、国家和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户、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户。一批新产品新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星火公司研发的国际领先水平的200吨重型卧式车床,使其跻身全国重型机床三强;国内首台钢管扩径机在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研发产出,结束了我国大口径直缝埋弧焊管生产线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锻压公司荣获中国机床工具行业“自主创新十佳”荣誉称号;风动公司当选为中国工程机械协会凿岩机械气动工具分会理事长单位。在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飞船、卫星等空间高端技术领域,均有我市企业提供的集成电路和电子器件产品。

□产品优势
全市主要产品有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数控机床、风动工具、轴承、电工电器、通讯电缆等,60余种产品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风动公司YT28凿岩机已成为国内第一品牌,销量占全国市场的70%以上;甘肃海林中科有限公司主导产品圆锥滚子轴承产销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二位;星火机床主导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40%以上,并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美、法、荷兰等国外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代销关系;锻压公司多种产品已成为市场首选和必选产品。

□品牌优势
近年来,我市工业企业坚持不懈地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壮大了“长城”电器、“燎原”凿岩机、“星火”机床、“海林”轴承、“永红”集成电路、“石林”接触器等一批名牌产品,在国内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创建“中国名牌”产品1个,省名牌产品39个,“海林”、“燎原”、“TSD”、“长城”、“永红”、“寰通”等10件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荣获甘肃省著名商标50件。名牌产品和驰名著名商标争创在全省14个市州名列前茅,我市被评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通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市96%的驻市部省属企业、60%以上的市县(区)属企业,已同省内外44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项目56项。由星火机床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乐山菲斯特高分子光学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Φ3300mm大型数控超精密菲涅尔透镜加工设备”项目被列入国家2004年度“863”计划,这是我市首次、也是我省在机械装备制造行业首次进入国家“863”计划的项目;电气传动研究所主持完成的“ZJ40DBS变频钻机电传动系统”项目荣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我市历史上首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华天微电子公司、电气传动研究所和铁路电缆厂3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长城开关厂、星火机床有限公司等三户企业被省上确定为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首批示范企业;有12户企业被列为省、市技术创新试点企业;长城开关厂、铁路电缆厂的生产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风动、华天等21.4%的企业生产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多数企业获得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3C强制性认证。此外,培植发展了“长城”电器、“敦煌”油墨、“燎原”凿岩机、“奔马”香烟、“星火”机床、“海林”轴承、“永红”集成电路等一批名牌产品,在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工业化同时是现代化大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十年来我市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强市”发展战略的充分体现,也是许许多多企业家和广大工人们努力工作的结果。我市经济虽然经受了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却依然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格局。工业经济实现“生产较快增长,经济效益同步提高”,对我市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力地拉动作用。

居安思危才能谋求快速发展。市国资委相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我市工业自身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经济总量小,企业规模不大;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任务还很艰巨,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还不明显;科技创新、企业管理、企业人才缺乏问题比较突出;县区工业基础较弱,园区建设相对滞后,项目支撑和产业聚集效应不够明显等等一系列问题。“投资结构不合理,支柱产业单一”、“发展后劲不足,朝阳产业贫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脆弱”等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缓解,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市经济的未来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着眼大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敢谋敢想,敢想敢干。把发展的眼光放在国家产业布局的大格局中,放在与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的对接上,放在西部大开发和关—天经济区发展战略上,敢于站在将天水打造成西北一流的机械制造业、电工电器产业基地和电子工业城这样的高度,通过引大引强,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建设大园区
围绕建设国家级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华天电子科技产业园、星火机床工业园和长城电工电器工业园的建设,并辐射带动22个县区工业园区,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并努力推动县区工业园区向省级和国家级工业园区迈进,要以园区的超常发展带动工业的跨越发展。通过引大引强,认真实施好与央企合作和省市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
市委市政府在发展工业经济方面,也规划出了建设蓝图:紧紧围绕推进工业跨越式科学发展,抢抓关中—天水经济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我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省等重大机遇,坚持“工业强市”战略,“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引大引强”和“10强50户”工程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培育创新人才、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名优产品为重点,着眼大发展、建设大园区、狠抓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做强大企业。

通过大力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工业强市战略,“引大引强入天”,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四条产业带,一是依托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带动引领,在我市中部秦州、麦积的藉河、渭河、三阳川、东柯河、伯阳等川道地带,大力发展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军工产品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二是依托天平铁路的建成通车,在我市北部清水、张家川大力发展火力发电、煤化工、风力发电、有色冶金等能源化工和高载能产业带;三是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在我市西部甘谷、武山渭河沿线川道地区和北部秦安葫芦河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新型建材、农产品深加工、轻工纺织等产业带;四是依托我市开展三年找矿行动,按照“一个矿点就是一个产业、一个矿区就是一个循环经济园区”的思路,重点开发秦州—麦积金矿,张家川—清水铁、铜、铅锌矿,武山钼矿,甘谷等地的非金属矿的勘探开发,大力发展矿产资源产业带。努力打造机械制造、新兴电子、电工电器、百万亩陇药种植加工、张家川清真特色产品加工、能源化工等七大产业基地,推进工业跨越式科学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1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保持在1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21亿元,年均增长保持在18%,工业项目投资总额达到600亿元以上。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主业突出、行业领先、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知名度,提升综合竞争力。形成1个100亿元以上的行业,2个50亿元以上的行业,新增4户以上上市公司,新增10个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同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和扶持五大主导行业,促进工业经济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