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方式 加快转型跨越
奋力推动全市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 杨维俊
(2012年5月9日)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立足新起点,提出了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宏伟目标。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农村。天水是传统农业大市,农村人口多,农民人均收入低,推动农业农村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学习省党代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从总体上讲,应当坚持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线,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增产增收增效和强农惠农富农为目标,强化五种思想意识,加强四项基本建设,做强四大支柱产业,建设五大服务体系,实施十大工程项目,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跨越式科学发展,努力把天水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西部航天育种基地、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市。

(一)围绕增产增收增效,切实强化五种思想意识。按照省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进的要求,着力在五个方面转变观念、创新方式、取得实效。一是强化名牌品牌意识,依托优势产业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在巩固提升老品牌的同时,着力培育打造新品牌。重点抓好花牛苹果、秦安蜜桃、武山蔬菜、甘谷蔬菜、秦州樱桃、麦积葡萄、清水核桃、张川阿胶、众兴菌业、航天育种等十大品牌。做到培育一个品牌,带动一方群众增收致富。二是强化农业产业化意识,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和发展农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农民在土地流转和转移务工中获得双重经济收入。三是强化工业化、城镇化意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增加农民二三产业的收入。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市区、县城、小城镇建设和城中村改造,让更多农民成为产业工人和城镇居民,就近就地务工或进城从业务工,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四是强化统筹发展意识,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基础设施、公共财力、政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大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通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和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使农民政策性转移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0%以上。五是强化改革开放意识,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办好市农业企业信贷担保公司,鼓励支持各县区兴办投融资担保公司和小额信贷公司,全力支持众兴菌业和绿鹏航天育种公司上市融资。
(二)突出生产生活生态,继续加强四项基本建设。按照省党代会《报告》“坚持基础优先取向”的要求,着力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农村交通道路建设力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上磨水库、高桥头水库、富川水库、曲溪城乡供水工程、渭河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水利项目建设,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天定高速公路沿线、藉河水源涵养林区、颖川河流域为重点,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五期及藉河流域生态示范区建设等工程,实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三是加强新农村建设。把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起来,以55个省市列“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为基础,以打造“城乡一体化百里示范长廊”为重点,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原则,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环境整治,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四是加强扶贫开发建设。紧抓国家新一轮十年扶贫攻坚和将我市五县一区列入六盘山片区扶贫攻坚规划的历史机遇,继续全力抓好秦州区进入规划的争取工作,全面争取已经上报的总投资7505亿元的2283个重点项目的财政性资金投入,通过片区扶贫开发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立足做大做优做强,加快发展四大支柱产业。按照省党代会提出的“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打造特色产业高地”的要求,我们要立足天水实际,发挥比较优势,全力加快果品、蔬菜、畜牧和劳务四大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果品产业“五个绿色基地”建设。即以渭河流域南北浅山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以葫芦河流域为主的鲜食蜜桃生产基地,以麦积为主的优质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生产基地,以秦州为主的大樱桃生产基地,以清水为主的早实核桃生产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干鲜果面积达到350万亩,每年新增30万亩。二是加快蔬菜产业“一区两园三基地”建设。即以渭河川道为重点的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区,以秦州、麦积为重点的两个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以甘肃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的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秦州、麦积城郊为重点的城区“菜篮子”供应基地,以清水为重点的高原夏菜基地。力争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5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三是加快畜牧产业“四大养殖基地”建设。即以张家川、清水为重点的百万头优质肉牛养殖基地,以秦州、麦积、甘谷为重点的标准化良种奶牛养殖基地,以甘谷、武山为重点的标准化养猪基地,以秦州、麦积、清水、秦安、甘谷为重点的标准化良种蛋鸡养殖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市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750万头只。四是加快实施劳务产业的“1185”计划。到2015年,培训农民工100万人次,技能鉴定10万人,外出务工和就地转移劳动力达到80万人次以上,新增回乡创业人员5万人以上。通过做大做强以上四大支柱产业,使全市果品、蔬菜、畜牧三大特色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由现在的27.9%增加到30%以上,使劳务收入和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由现在的43.7%增加到一半以上。
(四)注重强农惠农支农,着力完善五大服务体系。要以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党代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尽快构建覆盖生产全程、更加便捷高效的农业服务体系。一是加强粮食安全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地膜、种子、沃土、植保四大科技增粮工程,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470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20万吨,年均增长2%。二是加强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绿色品牌认证力度,全力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市县乡三级科技服务网络,鼓励支持农业科技人员通过科技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到生产一线创业或创办示范点,提高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四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以武山洛门、秦州瀛池等五个国家定点批发市场为重点,加快农产品产地市场、集散市场建设,新建中国供销甘肃东部物流中心、武山贸易物流园、清水农资物流园区,确保农产品“销得出、卖得好”。五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强农村经济人队伍、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建设,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
(五)坚持抓主抓重抓实,全力实施十大农业工程。要抢抓历史机遇,立足现有资源和市场,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全力抓好对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全面带动和支撑作用的 “十大工程”。即以400万亩粮油高产创建活动为重点的粮食安全保障工程;以三北五期绿化、渭河流域防护林建设、颍川河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生态天水建设工程;以解决15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渭河堤防治理、150万亩坡耕地治理为重点的民生水利工程;以渭河川道设施蔬菜、城市菜篮子、航天蔬菜基地为重点的蔬菜产业绿色安全工程;以张家川和清水肉牛大县建设、甘谷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的畜牧产业发展倍增工程;以“一城两园”建设为重点的果品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以“省列一县、市列一线七片”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片带推进工程;以秦州、麦积两区城郊10镇为重点的城乡一体化百里长廊建设工程;以六盘山片区为重点的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程;以建设中国供销甘肃东部物流中心和改造提升5个国家级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程。在抓好以上农业“十大工程”建设的同时,全面实施好今年市上确定的市、县、乡农业农村工作的200个示范点建设,以工程项目和农业示范点建设带动促进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在转型跨越中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任务,也是各级政协组织的重要职责。市政协将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开展政协各项工作;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协商议政,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做好调研视察工作;要充分发挥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突出工作重点,深入调查研究,为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多献务实之策,多建有用之言;要坚持团结民主两大主题,重视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加强与民族宗教界人士的沟通联系,加强与各界别委员及群众的交流联络,为改革发展稳定凝心聚力、增强合力;要始终关心民生、关注民情,倡导政协委员积极投身“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