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2月19日,《经济日报》刊发中共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署名文章。
发挥比较优势 促进天水跨越发展
中共天水市委书记 马世忠

甘肃省天水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天水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下大气力改善城乡文化基础设施,有力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截至目前,天水市重点文化产业单位已发展到809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由“十五”末的1.73亿元上升至2.55亿元。
然而,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天水市文化建设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利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困难较多,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缺乏,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天水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抢抓历史机遇,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文化立市,突出改革创新,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现实经济优势转化,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开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通过全市上下的不懈努力,把天水建设成为甘肃省特色文化大市、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天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艺术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等文化特色鲜明,这是天水的独特优势和最大优势。我们将把“文化立市”摆在战略位置,保护、开发、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扶持飞天雕漆、汉唐陶艺、大漠行麻鞋、天水新华印刷厂等文化骨干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培育发展一批新的特色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到2015年,天水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达2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前,天水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农民群众在文化方面享有的公共服务还比较少。为此,我们将在进一步完善城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的重点向农村基层倾斜,全力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力争到2015年,天水市建设完成12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体站和2490个行政村文体室、农家书屋等工程,实现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到“户户通”,基本形成电影院线网络覆盖各县区,实现“三下乡”、“千台大戏送农村”等文化惠民活动的经常化。
坚持科技带动,推进文化技术创新,是天水市面临的新课题。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天水将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企业文化创新机制,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创新动力;加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科技投入,加快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以及服务组织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行业的文化含量;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文化传播网络,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资源整合,加快数字化升级改造,推进“三网融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