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8日下午,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柴金祥应邀为市委党校2011年秋季主体班学员作了题为《关于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报告会由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李新一教授主持。

柴金祥在报告中就天水市的基本市情、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项目建设和城市建设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使大家对天水的市情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刻的把握,明确了天水未来的发展目标,大家深受鼓舞,增强了加快天水跨越式发展的信心。
柴金祥指出,要准确把握天水市情,应从区位、气候、人口、历史、文化、旅游、基础建设、发展基础等八个方面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充分发挥气候适宜,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商贸活跃,发展基础较好的优势,处理好资源短缺、基础薄弱、人口压力巨大、贫困程度深的发展劣势。优势是软性的,劣势是刚性的,要从动态发展中去认识市情,在纵向和横向比较中分析市情,掌握好变量与不变量的关系。
柴金祥指出,认真贯彻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围绕《规划》确定的发展重点,与关中各市区联合争取国家财税、土地、投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后续发展提供动力。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省部共建机制,加强与经济区及辐射区各市区间的合作,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科技人才、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对接,吸引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入,培育新的增长极和发展动力。具体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将规划图变成施工图;二是必须将优惠政策变成资金和项目;三是要积极争取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和好项目;四是要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五是要抓住机遇,打造平台;六是要靠实责任,抓好落实。

柴金祥强调,实现天水跨越式科学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就是项目工作,项目是经济活动的载体,是促进跨越式科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也可以说,项目就是速度,就是效益,就是新的增长点。实施好天平铁路、宝兰客运专线、天水至武都铁路、天水至十堰高速公路、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等战略工程,构建以天水市城区为中心,航空、铁路、高等级公路三位一体的区域交通运输枢纽;加快建设华能天水2×350mw级热电联产工程、清水2×1000mw火力发电工程、750千伏输变电工程、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输气管道天水段、综合生物质能源项目,努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加大农业高新示范园区、“一城两园一集团”的建设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华夏始祖文化园、民俗文化园、文化产业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甘泉物流园区和秦州西十里物流园区,提高物流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建成陇东南物流和商贸中心;开工建设高桥头水库、上磨水库续建工程、社棠工业园水源地、渭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生态治理,开辟城市第二水源地。以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为核心,加强华天科技产业园、星火机床工业园、长城电器产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培育、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将园区打造成创新发展和吸引项目孵化的基地。
柴金祥指出,要围绕城市建设规划和目标,全力实施好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依据“1135”发展战略的布局,按照“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空间布局,走东进西拓的路子,开发建设天水郡、西十里、暖和湾、岷山路和二十铺、麦积区峡口、马跑泉片区,建设完善天河新城、社棠新城,开发三阳新区,促进秦州、麦积两区相向发展。在“十二五”时期,我市重点实施“十大”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694亿元。1、亚行贷款天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包括:成纪大道和防洪综合治理、麦积新城路网改造、赤峪路市政道路建设、社棠渭河大桥、双桥大桥、秦州城区供热管网改建等项目;2、麦积区统筹城乡发展项目;3、秦州城区北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4城中村改造项目;5、城区供水、供热、供气项目;6、行政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建设项目;7、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项目;8、市、县(区)垃圾、污水处理项目;9、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10、罗峪河综合治理开发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到“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65万,人均拥有城市道路面积12 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平方米,成为名符其实的区域中心城市,为全市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李新一教授主持报告会)
在市委党校参加培训的第二十五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第三十八期科级干部进修班、第二期政法干部培训班、第十期公务员培训班、第一期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班等秋季主体班学员,党校全体教职工共400多人聆听了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