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先进地区经验 推动文化大市建设
——天水市赴第七届深圳文博会及深圳、珠海、佛山三市
学习考察活动综述

(参观深圳文博会)
学习经验谋发展,扬帆搏浪闯新天。
为加快天水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学习沿海发达地区好的做法和经验,近日,由天水市委宣传部组织县区宣传文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和部分文化企业赴第七届深圳文博会及深圳、珠海、佛山三市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学习考察。深圳、珠海、佛山三市作为今年全国表彰的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文化体制改革行动早、力度大、步子稳,为天水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可借鉴的经验。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5月13日上午,学习考察团参加了深圳文博会开幕式,并学习观摩了第七届深圳文博会。本届文博会由文化部、商务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参加了此次文博会。深圳文博会是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本届文博会设“博览与交易、论坛、评奖、节庆活动和网上文博会”五大板块,主会场设立8个专业展馆和1个特色展馆,总面积达10.8万平方米;共有1896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31个省(区、市)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同时还吸引来自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2万名海外采购商到会采购。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的参展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主展馆龙头企业参展比例达56%,文化产业核心层参展率达92%,总成交额达1245.49亿元,同比增长14.42%,中西部地区成交额达244.16亿元,占总成交额近20%。我省由酒泉市、嘉峪关二市组团代表甘肃省参展。
随后几天内,学习考察团参观了深圳127陈设艺术园、深圳文化创意园、深圳雅乐荟国际音响中心、深圳“文博宫”,珠海横琴粤港文化产业实验园、佛山工业创意园等园区,详细考察了解了三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增进了与三市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在加强业务交流等方面形成了重要共识。这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然较短,但组织周密、行程紧凑、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考察团成员一路学习,一路思考,一路收获。达到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习经验、增长见识、加强联系、扩大合作的目的。

(在佛山陶瓷馆参观考察)
腾飞崛起 令人赞叹
近年来深圳等三市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工作中,措施得力、效果突出,其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思想解放,文化自觉发展意识强。思想解放的力度,决定了改革的程度、深度和广度。考察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三市在文化发展中坚持以实践来检验一切,以敢于担当的魄力和勇于开拓的锐气,迎难而上,锐意进取,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冲破一个个禁区,扩展新视野、开拓新境界,不断探索能够完善文化体制、促进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抓改革就是抓发展”,“经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文化建设也是经济增长点”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二)政策保障,助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近年来,三市围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任务,在落实好中央有关政策的同时,就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文件,提供了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政策资金保障。深圳市在院团改制中坚持“区别对待,分类制度”的原则制定“一团一策”的办法,完善院团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深圳歌舞团、京剧院等单位逐步改制成为面向市场独立运作的企业,诞生了一批出产精品的新型文化企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8条专项具体扶持措施。“十二五”期间,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十一五”的3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5亿元。珠海、佛山也都结合本市实际,在社保、土地、税收等多方面,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具体优惠政策,助推了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定位准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三市能够紧密结合市情,找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求得发展。深圳市委、市政府积极推进“文化立市”战略,提出了 “两城一都一中心”(即:智慧之城、关爱之城、设计之都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的发展目标。珠海围绕未来10年把珠海建设成为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城”和“创意之都”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佛山市则坚持“智慧佛山、文化先行”战略,以建设 “岭南文化重镇、创意经济集聚高地、现代产业服务中心、休闲娱乐魅力家园”为目标,不断推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
(四)科学规划,着力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有利于集聚资源,形成具有优势和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门类。深圳市坚持高起点规划,改造“三旧”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园区经营管理已形成大芬模式、华侨城LOFT模式、招商模式和高职院模式。现已建成127陈设艺术园、文化创意园、等40个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其中8个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珠海市积极以横琴开发为契机,创新合作方式,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完善合作机制,积极打造“珠海横琴粤港文化创意产业实验园”建设,形成了“一国两制”条件下文化发展新模式。佛山市以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工程为抓手,通过改造老厂房,建立文化园区,实现文化产业的优势集聚,提升文化产业的规模效应和竞争实力。
(五)创新途径,全力打造文化贸易投融资平台。打造文化贸易和投融资平台,是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深圳市以文博会博览和交易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文化产品与项目交易平台。在第七届文博会上,全国1896个政府组团、企业和机构参展,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近12000名海外采购商受邀参会,参观人数达到354万人次,总成交额达1245.49亿元。2010年,深圳市还成立了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为各类文化产品、项目、企业提供综合性、系统性和专业化服务,开创“文化+资本”、“文化+金融”的文化产业投融资新路径。珠海、佛山也积极依托深圳文博会大打文化品牌组合拳,不断推进本市文化贸易和投融资平台建设。

取人之经 创己之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深圳等三市的文化发展经验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按照“加大力度,加快进度,巩固提高,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要求,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奋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理顺文化单位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充分发挥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行政职能,进一步提高行政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实现从“办文化”向“管文化”和“帮文化”转变,从管理政府文化单位向管理整个文化行业转变,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
(二)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推进文化产业在内容、形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创新,打破地域、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运用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整合文化资源,组建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我市文化产业上规模、上层次;推进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融合,找准文化和旅游结合的切入点,做到互通共融,相互促进,借助关中地区特别是西安国际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与关中地区在文化产品宣传促销、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协作联合和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宽视野构筑大文化旅游经济圈,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赢得更大空间。
(三)挖掘天水文化底蕴,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品牌。要依托天水特色文化资源定规划、找市场,建产业、谋发展,借助于伏羲文化、天水民俗文化和产业园区文化,做好科学规划,聚合文化资源,以弘扬伏羲文化为核心和主线,以旅游文化为载体和龙头,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充分挖掘“丝绸之路”资源潜力,努力打造中华始祖文化园、民俗文化园、生态产业观光园“三大园区”和“旅游文化、雕漆文化、轩辕文化、民族风情、民间工艺文化、玉雕工艺文化、文物仿制文化“七大产业基地”;紧紧抓住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创建产业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文化传媒业、文化旅游业、会展节庆业、娱乐演艺业、工艺美术业、出版发行业、动漫游戏业和教育培训业“八大产业”,打造一批文化品牌。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建设一批规模化大型文化企业。要坚持瞄准文化大市、产业强市的发展目标,围绕我市八大文化产业市场,培育、包装、打造优势文化品牌项目,既要注重现有产业的提升改造,又要注重谋划推进一批文化产业的大项目和好项目。着眼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强政策扶持,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稳妥地吸收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通过增资扩股、合作经营、联合开发等形式,组建文化产业公司或集团,打造“航母”型文化企业,发挥龙头文化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拉长产业链条,推进和带动天水整个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发达地区经验丰富而深刻,绝非一次之行就能学深学透,我们还应继续保持联系,跟踪学习研究。当前最重要的是把学习所得转化为解放思想的动力,创新发展的思路,破解难题的办法,真正以他山之石,攻取天水文化产业跨越式科学发展的新胜利。 (中共天水市委宣传部发改科)

(与深圳127陈设艺术馆座谈)